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春节档院线,这似乎是一部不合时宜的电影。
战争题材、尺度爆表,并不合家欢,因此预售很不理想,六部当中位列第五,目前才3000万,不到第四名的一半,排片也非常少…
乌鸦昨天去看了点映,是的,这也是春节档唯一一部有点映的影片。
但我敢说,它很可能会发动票房逆袭:
《蛟龙行动》

《蛟龙行动》目前的处境,和七年前非常相似。
2018年,同样是春节档,同样是开局不利,《红海行动》凭借豆瓣8.5分的高口碑,在后半程发力,逆袭成为年度票房冠军,最终票房36.52亿。
故事精彩、特效炫酷,战争场面不输好莱坞大片,这部电影也被视为中国现代军事战争动作电影的“天花板”。
七年之后,导演林超贤带着《红海》的续作《蛟龙行动》,再次闯入春节档…
能超越《红海》的,只有《蛟龙》。
七年前,乌鸦在《红海》票房不太好的时候,就准确预言了它的票房逆袭。
今年,我相信,质量过硬的《蛟龙》同样有希望创造票房奇迹。


《红海行动》剧照
《蛟龙行动》故事的时间设定在未来。
中国海军截获了一条重要情报,一艘超级潜艇正密谋一项名为“恒星”的绝密军事计划。
该计划极有可能危及亚太地区安全…
我方派出最新型核潜艇“龙鲸号”,与“蛟龙小队”协同作战,开启了一场险象环生的深海对决…


如果你看过《红海行动》,一定对“蛟龙小队”印象深刻。
它的原型“蛟龙突击队”,是中国一支特种部队,从空中到陆地,从海上到水下,他们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堪称中国军队精英中的精英。
上一部,他们远赴非洲战乱地带,在滚滚黄沙中拯救人质,解除核武器危机。
这一部,他们潜入深海,在火山口遍布的海域穿梭,深入海底秘密基地,完成更高难度的作战。

值得一提的是,《蛟龙行动》采取了双线叙事模式,一边是“蛟龙小队”的突击行动,另一边则是中国观众比较陌生的核潜艇对战。
这也是中国第一部以核潜艇为主题的战争动作片,此前,我们从未在大银幕上,见过中国新型核潜艇的威力。


可以说,《蛟龙》是《红海》的全面升级。
首先在视觉呈现上,《蛟龙行动》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科技与狠活儿。
比如,电影开头,“蛟龙小队”作战时穿着的飞行装备,好像人长出了翅膀,瞬间飞了起来。
这真的不是超级英雄电影才有的桥段吗?
但其实一点也不“科幻”,有军事迷网友指出:现实中就有,去年的珠海航展上见过。

再比如,有“巷战绞肉机”之称的机器狗,在片中有不少戏份。
它们顶部配有雷达,能够迅速锁定目标,身上挂着200发子弹,两侧还各搭载3枚微型榴弹,指哪儿打哪儿,战斗力爆表…
不过坏消息是,这是敌方的武器,它们越狠,我越揪心。


电影里最大的硬件,是用于水下作战的大家伙:核潜艇。
核潜艇是海陆空三体最具打击能力的武器,全世界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只有6个。
相较于普通潜艇,核潜艇水下航行时间更长,不用频繁浮出水面补给,试想这么一个大家伙悄无声息在深海巡航,威慑力不言而喻。
为了能精准的呈现,剧组前期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并斥巨资1:1复刻了四艘核潜艇。
用导演的话说:相当于做了一次科研。


其中主角“龙鲸号”全长120米,在IMAX银幕上,看到这样一座钢铁巨兽在深海潜行,哪怕只是安安静静地驶过,都给人深深的震撼。
外部庞大,内部精细。
片中有一组长镜头,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潜艇内部的9个舱室,甚至连饭堂、休息室,狭小的内部通道都有展现,舱室里的每根电线、每个螺丝,控制台的仪表盘和按键,都精心雕琢。



真实的硬件设施、场景还原,还只是基础…
《蛟龙行动》最大的优点是,硬核现实,讲战术逻辑,讲团队合作,打得沉着、冷静,又非常惊险刺激。
我们有不少战争电影,创作者根本不懂战争,瞎打、乱打,全靠主角开挂,以及对方降智送人头…
林超贤导演成熟老练的调度能力,在上一部《红海》中就有体现,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各种战术安排,如何进攻,如何撤退,如何掩护…



