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国民党夜入村舍查户口,屋内老汉揪着老伴大骂道:坏事了
世人都说农民朴实无华,可谁知那看似简单的农家小院里,却暗藏着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1945年的除夕之夜,大雪纷飞的当阳县官当镇,一户普通农家的门前突然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屋内的老汉吴宗铁和老伴面对闯入的国民党士兵,上演了一出惊险的"家庭纷争"。当老汉揪着老伴又打又骂时,谁能想到这看似寻常的家庭纠纷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惊天秘密?这位朴实的农家老汉,又为何要在除夕之夜如此对待结发妻子?
一、紧急时刻
1945年12月31日,除夕之夜。当阳县官当镇的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寒风凛冽。这是一个注定难眠的夜晚,镇上大多数人家都在准备着年夜饭,但吴宗铁家的门楣下却暗藏玄机。
当晚七点左右,吴宗铁正在灶房忙活着准备年夜饭。老伴在堂屋里收拾着桌椅板凳,谈美善则坐在炕头休息。突然,院子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随后便是一阵暴躁的拍门声。
"开门!开门!"门外传来粗暴的叫喊声。这突如其来的喊声打破了农家院落里的宁静。吴宗铁一听这声音就知道来者不善,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计,示意老伴不要慌张。
此时的官当镇,正处在国民党军队的严密监控之下。自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加强了对农村地区的控制。他们经常派出便衣和军警,深入村舍进行户口排查,搜寻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
门外的敲打声越来越响。吴宗铁知道,如果不开门,反而会引起怀疑。但开门之后该如何应对,却需要立刻想出对策。此时此刻,一个不慎,不仅会连累自己全家,更会危及谈美善的安全。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吴宗铁灵机一动。他快步走到厨房,抓起一把灶灰,趁着老伴不注意,偷偷撒在自己的衣服上。这个细节,为接下来的周旋做好了铺垫。
"别急,别急,这就来开门。"吴宗铁一边答应着,一边给谈美善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不要轻举妄动。谈美善会意,立即脱下外衣,装作一副在家休息的样子。
门一打开,寒风裹挟着雪花扑面而来。六个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士兵闯了进来,开门见山地喝问道:"有没有可疑的人?"吴宗铁装作十分镇定的样子,"长官们这是什么意思?我家就我们老两口,还有个远房亲戚来走亲戚。"
士兵们将屋内环视一圈,果然看到了炕上坐着的谈美善。领头的士兵眯着眼睛打量着这个陌生人,显然对吴宗铁的解释将信将疑。就在这时,吴宗铁主动解释起自己衣服上的灰尘,说是刚才在灶房忙活才弄上的。
这看似无意的举动,恰恰增添了几分可信度。因为在农村,除夕夜准备年夜饭时弄得灰头土脸,确实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这个细节,让士兵们的怀疑稍稍减轻。
但危机并未就此解除。这些士兵开始仔细搜查房屋,掀翻箱柜,敲打墙壁。一场惊心动魄的周旋,才刚刚开始...
二、机智应对

这场深夜的搜查并未就此结束。当士兵们在屋内四处翻找时,一个年轻的士兵突然注意到了谈美善的举止。"你说他是远房亲戚,那为什么不帮着准备年夜饭,反倒在炕上歇息?"这个问题直指要害。
就在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谈美善身上时,吴宗铁忽然一把揪住了老伴的衣领,开始又推又搡地大骂起来:"都怪你这个老婆子,要不是你非要让你那不成器的侄子来过年,我能把家里弄得这么乱?看看,现在连官府都来查问了!"
老伴似乎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发作吓了一跳,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开始抹眼泪诉苦:"我这不是看他一个人在外头可怜嘛,过年了总不能让亲戚在外头漂泊。"
吴宗铁继续扯着嗓子嚷嚷:"可怜?可怜什么!这小子来了就知道吃懒做,我让他帮忙劈柴,他说腰疼;让他去井边担水,又说腿痛。这样的懒汉,你还心疼他!"
这场突如其来的家庭纠纷,立刻吸引了士兵们的注意力。领头的士兵皱着眉头,看着这对老夫妻吵闹。吴宗铁趁机又补充道:"长官们,你们是不知道,我这老婆子就是心太软,村里谁家有个远亲来,她都要过问。这不,把她那个不成器的侄子招来过年,我这两天都快被气死了!"
