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菲律宾的军方大头头带着人跑到仁爱礁,上了那艘非法停靠的破军舰,还到处宣扬。结果,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还有欧盟这些外面的势力都跳出来,对着中国指指点点,撺掇菲律宾继续跟中国对着干。想当初,1999年那会儿,菲律宾就故意开着一艘叫“马德雷山”的坦克登陆舰搁浅在仁爱礁,打那以后,中菲在这片地方就斗了24年。按道理说,中国跟美国、苏联、印度、越南这些世界级或地区级的大佬都交过手,咱们也不怕谁啊,咋就对菲律宾一再挑衅却不动手呢?其实啊,中菲这点矛盾,背后反映的是中美之间的较量,尤其是南海军事上的比拼。当然,这也跟中国冷战后选的和平发展路子有关。
说起来,中国这两千年来,长城那边儿,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那是又打又和。农耕的老百姓们,自个儿种地过日子,就想图个安稳,可游牧的兄弟们老想着往南跑,来抢点儿东西。结果呢,农耕这边儿就得整天防着,忙得不可开交,抱怨声连连。放到现在,咱们碰上的海洋文明,那渗透力更强,想想汉武帝那时候,他决定动手打匈奴,这事儿咱们还真得琢磨琢磨,好好评价评价。
荒漠地带,猛然间尘土飞扬,直冲云霄,地上仿佛有低沉的声响回荡。远远望去,彩旗飘扬,一大群骑兵飞快地冲了过来。——这是两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北方大草原上常见的景象。汉朝与匈奴之间激烈的战斗,激起了两个民族勇士们的满腔热血,公元前2世纪的那段民族与文化历史,就像刀剑般闪着冷冽的光芒。
匈奴那些游牧部落联手,长期以来对中国北方造成了很大的军事压力,让那边的农耕生活受到了严重干扰。情况最坏那会儿,匈奴的骑马部队都跑到长安周边捣乱,就连平时挺稳重的汉文帝都火了,想亲自带兵去打仗,好在被薄太后和大臣们给拦下了。怎么跟匈奴打交道,这事儿直接关系到汉朝能不能活下去,还有政权稳不稳当。
汉武帝这位皇帝,特别有勇气和魄力,他冲破重重阻碍,向匈奴发起了进攻。说实在的,汉朝被匈奴压制了几十年,直到汉武帝这一代,才开始真正反击。因为他牢牢掌控了战争的主动权,所以这场战争后来渐渐变成了要征服匈奴的大业。要不是汉武帝周密安排和领导这场军事行动,汉国的北部边界,肯定还是残缺不全、动荡不安的。
历来都有很多人大声批评“武皇扩张疆土”的做法。
唐朝大诗人杜甫写了首很出名的诗,叫《兵车行》。这首诗里,他拿“武皇”的事情举例子,来说当时掌权的人做得不对。
边疆战场上血流成河,武帝仍然执意要扩张疆土。
你大概没听过吧
汉朝疆土东边那片广大地方,有二百多个州郡,数不清的村庄里,长满了荆棘和枸杞。
就算家里有壮实的妇人拿着锄头和犁,田里的庄稼也是长得东倒西歪,没有规矩。
再说那秦军本就擅长苦战,被驱赶着上阵,跟狗和鸡没啥两样,任人摆布。
说真的,养儿子真不如养女儿好。
生了女孩还能嫁给邻家,生了男孩却可能默默无闻,像野草一样被埋没。
你没见过那青海边,自古以来,战死者的白骨都没人掩埋。
新亡灵哀怨老鬼魂泣,阴雨绵绵哭声连连。
杜甫虽然是在拿过去的事情来暗指现在,但他的诗句里还是能够看出,他和他周围那些文人朋友们对汉武帝打仗这事儿的看法。
唐代文人沈彬创作了三首诗,题目叫《边塞三首》:
秋风起,树叶沙沙响,好像带着悲伤,预示着霜降要来了。远望寒山,零星几点,牛羊正缓缓下山来。
雁群映着晚霞,随着细雨缓缓飞行,走在沙地上的人们,身披夕阳余晖继续前行。
边行迷路沙土扬,受恩深重海边城已荒。
胡家小子受教化渐渐长大,还是不断打听汉王的消息。
