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有这样一个地方,因为地下溶洞数量之多,被称为“溶洞王国”,它成为了全世界最壮观的溶洞景观之一。
这里不仅有多姿多彩的石钟乳,还有丰富的矿藏和美丽的地下河流。
在2003年,这里的被开发为一个国家地质公园之后就开始热火朝天的迎接游客来消费游玩。
尽管这样做一定会对珍贵的溶洞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但既然已经开发了,那一切也都已经无法挽回,但是谁都不知道,这里还有着更珍稀、更重要的东西正等着人们去发掘。
就在不久前,双河公园正在进行例行检查的时候,考察队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发现了一块敲开矿石留下的孔洞中,一具裹着人骨的动物化石露出了一部分。
考古学家们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不对劲,因为这个溶洞自从开发以来也已经发现过46具熊猫化石,这说明这并不是一只普通的大熊猫,而是一个已经被埋藏了许久的化石。
于是,考古学家们开始大规模的挖掘,并且最终挖出了第47具完整的大熊猫化石。

双河公园位于贵州遵义绥阳县,虽然介于贵州和重庆之间,但因为绥阳作为出川的重要门户,绥阳双河公园曾被称为“黔北第一名胜”。
双河公园内溶洞数量极为庞大,连母亲河长江都曾在双河下游穿行过,这足以证明双河溶洞群形成时间是极其悠久的,在各色矿物质的沉淀和长年累月的侵蚀下,今天的双河公园才有了这样奇幻又壮丽的景观。
2003年,双河公园正式向游客开放,但除此之外,双河公园也始终不放弃对溶洞群的考古和科研价值发掘,还挖掘出了许多其他珍贵的东西,而大熊猫化石正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大熊猫化石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持续不断地在双河公园被发现,如今已经达到了47具这么高的数量。
在这47具大熊猫化石中,有完整的,也有残缺的,有已经凝固原地了十万年的,有近乎刚刚被埋起来只有几千年的,还有甚至可以直接提取出基因的大熊猫粪便。
仅仅从这47具样本,就有科学家认为,双河公园甚至可能坐拥着世界上最完整、年限最古老的大熊猫化石群,这个发现几乎令整个考古界沸腾了起来。
然而这样珍贵又脆弱的东西却出现在了一个旅游胜地,这样重大的发现,让科学家们惊呼不已,但同时也为双河大熊猫化石的保护感到忧心忡忡。
毕竟,大熊猫化石就算在地球上哪个地方都非常稀有,它们极有可能会吸引许多人前来争抢,从而严重破坏了双河公园作为自然地质公园本身的生态平衡。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科研专家最终决定固定双河大熊猫化石群的发掘地点,但并没有对外公布具体地点,只有科研团队的人和相关工作人员才能前往,所以公众要想见到这些珍贵的化石是不可能的事情。
即便如此,即便双河熊猫化石是这样一个脆弱又易受人惊扰的东西,科研人员也始终没有放弃对它们研究,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些化石上,还有无数故事等待着被发现。
大熊猫化石背后的故事。那么现代人看到的大熊猫是什么时候演化而来的呢?
实际上,科学家们通过这些大熊猫化石走进了那个遥远又陌生的历史时期,在寒冷、巨型食肉动物横行无忌、大片林海又密又湿又冷又充满危险的时代,再寻找线索。
最终,他们找到了。
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大熊猫化石并不是大熊猫自己出现在双河洞中,而是它们被当时巨型食肉动物吃完后打包保存起来之后留下来的。
这个观点听上去很惊悚,但在那个年代是完全成立的。

