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是什么药?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忍受疼痛,也不愿意服用?

旭说科普 2025-02-26 05:02:3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头疼了?牙疼了?关节像被锤子砸了一样疼? 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去药箱里翻找布洛芬。这玩意儿在止痛界的地位,几乎和白米饭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一样稳固。

可偏偏,有人死活不肯碰它,宁愿捂着脑袋在床上辗转反侧,也不愿意吞下一片小小的药丸。这到底是智者的克制,还是无谓的固执?

这药到底是干啥的?

布洛芬,听起来像个科技感十足的名字,实际上它的作用一点也不玄乎——消炎、镇痛、退烧。它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是同一个家族的亲戚。

它的工作原理简单粗暴——抑制环氧化酶(COX)酶的活性。

COX 负责制造前列腺素,这东西在人体里就像个“告密者”,一旦受伤或感染,它就会兴奋地四处通风报信,告诉神经系统:“快疼起来!快发炎!”

布洛芬的介入,就像是拦住了这个爱嚼舌根的家伙,让疼痛和炎症的信号被压制。

但这事儿就像“封口”一样,副作用也随之而来。前列腺素不只是“疼痛信使”,它还负责保护胃黏膜、调节肾脏血流。

于是布洛芬一脚踹翻它,胃可能就开始抗议——胃痛、胃溃疡、甚至出血。肾脏的供血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肾功能下降。

为什么有人宁愿疼,也不吃?1. “吃了伤胃,还是忍着吧”

有人说:“布洛芬是胃的死敌,吃了还不如忍着!”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确实很多人吃布洛芬会胃不舒服,甚至胃烧灼感、恶心呕吐。

但问题是,这事儿完全可以避免。和食物一起服用,或者搭配胃保护剂(如奥美拉唑),就能大幅降低伤胃的风险。

真正的问题不是布洛芬,而是服用方式不对,或者本身胃就不好的人,吃了之后火上浇油。

2. “这药伤肾,我可不敢乱来”

布洛芬对肾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长期大剂量服用的情况下。短期使用,对大多数健康人群而言,影响微乎其微。

但如果本来肾功能就不好,或者本身血压高、糖尿病缠身,那就得慎重考虑了。

有一个真实案例,一位50多岁的男性,长期服用布洛芬来缓解腰疼,结果几年后发展成了慢性肾病,最终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他的情况其实是个典型——不合理用药+基础疾病,才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3. “听说吃了会心梗?”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确实和心血管疾病之间有一定联系,尤其是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增加心梗、脑卒中的风险。

但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人群:

· 本身有心血管病史(如冠心病、高血压)

· 长期大剂量服用(超过1200mg/天,连续服用数月)

普通人偶尔吃一两片,基本不用担心这事儿。

4. “中医讲究‘忍一忍’,疼痛是身体的信号”

有些人相信,疼痛是身体在“自我修复”的信号,吃止痛药无异于“掩耳盗铃”。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中医讲究“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疼痛往往意味着气血不畅、经络阻塞。某些轻度疼痛,确实可以通过推拿、针灸、艾灸来缓解。

但如果是急性炎症、外伤、神经痛,单靠忍耐或者中医调理,可能并不能解决问题。

有一个古代病例——《金匮要略》里记载了一位病人,腰痛得无法站立,医生用“桂枝加苓术附汤”调理,结果病人慢慢恢复。

这说明,在合适的情况下,中药也可以缓解疼痛,但并不是所有疼痛都能靠“忍”来解决。

那么,布洛芬到底该不该吃?1. 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忍?

如果是轻微的、短暂的疼痛(例如轻微头痛、偶尔的肌肉酸痛),可以先观察,不一定非得吃药。

但如果是影响了正常生活,或者有炎症反应(如发烧、关节红肿),那就别犹豫,该吃就吃。

2. 服用布洛芬,怎么降低副作用?

· 饭后服用,减少胃部刺激

· 多喝水,避免肾脏负担过大

· 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不要长期滥用

· 如果有胃病史,可以搭配胃保护剂

3. 有没有更温和的替代品?

如果担心布洛芬的副作用,可以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泰诺),它对胃的刺激更小,对肾脏的影响也较低,但它的抗炎作用不如布洛芬。

此外,中医的某些草药(如白芍、甘草、川芎)也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结语

疼痛这件事,和人生一样,没人能逃得过。有人选择迎头而上,有人选择绕道而行,布洛芬就是那个“绕道”的工具,用得好,它能让你少受不少罪;用得不好,它也可能是个隐形的坑。

所以,别盲目恐惧,也别肆意滥用,科学用药,理性止痛,才是最聪明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非甾体抗炎药的安全性报告》,2023年版。

2. 《黄帝内经》:“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3. 《金匮要略》:“桂枝加苓术附汤治腰痛。”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 阅读:38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