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抗匈的名将,人们第一时间就会想起卫霍二人,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会听说过李陵和公孙贺,还有一位年纪更大,声望更高,可惜一生都是悲剧,那就是李广。当年李广在匈奴全盛之时,曾在汉军中供职,因其骁勇善战,常年驻扎于边地镇守疆土,以至于当时的匈奴孩童都听闻过他的名字。可就是这么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帅,一辈子都没有被封过侯爵,许多旧部都凭借着自己的战绩被封了侯爵,唯独这个大帅,还在汉军中做着最底层的军官,究竟是因为什么?
首先是李广的下场!公元前119年,华夏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日子,皇帝派卫青和霍去病两支军队向北方进发,李广六十多岁了,本来不应该参加这次战争的,可是他也知道,这一次战争,关系到整个华夏的生死存亡,必须要做出一些成绩来,否则的话,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立功的机会了。所以李广就给皇帝写了一封信,请求随兵参战,刘彻也是感念这位老将的英勇,才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随大帅卫青镇守边疆,出任前锋。根据之前收集到的情报,皇帝让霍去病率领五万大军,与匈奴军一战,让卫青率领五万大军,从另外一条道路上,以断后为主。不过,这一次,他的运气并不好,虽然他已经进入了北疆,但是并没有发现北疆的主力军,而是被作为后备力量的卫青给发现了北疆的大单于。就在这时,卫青突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举动,他下令,让李广、赵食其等人从前锋的岗位上退下来,率领大军向右侧推进,而他最信任的心腹公孙贺则被安排在了最前方。后来的事情,众所周知,在卫青和公孙贺的带领下,他们的军队获得了一场巨大的胜利,一举击败了单于的大部分军队,把匈奴赶出了西边。李广和赵食其则是在没有人带路的情况下,迷路了,连常规战斗都无法抵达,只能垂头丧气地回到大营。
而在战斗结束之后,卫青正在营帐之中“邀功”,却是让已经失去了方位的李广去禀报,更是让手下将这消息传递给了下面的人。李广接到这个消息,却是拒绝了,他对着卫青派出的使者说道:“我从军四十余载,一生征战无数,从未想过会有今天,竟然要给一个小孩子一个交代。”说罢,李广绝望之下,拔刀自杀,众将士都是痛哭流涕。或许有人会说,卫青实在是有些恶毒,直接把李广给逼上绝路了。可是,真的有这么容易?难道说,卫青当初的“用人唯亲”,就是导致李广惨死的原因?原本,卫青临行前被汉武帝叫去,说了一句“若是遭遇到了匈奴人的大军,千万不要让李广冲在最前面”的意思。也正因为如此,卫青这个心地善良的人,才会将李广送到别处去,结果,造成李广下这么凄惨的结局。为何,汉武皇帝会派李广出战,而不会让他与匈奴军的大军正面交锋?因为,李广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将军,尤其是在汉匈两国大战之中,他的战斗方式显然有些落后于“潮流”,无法像是霍去病、卫青等人一样长途跋涉,更多的是以防御为主,所以,他并不想让他与匈奴大军正面交锋。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会明白,自从汉朝皇帝与匈开战以来,这44年来,李广可谓是风光一时,却又一蹶不振。当初大汉皇帝进攻匈奴,派遣四万大军,马分四路,李广为一路主帅,结果这一场大战下来,大败亏输,本人也成了匈奴的俘虏,若非他及时逃回,只怕也要客死异国了。在之后的二十年中,李广跟随军队征战了很多次,不过却并没有什么建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旁边看戏。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李广在战场上征战多次,却没有达到被封为“侯爵”的条件,使得武帝逐渐地不再相信他。事实上,李广原本是有资格被册封为侯爵的,只是他偏偏在汉景帝时期出了纰漏。吴楚之乱,李广随周亚夫出征,李将军雄姿英发,单枪匹马杀入敌营,拔下旗帜,这在那个冷兵器年代,绝对算得上是功勋卓著,足以被册封为侯爵了。不过,在吴楚之乱之后,李广却是因为收了“梁王刘武”的“封赏”才班师回朝”,汉景帝对于自己的亲哥哥已经十分警惕,对于这一位看起来有些“傻乎乎”的“李大帅”,可以说是“既喜欢,也讨厌”。之后论功之时,汉景帝对李广不闻不问,让他爵位失之交臂。
总体而言,李广属于一名善于防守的武将,在他参军之初,因为当时的汉王朝并不强大,所以对于匈奴人一直都是处于防守状态,而李广也正是因为如此,被称为“飞将军”,而因为他在政事上面的疏忽,也让他错过了一次封爵位的机会。后来,大汉帝国实力大涨,皇帝改变了对匈的战略,改为了积极进攻,像卫青、霍去病等敢打敢拼的青年将军,更是得到了重用,所以李广并不习惯这种长线的战斗,距离爵位也是越来越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