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的“史诗级救市”什么时候会来?

胡哥教你地产观 2023-10-11 14:36:14

关注楼市的人可能已经嗅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味道,那个味道和口罩全面放开前似乎有一样的“配方”。

打败你的不是天真,可能是 “无邪”

那段戴了36个月口罩的阴霾,终于在2022年12月8号全面放开了,放开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受疫情影响停工停产,大量人员失业、门店倒闭,更不是所谓的“核酸报告做假”、“张核子”“张珊珊”们、也不是“大疫不过三”的民间说法。

无论社会的呼声还是舆论的压力,没有人敢站出来拍-板“放开”。因为上面那句“动态-清零”的威力还在。拍对了,政-治站位有问题,万一拍错了,就成了千古罪人。

真正让中国全面放开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因为世卫组织将于2023年宣布全球新冠结束,如果到时候我们还在“yi情防控”,那么就意味着全世界只有我们是“疫区”。这个影响力太大了,是我们无法承担的,如果被世卫组织列为疫区,就意味着我们对全世界的经贸往来与合作都会受到巨大影响。

这才匆匆放开。广州的那件事只不过是“全面放开”的“引子”罢了。懂的人都懂。

今天的楼市,和yi情放开前的情绪一样,yi情不在了,但经济却更差了,各路专家,学者都在呼吁:”只有救楼市,才能救经济”,中国经济日报、中房网这些主流媒体都在发文,放松一线城市限购等政策,已势在必行。

这些主流媒体的文章,我把它解读为是在“抛砖引玉”,能引来什么“玉”?什么时候这个“玉”会到?我们不得而知。

现在上面有两个声音,一个声音是房地产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了,过去的几次救市,不是放水就是政策放松,最终的结果都是房价迎来了大涨,说好的“房住不炒”呢?

另一个声音是,只有救房地产,才能救经济,先活下来,长效机制不是一天两天能建立起来的。

或许力量在博弈、政策在纠结

是“旧药新吃”还是“这次不一样”似乎成了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个两难的选择。

现在的气氛和放开yi情前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谁也不敢拍这个板,因为谁都不想当历史的罪人遭人唾骂。

说好的yi情结束了,经济就会复苏的,怎么越来越差了?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有43万亿的钱在金融系统里空转,失业率达到了20%,全球第一,出口、消费、投资全面下行。

又到了一个关口,如何过关?或许也需要一个“引子”

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份一个关键的CPI和PPI数据,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2%,全国工业生产价格PPI同比下降4.6%,降幅比上月扩大1.0个百分点,为2016年3月以来的最低。

两个数据都是一路下行,表现很差

再来看看出口的数据,5月份的出口增速是-7.5%,4月还是8.5%(以美元计)

一个月的时间,出口暴跌16%。这种跌幅,大家体会一下。

所有的数据都指向一个很清晰的问题:内外需都开始萎缩。

这与我们体感的“萧条”不谋而合。

一场史诗级救市蓄势待发!

急性子可能会问了,经济都差成这个熊样了,“还等啥呀,还不救市”?

莫急

我觉得上层也在观望,主要有三点:

1、通过去杠杆,挤泡沫,淘汰大部分民企开发商,将房产开发的主体转移到国企、央企,便于更好地控制房地产这个支柱产业。到那时,房价是涨是跌,每年涨多少?“房住不炒”可以实现“精准管控”。目前效果已经出现了,最近民营房企在排队退市。

2、目前的经济数据很差,但是还没到非得出大招不可的地步,金融系统风险还在可控范围内。

3、看第二季度的GDP增速,如果太差,今年的GDP目标达不成,那第三季度就不得不放大招了。而现在,大救市的那个“点”还没到。二季度的GDP或许就是那个启动大救市的“引子”。

真到了没得选的时候,“引子”也有了,无论是43万亿的滔天巨浪,还是放松楼市政策,旧药新吃,结果又是涛声依旧,万物生长。

有的人会说,万一一直这么差怎么办?,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没有永远的好,也不会有永远的差。此时此刻,已经是差的姥姥开门,差到姥姥家了。

只是那场36个月的积寒,从全面放开到现在才6个月,要给它点时间慢慢康复。

万物都是有周期的,周期轮动,最考验的是心态和现金流,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

司机已经换档,到了全力拼经济的时候,那个“点”到了,行情的切换就是一夜之间的事。

就像去年的那个冬天,12月7号我还在排队做核酸,没想到第二天就“全面放开”了。

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旦楼市也“全面放开”,怕你手慢抢不到。特别是一线,强二线城市的优质资产。

眼下,正是“资产腾挪”和“捡漏优质资产”的窗口期。诚如:成都、武汉、重庆、苏州这些强二线城市经过几年调整,核心地段的房价已经非常夯实,跌无可跌了。

只要这场史诗级救市的闸门一旦打开,水涨船高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