在《水浒传》里头,宋江最后还是被朝廷给收编了,这么一来,梁山那些英雄好汉的运气也都跟着变了样。
但如果宋江硬是不肯接受朝廷的招揽,那梁山上的那些英雄们最后会咋样呢?说起来简单,就俩字,可听着真让人心里一震。
这两个词,道出了那些大英雄大豪杰所碰上的狠心事实,是心中愿望的落空,还是另一种让人难过的收场?
【乱世英雄:梁山好汉的崛起】
宋徽宗在位的晚期,大宋看起来还是挺热闹,但实际上已经问题一堆了。朝廷里面乱糟糟的,外面也不太平。皇上赵佶整天就知道玩乐,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
那时候,朝廷里头坏人当权,贪官们胡作非为,老百姓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就是在这么个烂摊子里,一帮不愿被烂规矩束缚的好汉,因为各种各样的奇遇,聚到了一块儿,那就是梁山。
梁山坐落在山东省的地盘上,四周环境特别,三边是水,一边靠着大山,防守起来容易,攻打却很难。这儿就成了那些英雄豪杰的扎堆地儿,他们在这儿树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子。
这里面,有的人被朝廷欺负得很惨,有的人被那些坏蛋冤枉了,还有的就是那些讲义气、不愿意低头的硬汉。
鲁智深这家伙,以前是个花和尚,因为爱管闲事,没办法只好离开五台山。他性格直爽,大家都叫他“”。上了梁山后,他成了个让人害怕又尊敬的战将,凭着一身好本事和那股子豪爽劲儿,赢得了大伙儿的认可。
武松,那可是在景阳冈上单挑大老虎的猛男,为了给亲哥报仇,惹上了官府,被到处追捕。他胆子大得很,力气也惊人,是出了名的不怕死。上了梁山后,他简直就是个战斗机器,又猛又直,靠着自己的真本事和好性格,在梁山好汉里那是数一数二的。
李逵这人,脸黑得像锅底,脾气火暴得很,因为受不了官府欺负,就上了梁山。他是个直性子,特别忠心,有个外号叫“黑旋风”。到了梁山后,他死心塌地跟着宋江,凭着一股子勇猛和忠心,赢得了大家的信赖。
这些角色个性突出,做事坦坦荡荡,他们的所有举动都紧扣着“正义”这个主题。不过,在这帮豪杰里,也有些性格挺复杂的人。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那肯定是梁山的老大梁山伯,哦不对,是宋江。
【宋江其人:英雄还是小人?】
宋江,梁山的大当家,绝对是《水浒传》里头让人议论纷纷的角色。看上去,他像是个把仁义礼智信都做到位的大侠,可实际上,他心里头的事儿多着呢,复杂得很。
宋江老家在山东郓城县,家里挺有钱。他以前还在郓城县当过个小官,叫押司。这家伙心眼儿好,老喜欢帮人,所以大家都夸他是个大好人。可谁也没想到,就这么个看起来挺老实的人,后来因为一连串的事儿,居然上了梁山。
首先,宋江心里头那个当官的念头特别重。虽说上了梁山,跟大伙当了草莽英雄,但他心里一直琢磨着哪天能重回官府,给朝廷出力。
这种想法其实也没啥大错,但关键是,他现在已经是梁山的头儿了,他做的每个决定,不光是他自己的事,还牵动着整个梁山的未来呢。
再者,宋江这人吧,有点假模假样的。平时呢,他老是一副讲仁义、懂礼貌的样子,但一到要紧关头,他做的事儿就把他那自私和假装的一面给露出来了。
比如说,在梁山刚开始那会儿,他为了拉拢大伙儿的心,老是借着仁义的名头来做收买人心的事儿。在大家面前,他装得特别大方,出手阔绰,但背地里呢,他可是算计得清清楚楚,啥事儿都先想着自己。
另外,宋江这个当头的,看问题好像不够深。一个好的领头人得一直想着整体情况,得顾及到每个人的好处。
不过,宋江在拿主意的时候,好像更偏向于顾着自己那点好处,没怎么考虑梁山其他兄弟的想法和将来。他这种复杂的脾气,在后来接受招安那档子事儿上,表现得特别突出。
【招安之路:宋江的抉择】
梁山好汉的队伍壮大到一定地步后,官府就琢磨着怎么把他们收编了。这成了个重要的关头,也是宋江得好好琢磨的大难题。收编呢,说白了就是官府对那些闹事的人采取的一种安抚手段。
对朝廷来讲,招安就是不动一兵一卒把叛乱给摆平了;对那些被招安的人来说,这可是个能重新变回合法公民的好机会。不过,招安也代表着得放弃自由,得听朝廷的话。
碰到这个抉择,宋江立马就点头答应要接受朝廷的招抚。他这一拍板,梁山里面可就炸了锅,大家意见不合。那些赞成招抚的兄弟觉得,这可是梁山兄弟们重新做人的大好机会。
很多人其实是被冤枉或者逼得没办法才上了梁山,现在有机会回到朝廷,他们肯定不想放过。再说了,一旦接受招安,他们就能堂堂正正地为国家出力,再也不用被人指着脊梁骨骂“反贼”了。
不过,也有很多人不同意招安这事儿。李逵就是反对得最厉害的那个。他觉得,朝廷太烂了,招安只不过是朝廷想多拖点时间罢了。
要是梁山散了伙,朝廷说不定立马就翻脸不认人,到时候梁山那些英雄们就没了靠山,处境可就更加凶险了。对于这样的不同意见,宋江最后还是铁了心,按自己的主意办了。
他觉得,梁山好汉们最好的归宿就是接受招安。一来,这样能让兄弟们重新赢得好名声;二来,大家也能有机会为国家出一份力,完成自己的梦想。
