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为什么愿意退位交出政权?

博览群书名字 2025-03-15 07:57:20



因为刺刀和屠刀的双重作用。

清末政治有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诞生了大量无所畏惧的汉本位的精英刺客。

这些刺客的普遍特点有三个:

1,大多数有留学经历,主要以德国、法国、日本为主。

2,家境优渥,属于地方豪强性的人物;

3,一身之上有中西两种文化的交融,既有传统文化的忠义底蕴,又有睁眼看世界的经历,故而对满清的丧权辱国、丧事喜办,贪腐又残忍、野蛮又固执、落后又自得,有着切齿之痛。

于是更加坚定了推翻满清的信仰与步伐,养成了宁死不降的性格。

这跟我们学到的知识是不是大相径庭?

因为按照我们的认知,只有无产阶级穷人才不怕死,而这些人属于资产阶级乃至小资产阶级,是属于怕死的群体,为什么会舍身取义视死如归?

因为传统读书人有一种浪漫的殉道主义精神,追求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境界。

我们经常说,没有人能拒绝族谱C位的诱惑,但对读书人而言,这还不是终极诱惑。那对于他们而言,什么才是比较高级的终极诱惑?举个例子:

1907年,在众多的刺杀活动中,浙江徐锡麟七枪爆掉满清的安徽巡抚恩铭后,将第一阶段的刺杀推到高潮。

徐锡麟被捕后,他身为湖南巡抚的叔叔设法营救,面对满清让他写口供,说出安庆地区的革命党,就能活命的要求,徐锡麟大义凛然的说:

“我想推翻满清已经十余年了,就想为汉人复仇,不必浪费口舌,安徽安庆的革命党就我一个,你们不要骚扰百姓,以免连累其它人,你们可将我的手脚砍下,心肝剖出。”

满清为了泄愤,也为了震慑其它革命党,将徐锡麟斩首示众后,挖出心肝。

在当时,存在大量刺杀团体,比如兴中会(同盟会)、岳王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分别在上海、湖南、上海、香港等地,创建了宣扬民族革命的报刊,对于刺客等义士团体,不吝赞赏。

故而这些报刊对徐锡麟烈士评价很高,盛赞他白骨余香,夸他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民族英雄,青史留名。

虽然清末民众普遍麻木,但对革命先觉的读书人而言,任何人都无法阻挡这十六字的终极魅惑。

于是各种暗杀团体,比如横滨暗杀团、复华会等,咸瞩目安徽,都想效法徐锡麟烈士,成为头版新闻文武兼备的民族英雄。

甚至,在全国多如牛毛的暗杀团中,不知谁放出话来,传出要刺杀慈禧,导致天下震动,这引起满清朝廷极度的恐惧和不安,也为后来的被迫退位埋下隐患。

顺便插播一个冷消息,此时通古斯清妖慈禧还未去世(1908年去世)

1910年,随着通古斯老妖去世,满清的军政大权落到了摄政王载沣的手里,于是还未叛变的汪精卫应运而出,前去刺杀摄政王。

并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名句,将第二阶段的刺杀推向高潮,成为新的民族英雄。

但奇怪的是,汪精卫刺杀失败后,野蛮而残忍的满清朝廷并没有处死汪精卫,而是判为终生监禁。

有人说,汪精卫魅力十足,导致当时主审的肃亲王爱才有加,故而对汪精卫宽大处理。

但这怎么可能呢?满清什么时候会这么文明?

本质原因是,满清被这些刺客杀怕了。

这些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又留学归来的汉族精英,自谭嗣同牺牲后,便展开了对满清的对等报复,舍身取义,专门刺杀满清高官,导致满清政府局部瘫痪,从而不敢多管与革命相关的活动,间接导致革命活动的做大。

比如,

在民族革命的刺杀活动中牺牲的烈士,除了我们熟知的鉴湖女侠秋瑾之外,还有炸死了满清军机大臣良弼的彭家珍、一枪崩掉了广州将军的温才生、还有准备与满清五大臣同归于尽从而在火车上引爆炸弹壮烈牺牲的安徽义士吴樾。

此外,还有一些刺杀未遂、不太出名的英雄,比如刺杀广西巡抚的万福华、刺杀铁良的王春,等等。

这一时期,甚至我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先生都参与过各种刺杀活动,其它刺杀人士,如章士钊、蔡元培、章炳鳞等等,多如牛毛,不胜枚举,可歌可泣,英雄长存。

