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
1.于洋,魏金枫,邓世杰,等.维生素种类及其降尿酸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
2.张臣宇,赵梦男,胥昕怡,等.全国146家医院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临床药物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药业,2024,33(09):25-31.
3.苏伶伶,郑梅琴,许瑞,等.不同降尿酸方案治疗吡嗪酰胺所致高尿酸血症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34):101-104.
1916年10月,邓铁涛出生于广东开平一个中医世家。祖父邓耀潮经营中药铺,父亲邓梦觉是岭南著名的温病医家,擅长针灸和汤药,乡邻多靠他医治痼疾。年幼的邓铁涛常坐在药柜旁,一边闻着草药的味道,一边背诵《药性赋》。邓铁涛亲眼见过父亲用“白虎汤”救回高热惊厥的孩童。从那时起,悬壶济世的念头便悄悄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1932年,邓铁涛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师从岭南名医陈任枚、郭梅峰。邓铁涛醉心于《黄帝内经》,在泛黄的书页上写下注释:“医者当如神农,尝百草,以己身试药性。”他刻苦钻研,不仅熟读经方,更注重临床实用,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风格。

行医之初,邓铁涛便以擅治急症重病而声名鹊起。1958年,邓铁涛治愈一例五年久治不愈的血崩患者,仅用单味“血余炭”施治,即获痊愈,成为中医止血治疗的经典范例。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时年87岁的邓铁涛挺身而出,为重症患儿垫付医药费,并开出中药处方,体现了中医在公共卫生危机中的现实价值。
尽管邓铁涛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但在代谢性疾病,尤其是高尿酸血症的理论探索和临床应用方面,他所提出的一系列学术观点与治疗策略,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医界。
在邓铁涛看来,高尿酸血症虽属现代医学新病名,但在中医古籍中早有相关记载,多归属“痛风”“痹症”或“浊瘀”范畴。邓铁涛指出,其本质病机在于“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肝失疏泄、浊瘀互结”,最终导致“气滞血瘀,湿热郁结”,使尿酸积聚而难以排出。

邓铁涛常引用《万病回春》中一句话:“膏粱之人,多食炙煿,酒肉热物蒸脏腑,故患痛风者最多。”认为当代饮食结构过于油腻、精细,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是高尿酸发病率上升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治疗思路上,邓铁涛主张从整体观出发,强调调理脾胃、通利三焦、化湿祛浊、调肝理肾。邓铁涛首创性地将“痰瘀学说”与高尿酸血症结合,提出“痰瘀互结为患本,湿热阻络为标证”的理论,并据此分型施治。
邓铁涛的临床用药常以“健脾利湿、清热通络、活血化瘀”为基本法则。常用药物如土茯苓、萆薢、泽泻、茯苓、威灵仙等,可助利尿通淋,降浊排酸;再配伍丹参、赤芍、川牛膝以活血化瘀,增强关节代谢。对于脾虚湿重型患者,邓铁涛则加入白术、党参、山药以健脾益气,增强体质。

而在辨证施治基础上,邓铁涛重视个体化调理,强调不同阶段应有不同治疗重点。急性发作期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痛为主;缓解期则侧重健脾养肝、化痰祛瘀、防止复发。
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广泛用于实际治疗。有一位56岁男性患者,尿酸高达665μmol/L,伴有关节肿痛、乏力、失眠。邓铁涛依据“痰湿化瘀”理论,处方以黄柏、茵陈、大黄清热通腑,茯苓、泽泻利湿,配合龙骨、牡蛎安神调情志,三诊后尿酸降至426μmol/L,症状明显好转。
2005年,邓铁涛担任国家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在研究中首次提出从分子机制解释“痰瘀致痹”的现代生理基础。他带领团队发现,中药降尿酸的机制不仅限于肾脏代谢调节,更与肠道菌群、免疫因子、炎性介质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为高尿酸血症中医治疗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邓铁涛高度重视中医药在现代慢病管理中的应用,认为高尿酸血症虽属代谢病,但其本质是“正虚邪实”“标本兼存”。他主张“急症控标,慢病调本”,急性期必要时可配合西药短期使用,如秋水仙碱控制关节炎症,但强调应同步调理体质,以防复发。
邓铁涛多次在公开讲座中表示:“中医不是拒绝西药,而是要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西药解决不了的部分。”正是这种中西融合、标本兼治的思维,让他在治疗高尿酸相关疾病方面,取得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突破。
如今,邓铁涛不仅被誉为中医界的国士无双,更是无数中青年中医从业者心中的精神灯塔。从药柜前背诵《药性赋》的少年,到提出“痰瘀互结”“五脏相关”理论的学术巨匠,邓铁涛一生坚守临床一线,笔耕不辍,重道不名,传承与创新并举。即使年逾九旬,他依旧穿行于诊室与讲台之间,只为中医药在新时代的语境中,发出理性而坚定的声音。

