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千分符”之困:为了接轨国际,制造又一认知困难?

诸史 2025-04-16 23:32:03

所谓千分符,完整的应是千位分隔符,比如123456789426,使用千分符后,就变成“123,456,789,426”,这是西方大数字的计数习惯,因为历史的原因就变成了“国际公认的国际标准”。

然而,使用这样的千分符,想必一般中国人都有些懵,若非经常使用,识别起来特别困难,不标千分符的话还好读一些,于是就导致普通中国人的识别困难。

问题在于:西方习惯的这种计数方式,为何却导致中国人认知困难?更为重要的是,如今我们该如何面对千分符?

西方千分符的由来

西方国家之所以使用千分符,原因在于它们的基础数字体系中,没有“万”这个单位,即“个十百千”,最大的基础单位是“千”。

按照西方描述,苏美尔古印度古希腊等非常发达,但从基础数字单位上却看不出来,因为这套基础数字单位能够计算的数值有限。反之,如果经常需要处理大额的数据,理应会有更大的基础单位。

据说,1795年法国在确立“万国公制”时,基于千进制构建了更大的计数单位,如百万——million、十亿——billion等。

19世纪时,因为拿破仑横扫欧洲大陆,以及这套千进制的确符合大贸易的数字需求,因此就迅速流行开来。最终,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千分符。

因此,千分符是欧洲数字系统的产物,符合欧洲文化习惯,但符不符合中国文化呢?

中国人的识别困境

与欧洲不同,中国基础数字单位是“个十百千万亿”,单位亿上面还有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极,万以上的基础单位都是万进制。其中,由于汉语特性,万以上的也可以十进制,只是表达上需要组合,比如十万、百万、十亿等。

因此,从“个十百千万”来看,中文数量单位比西方的大一个数量级,背后反映的往往是文明发达程度,需要处理更多的东西。

根据考证发现,商代甲骨文上已有“万”,周朝逸周书上已有更大的“亿”。所以,几千年下来后,中国人习惯以“万”为单位来认知大额数字。

比如,文章开篇提到的123456789426,如果换成“1234,5678,9426”,相当于使用“万分符”,相信中国人会快速识别多少,但换成“123,456,789,426”,这就让中国人崩溃了,千分符反而成为识别障碍,完全不符合中国人的数字识别习惯。

接轨国际背后思考

千分符的使用,虽然可以美其名曰为“接轨国际”,但显然不符合中国文化,甚至没有还好一些。

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中还有不少“接轨国际”导致的认知困境问题,比如钟表上的罗马数字、汽车仪表盘上的英文等等。

这就不能不让人思考:盲从盲信的国际接轨可不可取?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理由有三:

首先,中国人讲“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需要因地制宜,周初分封时说“因其俗”,尊重当地一些文化习惯,当然某些陋习除外,这是中华文明融汇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不考虑中国文化的盲目国际接轨,显然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

其次,国际接轨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如果让我们更困难,那么这种国际接轨显然就要抛弃。因此,如同千分符这种,可以国内使用“万分符”,对外时使用“千分符”,而不是国内国外都使用千分符。宋元明清的工业品,所造商品上的文化符号,都是对外一套、对内一套。

第三,所谓“国际公认标准”到底是谁定的,不能听到“国际”两个字,就认为要学习。其实,如今很多所谓的“国际标准”,都是西方制定的标准,基于他们的文化习惯或商业利益。因此,“接轨国际”之前,需要搞清楚接了谁的轨,合不合理,能不能让中国人更好。

因此,不是所有的国际之轨都要接,都要在国内推广,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能不能让我们更好、更方便。

最后,鲁迅说的“拿来主义”,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古今一直都应该是这样,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实用,中国人理应务实。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国际之轨,好用的就接、不好用的就弃,千万不能因为“国际”就盲目的接轨,千分符就是如此。如果一定要有数字分隔符,那么理应是符合中国人认知习惯的“万分符”!

5 阅读:326
评论列表
  • 2025-04-17 10:11

    鬼佬长点的数字看了半天,还要自己重新标,才能读得出来,而且看着非常不爽。让鬼佬说说4万万是多少?

  • 2025-04-17 08:26

    西方基础数量最大是千,而东方是万。与其人口、地域、历史的差距基本成正比。

  • 2025-04-17 10:08

    在入WTO时我们太弱了,现在木已成舟,在读千位符长数字,我还要对应数一遍才能读准。

  • 2025-04-18 01:36

    呵呵,不把我们变成蛮夷不甘心啊[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