不过,宋江做的那个决定,是不是真的为所有人着想了呢?还是说,那其实只是他自己的想法?这个事儿在《水浒传》的研究里,一直都挺受的。
有些专家认为,宋江的选择其实透露出他心里头对功名和地位的追求。虽说他在梁山做了老大,但心里一直琢磨着怎么重回官府,谋个一官半职。接受招安,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圆他这梦的一个大好时机。
有人认为,宋江这么做,其实是在为梁山的将来打算。他可能心里明白,梁山的力量终究不是无穷无尽的,老跟朝廷对着干,长久来看不是办法。他觉得,投降朝廷,可能是他们能走的最好的一条路了。
【若不招安,梁山将何去何从?】
要是宋江死活不肯接受招安,梁山以后的路会咋走呢?这个问题挺让人琢磨的。首先啊,咱得看看那时候的政治大局是个啥样子。
宋朝快完的时候,宫里头问题一大堆,皇上宋徽宗赵佶啥也不干,就知道瞎玩。朝廷里坏蛋官员掌权,整个朝廷乱成一锅粥。对外头低头哈腰求和,对内呢,就一个劲儿地压榨老百姓,弄得大家心里头怨气冲天。
现在这个时机,梁山好像逮到了发展的好机会。他们能瞅准朝廷没力气管,把自己的地盘再扩大一些。说不定,还能多拉拢些对现状不满的人进来,一起组成个更猛的反抗队伍。
不过,要是梁山势力继续壮大,说不定他们会拿下更多地方,搞起个自己的小朝廷。他们能按照自己的那一套来办事,实现心里的那些打算。
在老百姓心里,他们可能会收获更多拥护,变成实实在在的大英雄。不过,事情可没那么容易。宋朝虽说表面上挺虚弱,但它的根基还是挺稳的。
就在决定安抚梁山好汉之前,政府已经调动了十万精兵,打算对付方腊势力。这事儿说明,政府其实还有收拾梁山的能力,只不过那时候边境不太平,有外患要处理,所以没顾得上梁山那边。
再者,梁山的军力其实挺弱的。他们总共就一万来号人,而且这些人里大都是江湖好汉,一个个单打独斗还行,但要是让他们指挥大战役,那就差了点火候,没啥经验。
要是朝廷全力去攻打梁山,梁山就算能撑上一段时间,但最后肯定还是会被打败。再说了,不接受朝廷的招安还有个大麻烦,那就是会丢掉老百姓的支持。
在古代,一个人的名望那可是顶重要的。像梁山上的那些英雄们,尽管喊着“替天行道”的口号,但在不少人心里,他们到头来还是被看作是“绿林好汉”,也就是咱们说的草莽英雄。
要是他们还跟朝廷对着干,恐怕会丢掉老百姓的拥护,而且会有更多人来批评他们。这么一来,梁山不光拉不来新人,说不定还会自己内部闹矛盾,四分五裂呢。
所以,就算宋江决定不走被朝廷收编的路子,梁山好汉们的将来也是布满未知和风险的。
【招安之后:英雄末路】
但事情的发展,最后还是按照宋江的决定一路走下去。他们选择归顺朝廷,可并没给梁山那些英雄们带来啥好果子吃。相反,这成了他们倒霉日子的起点。
招安之后,梁山英雄们被官府安排去平定方腊那些反叛势力。这仗打得真不容易,梁山英雄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方腊在江南一带发动了起义,那地方地形七扭八拐,天气又闷又热。对于一直在北方闯荡的梁山英雄们,这可真是难为他们了。那一仗打下来,梁山上有不少好汉都牺牲在了战场上。
好比说,智囊吴用在打苏州时,不小心挨了一箭,就这么去了。没箭的张清呢,在攻杭州的时候,也让飞箭给穿了心。至于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人,多半也是带着一身的伤,残疾着过完后半辈子。
史进那小子,在打仗时丢了一只眼,呼延灼呢,双鞭再猛也挡不住命运的玩笑,断了一条胳膊。说白了,梁山那帮兄弟,是用真刀真枪,还有自己的命和流的血,就换来了朝廷的一张废纸。
更可笑的是,尽管梁山英雄们为朝廷拼死拼活立大功,但到头来还是躲不过朝廷的怀疑和残害。宋江和卢俊义最终是被皇上赐了毒酒,丢了性命,其他那些英雄好汉也大都没啥好结果。
宋江快不行那会儿做的事,真是把他心里头那不太光彩的一面给露出来了。他担忧李逵会冲动地去给他报仇,这样一来,他的好名声就全毁了。于是,他干脆拉着李逵一起喝了那杯毒酒。
这场景真叫人感慨:宋江心里头,难道名声比跟兄弟们的感情还重?这最后的结果,跟梁山好汉们一开始的打算,简直是天差地别。
他们原本打算出手,想让这个乌烟瘴气的世界变个样。但结果呢,啥也没改成,反倒成了支撑这个烂摊子的帮手。
梁山好汉们被招安后,结果真是让人唏嘘,他们选的这条路大错特错。他们告别了自由自在的日子,换来的却是无比凄惨的下场。这就让人琢磨了,要是宋江当初咬咬牙,不接受招安,那他们最后可能还是得完蛋。
【结语】
梁山英雄们的事迹,说白了就是一群好汉的非凡经历,这不仅仅是段英雄豪杰的神奇故事,更像是个讲述选择和人生道路的深刻比喻。
它教咱们,碰到大事做决定时,得好好琢磨琢磨,把各种可能的结果都想周全。而且,它还告诫咱们,追梦的路上,别忘了最开始的目标,别让权势金钱啥的给带跑偏了。
不管是选择归顺朝廷,还是持续斗争,梁山那些英雄好汉的事迹,肯定会一直是中国文学里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经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