真可谓中土豪杰,何其多也。

可能有人好奇,这些刺客跟满清退位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因为他们给满清高官杀怕了,导致满清政府局部瘫痪。

大家记住,革命,从来就不是天降猛人,大家都失败了只有我成功了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无数豪杰前赴后继,以生命为代价,丹心碧血铺成了后人成功的道路。

比如,

没有太平天国将南方的满城屠掉,就不可能有南方革命活动的空间;没有这些空间,就没有革命刺客发挥的余地;革命刺客无法发挥,就不能用生死来引起天下震动,唤醒民众;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推翻满清的武汉起义。

一个国家维持运行的基本点有两个,政治正常运行和军事稳固运行。

这些民族刺客,不仅影响了满清的政治正常运行,而且在满清的新军中产生了一批受到影响的民族觉醒者。

1911年中旬,黄花岗起义爆发,八十六人包括海外华侨在内,无一人投降,全部英勇就义;

1911年,年底,忍无可忍的汉人新军,在武昌爆发起义。

清军方面,一方面迅速抢占江北的汉阳、汉口两个军事重镇,一方面派段祺瑞和应昌率领北洋精锐第二镇、第四镇驰援武汉。

武昌新军,人数较少,装备缺乏,危在旦夕。

但在同时,

广西革命军迅速响应,湖南也紧跟其后,拿出全部家底,派出最精锐的湘军战略预备队赶赴武昌。

广东粤军、江西赣军、安徽皖军,江浙两省的革命军,都对武汉有同仇敌忾的驰援。

长江以南,除了云南滇军,全部参战。

当然,云南不参战,有其客观原因,因为此时蔡锷将军在云南领导的重九起义才刚刚打响,一位叫朱德的年轻支队长开始崭露头角……

言归正传,武汉起义打响后,清军和革命军分别用大炮在江南、江北互轰,各有伤亡,战斗惨烈。

但革命军气势如虹,分别渡河,组成左翼军从武汉的蔡甸区向孝感进攻,右翼军从新洲县向黄坡进攻,中军进攻武汉的重要渡口阳逻堡。

阳逻堡,就是当年元朝的征南兵马大大帅伯彦灭宋时,在武汉的一处重要渡口。

与此同时,随着战事的顺利进行,汉人以及汉人组成的新军备受鼓舞。

江苏、浙江组成东南联军后,以资本雄厚的上海做后盾,北上占领南京,并邀请孙中山先生出任南京临时政府的大总统。

其战略计划如下:

联军中的陆军挥师徐州,与其它联军齐聚开封,饮马黄河,再直捣燕京;海军舰队出长江口北上烟台、青岛等地,锁住渤海湾,同时配合东北义军入关,共屠满清。

而这一计划的施行,关键点却与千里之外河南和湖北交界的武胜关有关。

武胜关,天下十关之一,华夏九塞之一的平靖关就在其东侧,是湖北直通河南的重要战略通道。

拿下武胜关,就可以彻底截断清军主力的退路,实现关门打狗的战术。

于是围绕河南武胜关、湖北孝感、黄坡这三点的黄孝战役彻底爆发。

清军和义军展开激战,虽然互有伤亡,但革命军攻势如潮,最终按照战略预期,在孝感和黄坡地区,与清军展开最后的决战。

广西的学生误听传言,听说他们的广西学长们在前线受阻后,再一次组成敢死队,全称叫广西学生军北伐敢死队,准备驰援武汉。

西南各省带有民族革命性质的武装军民,都开始涌向黄孝战场。

此时,粗略统计,武胜关方向清军主力和革命义军加起来,共二十万左右,准备一决雌雄。

当时上海的《申报》记载:“复有大批民军开往该处以厚兵力,此路将来必可绝清军铁路之交通也。”

这里的铁路,指的是京汉铁路,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军派北洋精锐南下镇压革命军,走的就是这条铁路路线。

除此之外,申报还谈到革命军参战各部队的高昂士气:“此间民军势甚,皆抱同仇敌忾之心,无不急欲一战以快其志。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面对大好攻势,袁世凯代表的清庭和孙中山先生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开始了第三次议和,准备不打了。

值得注意的是,前面已经打打停停、断断续续的有过两次议和。

但前两次议和期间,杀红了眼的湖北军,以第三军司令官沈秉堃为主,表示不服,猛攻北洋军;第二军司令官黎天才紧跟其后,猛攻段祺瑞部。

甚至段祺瑞本人,也遭到心怀义愤的革命党人的刺杀(未遂)