《蛟龙行动》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龙鲸号”与敌方猎杀核潜艇的几次交手。
对很多中国观众来说,核潜艇对战是个新鲜事物,透过这部作品,我们仿佛置身艇中,亲临现场观摩战况。
如何发现敌人,如何降噪隐藏自己,发射哪种类型的鱼雷,怎样拦截鱼雷,如何主动暴露信号诱敌,如何借助海底山体躲避…
核潜艇遭遇撞击后,如何进行有条不紊的检查、修复…
全部讲得清清楚楚,军事小白也可以轻松看懂。
这部分虽然没有太多血腥尺度,却因为细节扎实充沛,同样看得人全程紧张,手心出汗。


值得一提的,是王俊凯饰演的声呐兵。
在黑暗的深海,潜艇通过声波来探测目标和距离,声呐兵就是潜艇的眼睛和耳朵,担负着目标捕捉跟踪等任务。
海洋里的一段噪音,在普通人听来,没什么特别,但声呐兵却能区别出,是动物、是商船,还是敌方的军舰和潜艇…



据说王牌声呐员,平均3秒就能识别一个噪音。
快一秒识别出来,就能先发制人,慢一秒,就被敌人抢占先机,生死存亡一线间。
这一兵种需要超群的听力天赋和长期刻苦枯燥的训练,才能在短时间内精准判别目标。
你或许很难想象,艇长得听一个20来岁年轻人的判断,才能做出决策,但这真实存在。


“蛟龙小队”的部分,这次则加入了深潜元素。
电影中有个情节,“蛟龙小队”需要进入一个被损毁进水的潜艇中查看。
队员们在水下潜行,在水中枪战、近身肉搏,和对手撕扯装备,随后船舱爆炸,一片火海…
窒息感扑面而来,惨烈度完全不输地面作战,我甚至听到领座有人在惊呼…



要知道,水下拍摄难度巨大,演员们都接受了长达数月的潜水训练,包括导演林超贤,水下拍摄时长超过了400小时。
这是近乎变态的高强度训练:光会潜水还不够,还得是穿着厚重的特种兵装备下水,还得常常要被突然拔掉氧气罐、抢走面镜…
这几位演员能够经受住这样的考验,真的太牛了。


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黄轩和于适,这两位演员贡献了精彩的对手戏。
武戏拳拳到肉,文戏虽然不多,但足够动人,让人看到钢铁战士也是普通人,会失误犯错,也有脆弱的一面。

还有蒋璐霞饰演的佟莉,这是《红海》里让人惊喜的女性角色。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她的存在,让这些词语有了具体的模样。
这一部依然有佟莉的高光时刻,还有细节callback前作,让人瞬间泪目…
不过,林超贤导演从来不过度煽情,也不过度拔高,在塑造人物时,他总是选择展现一两个侧面,点到即止,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

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再到《蛟龙行动》,林超贤一次又一次用高质量的作品,证明了他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电影导演。
也让我们看到,他在不断地创新升级、追求突破、挑战自我。
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战争电影难拍、烧钱,但他依然选择坚持,为中国电影工业贡献力量,对观众始终诚意满满…
他曾经说:一部电影花几个亿,花在哪里?我希望把钱花在看得见的地方…
这次他又说:要让观众觉得电影票钱花得值得。
我认为,他做到了。


最后,我想说说《蛟龙行动》的主角,核潜艇。
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曾饱受海战之苦…
说到海战题材的影片,年轻观众可能一点印象都没有,而乌鸦的记忆中,还是那部小时候学校组织观看的《甲午风云》。
曾经一度,我们拍海战,只能拍失败,只能拍屈辱之战…
新中国成立后,为求自保,中央批准研制导弹核潜艇。
但当时中国无人了解相关技术,所有的科研人员没人见过核潜艇。
令人不敢相信的是,后来还是有人从国外带回两只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团队才总算有了实物参数。
和研发“两弹一星”一样,建造核潜艇也是国家机密,科研人员一旦接受任务,就不得不与家人切断联系,常年生活在荒岛上。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就是这样离家整整三十年,父亲到去世都不知道儿子在做什么…

1988年,新型号的潜水艇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这风险极大,稍有不慎,艇废人亡。
时年62岁的黄旭华又和170名艇员一起下潜300米,有人在试验之前甚至写下了遗书…

无论是真实的历史,还是电影的艺术创作,都是一群无名英雄前仆后继,默默守卫国家,守护和平的故事。
也正是他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国家逐渐强大起来,才让我们今天,能拍出向全世界秀出武力的电影。
成长在和平年代的人,享受惯了安稳,或许有错觉,我们已经离战争很遥远了…
但那只是幻觉,我们一直都在战争状态中。
核潜艇时刻在深海中巡逻,无数我们看不见的较量在暗中进行,当中也有很多人为此牺牲了自己。
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