皇室联姻氛围重,燕山狩猎战鼓响。
边疆雪地里,旗帜下的草儿隐约可见马儿悄悄越过,利箭划破冷冽的天空,直中塞外的飞鸟,让它坠落。
月光洒落勾起浓浓乡愁,战袍之上谁人知晓泪痕重重。
金钗别用来当作封侯的信物,它生生撕碎了佳人那远隔万里的深情。
月光清凉照榆关,大雁排队往南飞,将军吹起冷笛声,心中满是对故乡的思。
勇士贰师骨,壮志撼千人,李广英勇魂,一剑留名扬。
边疆号角伴着黄沙催促夕阳下沉,乌云散开在沙漠上,仿佛守护着飘落的寒霜。
谁料汉武帝不重中原,随意征战让天山变得荒芜草木稀。
“金钗配美人”这话,讲的是打仗的人家里,妻子们的埋怨,这是诗人们常用来反对战争的手法。再看那句“谁料汉武帝小看咱中华,白忙活一场天山那边只剩草木凋零”,这话直接就说战争没啥好处。它觉得咱们国家的人力物力都很宝贵,不能小看,而那些新打下来的地方,荒凉得很,根本不值得用打仗的方式去抢。像“阴云密布”、“夕阳西下”、“想家的心情”、“脸上的泪水”、“雪覆盖的野草”、“冷风吹过笛子响”,还有“大雁跟着小雨飞”、“走路的人身上映着夕阳”这些描述,整个感觉都是凄凉悲伤的。
唐代诗人司马扎的《古边卒思归》,借边疆士兵心里头那点事儿,说了说对汉武帝打仗策略的不满。诗中讲的是,那些守边的士兵啊,心里头想的都是家里的田地和亲人,这不就明摆着,汉武帝那会儿的军事路子,让人家过得不容易嘛。司马扎用农夫的角度,把士兵们的苦楚说了出来,批评了一把汉武帝的军事政策。
地在那儿荒着没法种,我人却躺在辽阳城里头。
梦里稻田飘香气,醒来战场血腥味。
汉武帝坐在深宫里,心里只想着开拓疆土,征服四方。
中原战乱频,家家户户征兵役。
边疆土地不肥沃,那片荒地犯不着抢。
农人持耜苦劳作,刀刃之下命难逃,死伤无数遍田野。
普通老百姓常说,“边疆的土地不肥沃,闲置的地儿没必要抢”,但这种想法跟坐在“皇宫大殿”里的帝王可不一样,他们心里想的都是“开疆拓土,征服四方”。
北宋时候的大官王安石,他写了首叫《汉武》的诗,里面也讲到了汉朝跟匈奴打的那些仗。
勇士常叹赴边疆,中原荒凉人烟稀。
皇上没忘长陵的誓言,就想着事成之后封赏功臣。
清朝时候的学者赵翼发现,汉武帝派去跟匈奴打仗的三位大将,卫青、霍去病、李广利,他们其实都跟汉武帝喜欢的女人沾亲带故。想当年,汉高祖刘邦定下个规矩,没有军功的人别想封侯。王安石有首诗讲的就是,汉武帝为了让这三位亲戚能立下战功封侯,所以才发兵去打匈奴。赵翼在他的《廿二史札记》第二卷里头就是这么写的。
三位大将军原本出身卑微,有的曾是仆人,有的曾是戏子,还有的靠受宠上位,但他们后来都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名震一方的将领,这事儿真让人琢磨不透。
汉武帝确实倚重了三位大将军,而这三位都跟“女宠”有点关系,这事儿不假。但要是说,打匈奴的战争就是为了对付卫青、霍去病、李广他们,好让他们立功受赏,那可就歪曲历史了。说实话,就卫青那时候的地位,他就算不立军功,也能像汉景帝封王信那样当个侯爷,根本不用靠打仗升官。
在战场上靠打仗立功被封侯,不光是卫青、霍去病、李广这些大将军的梦想,也是那时候大家伙儿共同的追求。邢义田写了篇叫《汉代画像里的“射爵射侯图”》的文章,里面说到,汉代画像里经常画有人拉弓射树上猴子的场景,这其实该叫“射侯图”。这种画儿流行,就说明当时各个阶层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盼头。这跟汉代铜镜上刻的那些求富贵的话是一个意思。汉代铜镜上常有这样的话:“适合当侯爷”“适合当侯王”“当王侯”“做到公侯”“成为侯王”“像侯王一样”“官做到侯王”“立马当上公侯”。就连汉代用来洗东西的铜盆里,也常刻着“适合当侯王”这样的话。铜镜、铜盆这些玩意儿,平时天天用,上面的字儿天天瞅着,肯定也反映了主人的心思。