在长达八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邓铁涛深切体会到:高尿酸血症远不是“吃几片药、尿酸降下来”这么简单。它表面是一种代谢病,实则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调、痰湿内蕴等多种内在因素交织的结果。“治尿酸”只是入口,“调全身”才是归处。邓铁涛常说:“中医看尿酸高,不在于盯着一个数值,而在于看人整体的津液气血是否流畅,脾胃是否健运,肝肾是否协同。”
在一次讲座上,一位听众提问:“邓老,您一辈子治病无数,能不能告诉我们一些最实用、最管用的降尿酸小窍门?我们这些年纪大、还有三高的人,不想总靠药,能不能靠调理把尿酸控制住?”
邓铁涛微笑着回答道:“大家都知道控制饮食、不吃海鲜、少喝酒、勤锻炼,但这些只是第一步,真正能让尿酸稳定的,是生活里的‘细节调理’。我常说,还有三件常被忽略的小事,其实才是调节体内代谢的关键!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人人都能看到效果!”

第一件常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事情,是情绪。情绪波动与高尿酸之间的联系,虽然在现代医学中尚不常见于教科书,但在中医理论中却有着清晰的逻辑。人一旦长期处于焦虑、愤怒、抑郁或压抑状态,最先受到影响的是肝。中医讲“肝主疏泄”,即调畅气机、推动气血运行。当一个人心事重重、情绪压抑时,肝气郁结,无法正常疏泄,气机运行失调,脾胃也跟着受影响,进而导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痰湿不是痰液的“痰”,而是身体代谢后未能及时排出的浊物,包括水湿、脂浊、代谢废物等。当这些浊物长期积聚,无法及时排出,就容易生“浊”“瘀”。而尿酸,恰恰就是这些体内“浊毒”之一。如果情绪不畅,导致肝郁脾虚,痰湿横生,那身体自然也难以将尿酸顺利排出,时间久了,便成为高尿酸血症乃至痛风的土壤。
第二个重要因素是睡眠。现代人作息混乱,熬夜加班、长时间刷手机早已成为常态,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对身体代谢造成了何等大的冲击。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睡眠是肝血生成与调节的重要时段。而肾在子时(夜间11点至凌晨1点)也进行自我修复,主藏精、主水,与排出尿酸密切相关。长期熬夜,会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肝肾功能不能如时调节,代谢能力下降,身体的“清扫系统”运转不畅,尿酸自然难以下降。

此外,熬夜还会扰乱内分泌系统,使皮质醇水平异常波动,进一步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代谢平衡,这也是许多长期失眠、晚睡人群,往往伴随“三高”问题的重要原因。可见,睡得好,是调节尿酸水平不可或缺的一环。不是“药吃对了就行”,而是“作息对了,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第三件容易被忽视但同样关键的事,是排便。很多人并不把便秘当回事,觉得“过两天拉出来就好了”,但在中医看来,大便不通畅,其实是体内浊毒无法及时排出的一个重要信号。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主运化、通二便”,当脾胃功能失常、肠道蠕动减慢时,大便停滞在体内,湿热郁结,津液不能流通,毒素不能外排,痰湿、瘀浊也就随之加重。
便秘不仅影响尿酸排出,还会造成代谢紊乱,出现头晕、口臭、皮肤差、关节沉重等一系列表现。在高尿酸患者中,伴有便秘的比例远高于常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群,随着脏腑功能下降,排便变得不规律,如果不及时调理,尿酸自然也就“堵”在体内了。

从情绪、睡眠到排便,这三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在中医眼中构成了身体气机运行的关键环节。气顺则血通,湿去则浊排,脾健则痰化,五脏调和,尿酸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降低。而当这三件事一旦被忽略,即使饮食再清淡、锻炼再积极,药物再规范,尿酸仍可能反复不稳,甚至逐渐恶化为慢性痛风、尿酸性肾病等更严重的后果。
因此,调尿酸不仅是看指标、吃药,更是一个需要从情绪、作息、生活细节全方位入手的长期工程。真正的健康,不仅在于药到病除,更在于人和身体之间的温柔对话和细致照顾。只有当我们愿意从这些“细小之处”开始,才可能真正拥有一个内外协调、代谢通畅的身体,让尿酸真正“稳”下来。
(《国医大师邓铁涛,分享中医降尿酸的3个妙招,简单有效,不花一分钱》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