一个年长些的士兵看不下去了,上前劝阻:"行了行了,大过年的,别吵了。"转头又对领队说:"这老两口说的应该是实话,农村人过年,远亲近邻来往都是常事。"
但搜查并未因此停止。士兵们继续在屋内翻找,甚至掀开了谈美善坐的炕席查看。这时,吴宗铁又开始抱怨:"你们看看,这炕上都还没收拾利索,这么大个闲人在家,连个炕席都不会整理。老婆子,你说你招这么个懒人来干什么!"

谈美善始终保持着沉默,只是低着头,一副做错事的样子。这种表现,反而更符合一个被长辈数落的晚辈形象。吴宗铁的这番表演,不仅转移了士兵们的注意力,还为谈美善的异常举止找到了合理解释。
搜查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期间,吴宗铁不断借故发作,时而指责老伴,时而抱怨谈美善,把一个因亲戚来访而不痛快的老农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他的表现不仅自然,更重要的是符合当时农村的生活实态。在那个年代,农村老人对不事生产的年轻亲戚的不满,确实是常见的情况。
这场即兴表演,不仅巧妙地掩护了谈美善的身份,更为整个局面的缓解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危机四伏
就在士兵们准备离开时,院子里突然传来一阵狗叫声。紧接着,外面传来了更多的脚步声和说话声。原来是另一队搜查的士兵也来到了这里。新来的士兵显然更为老练,他们带着一份详细的户籍档案。
"这户姓吴的,一共登记了几口人?"新来的队长翻开档案册问道。这个问题直指要害,因为谈美善的存在在户籍上是完全没有记载的。吴宗铁刚要开口,一个眼尖的士兵已经发现了异常:"报告队长,这户只登记了两个人,但现在屋里有三个人。"
局势再次紧张起来。新来的士兵队长显得更为严厉,他命令三人站成一排,开始逐个盘查。当问到谈美善的来历时,一个士兵突然注意到了他的手。"你的手怎么这么细白?不像是干农活的人啊。"

这个细节足以致命。农村人常年劳作,手上都会有茧子和痕迹。但谈美善作为地下工作者,确实缺少这些特征。就在这危急时刻,吴宗铭的老伴突然接过话头:"这孩子从小就有病,干不了重活,所以一直在城里跟着他爹娘做点小生意。这不,生意不好做了,才回来投奔我们。"
但队长并不轻易相信,他仔细查看起谈美善的证件。这时,外面又传来一阵嘈杂声。原来是隔壁王家也被搜查了。王家的儿子刚从外地回来过年,正好被盘查。这个插曲为吴家分散了一些注意力。
趁着这个空当,吴宗铁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表演"。他装作气急败坏的样子,对着老伴吼道:"你看看,你看看!现在连邻居都被连累了。我早就说过,大敌当前,不该随便留人住店!你偏不听,这下好了,害得左邻右舍都不得安生!"
这番话不仅转移了注意力,还暗示了谈美善确实是临时来投靠的亲戚,而不是长期居住者。更重要的是,吴宗铁借此表达了对"可疑分子"的不满,这恰恰符合当时政府要求民众提高警惕的政策导向。
但危机并未完全解除。队长命令士兵们再次搜查房屋,这次比之前更加细致。他们检查了每一个角落,连厨房的灶台下都没放过。在搜查粮仓时,一个士兵发现了几件男人的衣服。这些衣服明显不是吴宗铁的尺寸,更不像是谈美善现在穿的样式。
面对质疑,吴宗铁的老伴说这是准备送人的旧衣服。但队长显然不相信这个解释。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了一声枪响...
四、转机突现
枪声引起了屋内所有人的注意。队长立即派两名士兵出去查看情况。很快,一名士兵跑回来报告:"队长,村东头发现了可疑人员,已经有人在追击了!"这个消息立即改变了局势,队长不得不重新调整搜查计划。
就在这时,村口传来了更急促的哨声。这是国民党军队常用的紧急集合信号。队长面临着两难的抉择:是继续在这户人家搜查,还是立即前往支援。就在他犹豫的当口,外面又响起了几声零星的枪响。
"队长,村东头传来消息,说发现了两个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正在往山里逃窜!"另一个士兵跑进来报告。这个消息让队长当即做出了决定。他留下两名士兵继续看守吴家,自己则带着其他人火速赶往村东。
屋内的气氛仍然紧张。两名留守的士兵虽然年轻,但警惕性很高。其中一个士兵甚至要求吴宗铁一家坐在堂屋中间,不许走动。但这种看似不利的局面,却给了吴宗铁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
外面的枪声时断时续,显然追捕仍在继续。这时,村里忽然响起了鞭炮声。原来是有人家开始放年夜饭前的鞭炮了。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年俗,却让两个年轻士兵的注意力出现了短暂的分散。
吴宗铁抓住这个机会,继续他的"表演"。他佯装生气地对老伴说:"你看看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别人家都准备吃年夜饭了,我们家连饭都没做好。都是因为你收留这个不懂事的侄子,给全家添了这么大的麻烦!"
