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王朝的帝王,名气并不是很大,唯一有点名气的,就是刘秀,他曾经大言不惭地说过:“为官如持金吾,为妻如阴丽华。”为何历史学者对刘秀几乎没有什么提及?事实上,身为刘邦九代孙子的刘秀,与自己的祖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用“刘秀就是刘邦的最好翻身”来形容。刘秀是刘邦九代孙,继承了汉景帝的血统,不过因为汉朝皇帝的“推恩令”,他的爵位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刘秀的老爹,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济阳知府而已。在他的父亲死后,他和弟弟妹妹因为生活拮据,被舅舅带大。此时的刘秀,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空有王族子弟名称而已。至于什么改朝换代,什么江山社稷,什么天下苍生,对于刘秀来说,实在是太过遥远。他现在最关心的,就是怎么填饱肚子,多读书,多学习,多学本领,免得被家人欺负。
然而,局势的变化,却影响到了他。强大的西汉,在汉元帝时期,朝政开始呈现出衰落之势。到了汉成帝时期,昏庸的皇帝将权力转移到了自己的娘家,而王政君把权力的重心放在王氏。而在这个时候,王氏一族,却出现了一个天赋异禀,有毅力,有野心的王莽。王莽得势后,便以一个只有两年多的孩子为皇帝,以“假皇帝”的身份,开始执政。到了后来,他更是狼子野心,想要建立一个“新朝”。不过,这个问题并不是这么快就能解决的,虽然王莽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他毕竟是刘秀的敌人,王莽的努力只会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情况下,第一个站出来造反的,却是刘秀的大哥刘縯。他和刘邦一样,喜欢和一些有才华的人交朋友,想要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出人头地。而刘秀却是一个“多权略”的“谋士”,善于从细节上分析局势,分析各方势力,在确定除了造反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平息这场纷争之后,便果断地选择了加入“起义军”。至于那些不愿意跟着哥哥刘縯起军的人,在见到刘秀一身将军服饰之后,也都是大吃一惊,决定跟着他一起造反。这些人,可以说是刘秀打下江山时,最早的一批人。王莽与刘秀,这两位注定要成为西汉末年与开创新纪元的宿命之敌,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了真正的较量。不过,正是通过这一次昆阳城之争,人们才知道刘秀到底有多么得天独厚。
那时候,刘秀身为先锋,麾下兵力不过二万,而新朝军却有四十万之众。王莽军的数量是刘秀的二十倍,新军装备精良,粮草充足,而刘秀的义军却是鱼龙混杂,大部分都是农具和木棍。然而,在双方实力差距如此巨大的情况下,王莽一方,却因为突如其来的大雨,以及从天而降的流星,而以溃不成军的结果而告终。王莽也在一场大战中被杀,延续了十五年的王朝,终于迎来了末日。
昆阳之战对于刘秀来说,就如同刘邦攻下咸阳一样,对于他来说,这是一场巨大的功劳,对于叛军首领来说,却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功劳。刘邦被逼着参加了鸿门宴,刘秀的情况就更糟糕了,因为他的哥哥莫名其妙地被起义军的领袖杀死了。刘秀非但不能记仇,反而要将责任推到自己身上,主动请缨。可是刘秀虽然对哥哥的死恨之入骨,但也不能为哥哥守孝,只能像普通人一样吃吃喝喝,可是每当深夜,他的怨气和怒气就会写在那湿漉漉的床单上。刘秀深知“忍辱负重”的重要性,这种磨练的心态,让他日后的成就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