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和内循环的绝佳时机,助力国货崛起

冠川看商业 2025-04-09 17:30:50

清明小长假期间,最劲爆的新闻当然就是老美对全世界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普遍增加在10%,有逆差的则在20^%-49%之间。受此影响,全球股市普跌。其中,A股从3400点跌至3040点附近。跌幅大约10%,不过随着我们强有力的组合拳反制,A股从3040点涨到了3170点附近。国难之际,全国人民都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打赢这场贸易战。

接下来双龙简要结合Deepseek分析一下关税战的一些影响。

一、美国加征104%关税对中国的影响

出口企业生存压力与失业风险

中国对美出口中,机电产品(占41.9%)、机械设备(18.7%)、家具及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面临重创。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这种几十人以下的小型加工企业如果失去订单,几乎很难对抗关税,所以这时候主要帮助转移就业。若关税超过50%,企业出口将因成本倒挂而被迫关停,预计超1000万人面临失业风险。例如,机电产品出口额达2200亿美元,若供应链断裂,相关企业可能大规模裁员或转移产能至海外低关税的国家。转口贸易,工厂外迁是半年之内就会看到的现象。

国际收支与汇率压力

中美贸易顺差占中国GDP的2%,关税战将减少外汇流入,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4月9日人民币汇率已跌至7.3485,创2017年汇改以来新低,可能进一步影响外资信心和金融稳定。这一块预计管理层可能会有相应的干预对策。

产业链与通缩风险

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如电子设备、化工)可能被迫加速产能外迁,低关税国家等“中国+1”策略的承接国将受益。此外,内需不足叠加出口受阻,可能加剧国内通缩压力。

二、中国的反制措施

已实施的措施

离境退税政策:4月8日宣布全面推广境外游客“即买即退”政策,吸引外国消费以对冲关税影响,同时规避美国关税限制。

对等加征关税:对美国商品全面征收34%的关税,作为对美方此前加征的回应。

潜在反制手段

根据多方信息,中国可能采取以下措施:

农产品加税:针对大豆、高粱等美国农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打击美国农业州(2024年中国自美进口农副产品267亿美元)。

限制进口与制裁:禁止进口美国石油天然气,禁止美禽肉输华、暂停芬太尼出口合作、禁止进口美国电影等。

服务贸易反制:限制美国企业在华服务贸易(如旅游、教育),或调查美企知识产权使用情况。针对部分美国企业采取制裁,调查等手段管控,限制稀土,石墨烯等产品出口。

抛售美债:通过减持美债施压美国金融市场,但需权衡对自身外汇储备的影响。

长期战略调整

内需提振: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促进国内内循环。

产业链多元化:加速在RCEP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布局,如比亚迪对东盟出口增长23%,中欧班列开行量增加23%。通过对外援助,如非洲,东南亚,南美洲,培养部分市场。

三、反制措施对美国的影响

经济成本转嫁与通胀压力

美国消费者将承担关税成本。耶鲁大学研究显示,54%的关税或使美国家庭年支出增加5400美元,核心通胀可能从2.6%升至5%。例如,苹果公司因关税导致iPhone成本增加50%,年损失或达330亿美元,最终可能转嫁为消费者价格上升。

农业与能源行业受损

中国是美国大豆、液化丙烷的主要买家。若中方加征农产品关税,美国农民损失可能超过270亿美元,能源出口优势也将被削弱

产业链重构与政治反噬

供应链脱钩悖论: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推动产业链转移,但越南对美出口的电子产品60%依赖中国中间品,形成“间接出口”模式,美国产业空心化问题反而加剧2。

盟友离心:欧盟已对美农产品加征120亿美元关税,47国启动反制措施,WTO改革提案获127国支持,削弱美国国际规则主导权

企业外迁与市场替代

中国新能源车企加速转向RCEP市场,美国零售巨头(如沃尔玛、开市客)面临供应链成本上升压力,被迫要求供应商降价或转移生产,但可能失去中国市场的性价比优势

未来展望:

中美关税战已进入“双输”阶段。中国通过短期反制与长期结构调整(如内需提振、技术自主)对冲冲击,而美国则面临通胀加剧、盟友反制与产业链脱钩的“回旋镖效应”。双方博弈的最终代价可能由全球经济和普通消费者共同承担。如果美国真能做到制造业回流,那么美国产品将与中国产品在全球同场竞争,也考验中国外交实力。一句话,相信我们的战略定力,耐心资本才是赢家。普通人除了增长技能之外,就是坚定的跟国家人民的方向一致才能笑到最后。

0 阅读:42

冠川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