唐朝诗人的作品中,一提到边疆打仗,经常能看到想要“建功立业”这样的表达。比如说:
杜甫写了首诗,名叫《再叹愁绪》。心里头的愁啊,它又回来了,就像那赶不走的阴霾。整日里,我眉头紧锁,心里的苦闷无处诉说。看看这四周,哪里都是一片黯淡,感觉生活就像被乌云笼罩,找不到一丝光亮。想当初,我也有过豪情壮志,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可如今呢,岁月蹉跎,理想也变得越来越遥远。这日子啊,真是越过越觉得没滋味,心里头的愁苦就像那江水,滔滔不绝,没个尽头。都说时间会冲淡一切,可为什么我的愁绪却越积越深?每当夜深人静,我总是难以入眠,满脑子都是那些让人头疼的事情。这愁啊,它就像是我的影子,走到哪里都跟到哪里,甩都甩不掉。哎,生活啊,你真是让人琢磨不透。有时候,我真想放声大喊,把这满心的愁苦都喊出来,可到头来,还是只能默默地承受。这《再叹愁绪》啊,就是我此刻心情的真实写照。
胡人哪曾真强大,战乱一直不停息。
街头小小子,闲聊想着当大官。
王维写了首诗,题目叫《边疆战歌》。这首诗里头,王维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战士们的英勇身姿。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些边疆特有的风光,在王维的笔下显得格外动人。战士们骑着马,在边疆上巡逻,他们的身影在夕阳下拉长,显得特别坚毅。诗中还提到了战斗的场面,战士们奋勇杀敌,毫不畏惧。他们的英勇事迹,让人心生敬意。王维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把战士们的豪情壮志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幅边疆战士的英勇画卷。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的辽阔与壮美,也让我们看到了战士们的坚韧与勇敢。这就是王维的《边疆战歌》,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
边疆塞外敌人常扰,秋风已起预示战讯。
一辈子满怀壮志,想靠武艺搏个功名爵位。
高适写了首诗,说的是他送兵去蓟北这事儿。诗里讲,他带着兵马一路往北,到了那蓟北的地界。路上风景变换,心里的情感也跟着翻涌。他想着这些士兵,要离开家乡,踏上征途,心里真是五味杂陈。高适感叹,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归来。但军令如山,他们必须前行。他望着这些英勇的士兵,心中满是敬意。虽然离别让人难过,但他们是为了保卫家园,这份责任重大而光荣。就这样,高适送着兵马到了蓟北,心中既有不舍,也有对士兵们的深深祝福。希望他们能平安归来,再创辉煌。
白雪覆盖广袤天,军队驻扎边疆烦。边疆风雪连天起,士兵驻守心中忧。
谁料到这次远行,不是为了追求那功名利禄、封侯拜相。
李端写了首诗,题目叫《彭将军去云中看望兄长》。诗中描述了彭将军要出发去云中,去见他的兄长。他身穿战袍,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李端在诗里表达了对彭将军的敬佩和不舍,说他英勇善战,此去云中必定能大展宏图。同时,也流露出对朋友离别的一丝伤感,毕竟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但彭将军心怀壮志,为了家国天下,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这首诗,就是李端送给彭将军,祝他一路顺风,云中之行一切顺利。
