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较真”的环保卫士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个人”马超成长记
全媒体记者 廖艳霞 通讯员 刘恋 刘玉欢
他,身形高瘦,生活里总是嘴角上扬,待人温和;工作中却是另一种“模式”,眼神锐利如鹰,总能穿透重重迷雾,在复杂的线索里锁定违法关键。
他,科班出身、研究生学历,自带“学术风”,曾在处理一起历史遗留污染信访投诉问题时,回复千页文书。
他,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仅办理重案要案,还热衷首创,曾办理首个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案例等。
他就是湘潭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技术尖兵马超,一个“爱较真”的生态环保卫士。正因为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近几年来,他在国、省、市执法比武中脱颖而出,屡创佳绩。不久前,他荣获全国“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个人”荣誉称号。
马超在河东污水处理厂对有机废气进行现场检测。 (陈旭东 摄)
执着
——千页文书里的环保密码
马超本硕均就读于环境科学专业。自2014年考入湘潭市生态环境局后,他就一心想用专业知识服务环境管理工作。从应急大队到园区分局,再到执法大队,岗位与地点虽不断变化,但他对执法工作的热忱始终如一。
2017年,马超被调至原昭山示范区环保局负责执法工作,彼时正值中央第一轮生态环保督察,昭山作为绿心地区,原某农药厂等历史遗留污染问题亟待解决,数十家工业企业面临退出,信访投诉不断,矛盾一触即发。尤其是农药厂的问题,时间跨度大、专业性强,当地村民上访频繁。
马超深知群众事无小事,秉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开启了漫长而细致的调查工作。“必须用数据说话!”马超用脚步丈量周边水、土壤、大气环境,与监测部门协作,在各个点位进行监测,同时参考卫健、农业农村等部门的结论,获取第一手数据,用千余页回复文书细致解答群众诉求,并装订成六本,详尽地分析污染是否存在、程度如何、对群众的影响以及企业是否违法等问题。
正是这份“较真”,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清表期间,群众阻工,马超没有退缩,他耐心细致地摆事实、讲道理,一个个精准数据渐渐融化了村民心头的坚冰,为促成土壤修复打下坚实的基础。“问题解决了,他的白发也多了。”同事们说。
面对辖区高铁噪声扰民这一“老大难”投诉,马超挨家挨户走访了100多户受影响群众,为每家进行噪声监测。他深入思考高铁噪声污染执行标准以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还将思考成果写成论文《高铁噪声影响评价方法及标准初探》,推动了问题的圆满解决。
破冰
——在法律缝隙中凿出通路
生态环保执法工作涉及面极广,要求执法人员既要广泛涉猎,又要深入钻研。马超凭借善于思考的特质,总想着利用环保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攻克环保难题。
随着城市发展,噪声扰民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投诉热点。但噪声执法取证难,且《噪声污染防治法》修订前,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办理噪声污染案件时缺乏具体罚款数额规定。马超没有被困难吓倒,一直在寻找解决办法。
“某音乐酒馆夜间噪声扰民。”2020年11月3日,多名群众举报反映后,马超决定以此为突破口。他深入钻研法律条文,依据部里相关解释和《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半夜蹲守取证,通过群众笔录和监测超标数据,办理了湘潭市第一起噪声污染防治案。紧接着,又办理了城市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夜间施工噪声扰民等噪声污染案。
马超还积极探索重污染天气未启动应急响应案件的办理,2024年对一企业长期未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的行为连续处罚8起,另对5家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利用处置煤焦油等行为的单位及其个人进行行政处罚,罚款合计340万元;针对竹埠港涉嫌超标地块违法开发问题,摸排办理十余起案件,对相关单位罚款百余万元。
创新
——让科技之光照亮执法之路
在湘潭某企业车间,马超手持便携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仪(FID),设备蓝光闪烁间,车间废气中的有机物成分被精准捕捉。这看似寻常的一幕,却是他用科技“利剑”刺破污染伪装的生动写照。
作为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标杆,湘潭市生态环境局构建起“装备+系统+人才”的智能执法矩阵——200余件先进设备、4台专业执法车辆,搭配升级后的移动执法系统,让环境监管从“人盯人”迈向“数智化”。马超敏锐捕捉行业趋势,将科技力量深度融入执法全流程,用FID快速锁定污染源头,以智能监测设备精准取证,实现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为破解执法文书制作效率难题,他自主开发小程序,通过算法优化实现文书智能生成与动态更新,让原本繁琐的文书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他善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战利器:发明专利“一种生化通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突破环境数据智能分析瓶颈;发表于《中国环保产业》的论文《通用人工智能时代行政执法智能化发展浅析》,为行业指明创新方向;而“纤维素手性膜在扁桃酸外消旋体拆分中的应用”专利,则展现出他在环境技术领域的多元探索。在昭山工作期间,他针对畜禽养殖污染撰写的《浅谈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对策》,更是成为基层执法的实用指南。
“科技创新不仅是工具,更是守护生态的新武器。”襁褓中刚出生的小儿子,让马超眼中更加多了些温柔与坚定。他说,每一次技术创新、每一项专利研发,都承载着对绿水青山的深情守护。未来,他将继续以科研为舟、以创新为桨,在生态执法的新征程上破浪前行,为子孙后代留住蓝天白云、清水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