这番话不仅自然地解释了为什么到这个时候年夜饭还没准备好,更重要的是暗示了谈美善确实是个无能的晚辈,而不是什么地下工作人员。两个年轻士兵听到外面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注意力确实受到了影响。
就在这时,村里的喇叭突然响了起来。那是村委会的广播员在向全村通报:"刚才在村东头发现的可疑人员已经被我们的部队追击到山脚下,请村民们保持警惕,发现可疑人员立即报告。同时,请大家安心准备年夜饭,部队会保证村子的安全。"
这个消息让两个士兵的注意力进一步转移。他们开始谈论村东头的情况,猜测那些可疑人员的身份。而吴宗铁则趁机提出要去厨房准备年夜饭,获得了士兵的同意。在走向厨房的路上,他特意大声抱怨着:"这年也不知道怎么过了,连个像样的年夜饭都准备不成。老婆子,你赶紧把那懒侄子叫起来,让他帮忙烧火去!"
此时的官当镇上,鞭炮声、枪声和人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特殊的除夕夜景象...
五、转危为安
夜色渐深,村东头的枪声逐渐远去。两个留守的士兵接到命令,要继续监视吴家直到天亮。吴宗铁一家被迫在士兵的注视下准备年夜饭。厨房里,灶火通红,烟气弥漫。吴宗铁让谈美善去烧火,自己则在灶台边忙活。
正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传令兵跑进院子,对两名士兵说:"队长命令你们立即前往山下支援,那边发现了地下工作者的藏身窝点!"两名士兵犹豫片刻,最终还是按照命令离开了。
但他们临走时警告吴家人不许离开家门,说很快就会有新的士兵来接替守卫。吴宗铁连连应是,还主动提出要给两个年轻人包些饺子带走,说是感谢他们一晚上的辛苦。这个提议被士兵们婉拒了,他们匆匆离去。
就在士兵们的脚步声消失后,吴宗铁立即行动起来。他迅速从厨房的米缸下取出一个包裹,里面是一套农民的冬装和一些文件。谈美善快速换上衣服,把原来的衣物扔进了灶火。
吴宗铁的老伴这时从堂屋里拿出一个装满饺子的竹篮,这些饺子是她趁乱包好的。谈美善把几份重要文件藏在饺子下面,又盖上一层白布。这个装扮,在除夕夜显得再普通不过。
外面的鞭炮声仍在继续,军队的搜索重点已经转移到了山区。吴宗铁打开院门,四下查看。街上时有村民走动,都是串门拜年的。趁着这个机会,谈美善提着装满饺子的竹篮,装作是去给亲戚送年货的样子,稳步走出了院子。
就在这时,街角突然出现了一队巡逻的士兵。但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村东头的方向,并未留意这个提着竹篮的"乡下人"。谈美善就这样混在走动的村民中间,逐渐消失在夜色中。
第二天一早,新的士兵来到吴家时,只看到一对老夫妻在收拾碗筷。他们解释说,那个不成器的侄子一大早就离开了,说是要赶着去给其他亲戚拜年。士兵们虽然觉得可疑,但经过反复盘查,始终找不到任何证据。
那个除夕夜,官当镇的军队一直搜索到天亮,共抓获了三名可疑人员。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些人都是些在外地做工回来过年的农民。而真正的地下工作者,已经借着过年串门的机会,安全转移了。
后来的调查显示,当晚在村东头发现的"可疑人员",其实是地下党安排的一场调虎离山的计策。他们故意暴露行踪,引开了大部分搜查力量,为谈美善的脱险创造了条件。而那些枪声,也是接应人员故意制造的混乱。
事后,这个除夕夜的故事在当地流传了很久。人们说,就是这样一个寻常的年夜,一顿普通的饺子,成就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