听说有苍鹰在守候,今天我打算把它从臂鞲中放出。
于是派了那位白马勇士,加速赶路去追求封侯的荣耀。
王昌龄的那首《闺怨》很多人都知道:
家里年轻媳妇没烦恼,春天里精心打扮上高楼。
看到路边柳树发了新绿,心里就后悔让老公去追求功名了。
追求封侯拜将,这其实是汉武帝时期很多人投身抗击匈奴战斗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昭帝在始元六年的那会儿,也就是公元前81年,搞了个挺重要的讨论会,大伙儿都管它叫“盐铁会议”。会上,两拨人因为国家的大政方针杠上了。一方和另一方,就盐铁这些玩意儿该不该由官府来搞,还有跟匈奴是打是和这些军事外交上的事儿,争得脸红脖子粗的。这些争论的场面啊,都被一本叫《盐铁论》的书给记下来了。
有人对汉武帝对付匈奴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那时候去打匈奴,真是让士兵吃了不少苦,老百姓也跟着受累。占领的那些地方,啥用都没有,就是在沙漠石头堆里建了几个郡县。这些地方,守起来都难,还得从老远的地方运粮食武器过去。这样的做法,错误很明显,好处却一点都看不出来。
他们回想起那时候的战争情况真是紧张得要命,“路上都是战乱带来的灾祸,乱得一团糟,根本没法解决。战争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边境的老百姓连盔甲和弓箭都没时间脱,这样过了好几十年。他们穿着战袍种地,耕田的时候还得时刻提防,一有情况就点火放烟报警。年轻力壮的拿起弓箭就上战场,年老的也得赶紧躲进堡垒里。说起来真是让人心疼得掉眼泪,心里头直发凉,仁慈的人是绝对看不下去这种场面的。”
为了准备打仗,老百姓只能穿着铠甲去种地,手里拿着农具,还得时刻留意着周围的安全。只要烽火台一点火,年轻力壮的人就得立马去战场上拼命,老人也只能慌忙找地方躲起来。这种情况,真的就是“哭得眼泪都结冰了”,“心里头那个难受啊”,连那些心慈手软的人都看不下去了。这就是儒家思想里说的,以和为贵,大家其实都不想打仗。
《盐铁论·徭役》里头讲,“家里的老大不回家,老爹老妈就发愁,老婆孩子也唉声叹气,心里头那个憋屈啊,骨头里都透着疼”。从日子难过说到想念亲人,再到忧愁、叹息,甚至心里头那股子怨气,都是从大家想过安稳日子的心思说起的,反映了那时候社会风气挺低沉的。
在《盐铁论·论勇》里头,讲的是支持汉武帝对付匈奴的那一派人。他们用的话像是“胆小鬼要是准备好了,胆子就大了”,“挥着锋利剑,拉开硬弓弩,跟那些蛮夷在中原大地上较量,一个人能打一百个,这都不算什么”这些,来夸奖那时候战场上人们展现出来的英雄气概。
在聊汉武帝那时候跟匈奴打仗时老百姓的想法时,有两块内容咱们得留意。
西汉那会儿,玉门关和阳关往西的地盘,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新疆一直到中亚那块儿,大家习惯叫它“西域”。有人觉得“天山草木荒”这话没啥深意,但其实这地方位置可重要了,战略价值杠杠的。
汉军打败匈奴,把河西走廊的路打通后,汉朝才真正开始放眼世界。中原人学到了好多以前从不知道的有关西域的东西,这样一来,汉朝的名声和汉文化的影响力就传到了当时中原人觉得最西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