随着三军猛烈追击,以及革命党人的战场爆破,北洋军死伤颇重,无心再战,被迫丢下大量粮食、弹药、物资而去。

所以,面对这次议和,社会各界都表示不理解。

当日上海《申报》第三版报导:“各军分拨既定,俱厉兵秣马以待,不料停战屡次展期,各军俱有怒色。”

所以,为什么要议和呢?这段公案众说纷纭,至今没个定论。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南方全部反清。

北方方面,河南爆发农民反清性质的白朗起义,不到半月时间,由原先的三百人发展到上万人,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顿时席卷全豫。

并且,白朗部与湖北革命军遥相呼应,只要湖北军攻破武胜关,农民军会立马抄了段祺瑞后路。

脚踏长江两岸的四川爆发保路运动,不仅杀了四川总督赵尔丰,还杀督办大臣了端方,而端方就是下令挖出徐锡麟烈士心肝的罪魁祸首。

端方被四川革命军抓住后,开始了摇尾乞怜的表演,说他自己祖上是汉人,本姓陶,入旗才不到四世,希望革命军能看在同胞之谊上,能放他一马。

结果被革命军一刀砍掉。

于是,四川也开始反清。

陕西以张凤翙、钱鼎为主,分别组成正副大统领;以张云山、罗炳南为辅,由新军、哥老会成员、渭北刀客组成秦陇复汉军,并将西安满城屠戮一空。

此时已经发展成十万秦汉复陇军,分别击败了西面的满清甘军,以及前来进犯东面潼关的北洋新军。

山西方面,太原满城被屠,北洋军吴禄祯暗中联合阎锡山,准备投靠革命军,与陕西组成晋陕联军,再挥师东下,直奔燕京。

也就是说,清庭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哪怕是袁世凯,如果他再不反清,就不得不面临北洋军全面倒戈的局面。

况且,满清怕袁世凯做大,此时的北洋六镇,袁世凯手里只有两个镇的军队而已,其余的被调往山东战场,归张勋指挥,此时正与江浙的东南联军作战。

而东南联军气势如虹,从南京推到徐州附近,三战三捷,把张勋的清军当狗打。

所以,为什么要议和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孙中山先生手里没兵,无法节制由地方豪强组成的各省诸侯。

可能有人看到这里一头雾水,还不理解。

举个例子,此时的情况,跟秦末汉初项羽刘邦时期的灭秦之战非常相似。

秦末,天下反秦的总指挥,其实并不是项羽,而是义帝熊心,所有反秦的力量,聚集在义帝麾下,而不是项羽麾下。

项羽是什么时候当了天下霸主呢?是在漳河破斧成舟,渡河击败了章邯的秦军主力后,才被天下人认可,当了西楚霸王。

也就是说,想要当天下英雄引颈北望的新任领袖,兵强马壮的武力基础是最基本的成事条件。

而刘邦是怎么当了汉王争了天下呢?

因为他率先攻入咸阳,在保留原班底的基础之上,还收编了秦军主力,接手了秦朝搜刮而来的六国民财,这些因素组成了他争霸天下的军事和财政力量。

秦国辛苦一场,为刘邦做了嫁衣。

懂了以上历史,我们再看南北议和这个话题:

大家试想一下,

在当时由西南、东南、晋陕组成的民族革命军中,如果有地方豪强率一支生力军,沿途学汉高祖收编已成惊弓之鸟的北洋军和新军,再率先攻入燕京,杀掉满清皇室,替汉人报仇。

那么,这位诸侯就是兴造大汉的汉高祖刘邦和驱除鞑虏的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合体。

声望会空前高涨,成为新的全国民族英雄及领秀,任何人都不能和他相提并论,包括孙先生。

况且,攻入燕京,还可以接手满清在汉地搜刮了两百多年的财物,可以用这笔钱招兵买马,壮大自身。

孙中山先生手里没兵,这项殊荣轮不到他;

当时各地的图满活动,让袁世凯也面临被清算的危险。

所以他当机立断,立马逼满清退位,成了推翻满清的大英雄,并自作主张,提出优待满清皇室的条件。

这样一来,就斩断了各地联军的念想。

也就是说,满清退位,是被杀怕了,怕联军进入燕京后屠城,故而不得不退位。

0 阅读:36
评论列表
  • 2025-04-10 09:58

    清帝退位哪里是“刺杀杀怕了”?明明是推动变法组了一个“皇族内阁”失去民心造成的。如果所谓“联军”敢“屠城”,那么中国必将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