在那个时期,大熊猫虽然体形庞大,但相对食肉动物还是很小很弱小的,当时生活着的大熊猫并不是现在这样独特,甚至它们根本就不是饲食性动物,而是像野猪一样杂食动物。
因此,它们除了可以吃竹子,还能捕猎比它们体形更小一些的兔子、田鼠等小型哺乳动物,不过即便这样,对于体形还蛮大的凶猛食肉动物来说也还是不够。
由于当时巨型食肉动物与大熊猫争夺猎物,它们也非常容易成为猎物,因此它们来双河南北穿梭,可能是为了躲避猎物,也可能是为了觅食和繁殖后代寻找更好的环境。
研究表明,大熊猫并不是天生就喜欢住在洞穴里的动物,它们根据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才能选择居住地,但是这种研究并不能得出结论,那就是当时的天气非常寒冷和潮湿。
因为寒冷潮湿的时候,更需要躲起来避寒,因此现在科学家们推测,大熊猫栖息在洞穴里面非常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气候寒冷导致其对栖息地进行选择的时候不得不选择了双河洞这样温度和湿度都较为适宜的环境。
除了这一点,科学家们还发现,根据双河公园已经出土的大熊猫化石时间记录来看,大熊猫在这些层层叠叠的岩层中出现时间跨度极大。
从最古老的大熊猫粪便算起,它们存在于双河大约100000年前,而最近的大熊猫绳肤则显示大约只有6000年前,这个跨度实在是太大了!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大熊猫很可能没有一直住在双河,而是曾经多次将双河作为栖息之地回归过。
原始大熊猫,并不是现在这样以竹子为主食,因此它们栖息于双河时主要以针叶树为栖息对象。
随着气候变暖,冰退暖生,北方许多原本寒冷而荒凉的地区开始逐渐繁茂起来,因此树木重新变得多了起来,这时候生活于北方的大熊猫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于是重新迁徙到了双河繁茂森林中生活。
随着时间的发展,大熊猫逐渐适应了这些竹子,并且渐渐变成了以竹子为主食,而且,由于当时人类处于原始时期,并不知道驯养动物或者种植粮食,因此食物一直都以采集为主。
但随着当时的人类逐渐学有余力,人们开始大量破坏森林来扩展耕种地,这样一来,大熊猫们赖以生存的竹林遭到了严重破坏。
最终,由于担心环境破坏情况更加严重,大致静态在双河生活的大熊猫选择了离开,但可惜的是,在它们离开的同时,人类也开始慢慢学会种植竹子。
因此,由于环境变化加速以及人类觅食方式变化,大致静态搬离后不久之后,大熊猫最终灭绝了!
大熊猫灭绝原因和化石保护问题。双河双河夹层中的大熊猫化石承载着无数故事,但它们都是坚硬、黑乎乎、没有毛发和色彩的小物件,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公众欣赏到它们呢?
因此,在专家团队讨论之后最终有两个推荐方案,一个是模型,一个是照片。
事实证明这两个方案非常明智,因为这样的话,人就算想去看原本的那些化石,也没办法做到。
更何况,如果对于公众来讲,他们去看照片或者去看模型仅仅只能看和大熊猫相关的一小部分,但对于科研团队来讲,他们可以亲手挖掘出来整整一层岩层,把整整一层岩层中的所有东西都带走搬进博物馆。
为了防止标本丢失和破坏,专门人员会好好看护着这些原本就不适合人们去打扰它们,但是如果有人知道了位置怎么办?
实际上,由于化石群记录在案的不完整性,即便是专业考古团队的人也不一定能够找到这些化石,因此公众更不可能轻易知道了位置找过去拿走原本就不适合人类拿走的标本。
而且,即便公众知道这些珍贵标本存在于哪个地方,但它们存储在双河深深深之中,没有特别技能或者非凡能力的人是不可能轻易进入那几百米深之中探索寻找标本痕迹并且带走它们的。

总之,有许多措施来保证这些化石不会丢失,没有办法全取,只能全保。
然而,不久前科技专家还提出了一个新建议,那就是科技更新之后,他们可以使用科技手段来轻松地将这些化石扫描,一劳永逸地进行保存和共享,这一方案可控性非常高,我怀疑专家团队已经提前进行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