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之外,中国制造业的又一场硬核突围

华商韬略 2025-04-17 12:37:09

悄悄改变着世界制造业的运行方式。

文丨华商韬略 耳东

当全世界都在关注美国发起的关税大战,对世界贸易,尤其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又一场硬核突围也正在发生:

持续追赶与突破的中国工业机器人正打响出海的“全面战争”,并为中国高端制造业出海探索着新的解题方式。

【捷报频传】

2025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当今规模最大的国际工业盛会上,一只四足机器狗在人群中穿梭,时不时停下来观察路况,躲避人群。在它的周边,不少观众举起手机拍照记录,还有很多参展商和观众凑在展台前跟工作人员攀谈。

这是发生在一家中国企业——宇树科技展台前的景象。参展的机器狗是宇树科技为工业巡检、消防救援等场景设计打造,它最强大的特点是能够适应各种复杂路况,爬楼梯、上下坡都不在话下,能自主执行搬运巡检等复杂任务。

展台前的销售经理说,相较于去年,企业的知名度大增,业务也更加火热。

事实上,宇树科技已经占领了全球四足机器人近70%的市场,工业落地应用覆盖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观众在宇树科技展区观看机器狗演示,来源:新华社

不远处,另一家中国企业节卡机器人,正在向观众展示他们新推出的JAKA S5智能协作机器人,0.1N级别的力控反馈技术和毫米级精度控制能力,引得不少观众上手体验。

“节卡首创推出的图形化编程方式,对用户非常友好,可以让使用者很快上手”,节卡副总裁常莉进一步解释说,“精准把握客户需求,以及高标准的质量和品控是我们不断开拓海外市场的关键”。

截至目前,节卡机器人已经在欧洲、北美、东南亚打开销路,服务于汽车、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等全球知名品牌的生产线。

天津朗誉机器人的展位前,同样迎来了来自欧洲、美洲以及亚洲发达国家的客户,他们正围绕着600吨背负式重载AGV机器人与公司代表积极洽谈。

还有众多来自中国的中小企业,他们在各个展馆抱团参展,组团招商,成为中国工业链接世界的微小力量。

这次博览会吸纳了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来自中国的参展商,就有近1000家。

这折射出中国工业机器人正在全球舞台上演的逆袭大戏——

中国已连续11年蝉联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产量、销量年年攀升。庞大的本土市场也让一批工业机器人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并且走向海外市场。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海外收入就已接近百亿规模。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正被国际高端市场认可。

极智嘉的智能仓储系统打入沃尔玛、西门子、丰田等全球大客户供应链,彻底打破“中国工业机器人只能卖东南亚”的偏见;

斯坦德机器人成立仅三年后,就将工业级移动机器人打入日本、美国市场,赢得松下电子和日本东芝等公司的订单。

就像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主办方所说的那样,“中国参展商正在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从展会边缘走向中心地带。”

而逆袭的背后,则是满纸辛酸的曲折与突破。

【壁垒与关隘】

2007年,沈阳新松机器人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他们在通用汽车面向全球的招标里中标,获得了70余台总价值7000多万人民币的采购订单。

这也是中国工业机器人首次打入国际供应链。

零的突破来之不易。

新松机器人的前身,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早在20世纪90年代,它就开始了机器人的研究。不过面对ABB、库卡、发那科这样的国际名企,很少有人相信中国人能在这一领域出人头地。

沈阳自动化的“一战成名”之作,是一个别人不要的订单。

当时,沈阳金杯汽车公司正努力打造国内第一条汽车自动化生产线,但是原定采购的国外机械手团队却嫌弃这个项目没什么赚头,中途撂了挑子。

同在一城的沈阳自动化所抓住了机会,他们带着技术人员死磕,攻克了AGV算法,研发出AGV自动导引车,将400公斤的发动机抬起来安装,耗时只要100秒。

20台AGV导引车被金杯采用,更多的订单随之而来。

2000年,新松机器人公司成立,初期,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机器人的系统集成企业:不跟大公司拼硬件和技术,靠服务取胜。

这正好契合了国内汽车行业的需求痛点。中国汽车企业经常需要根据销售调整车型,死板的外企难以适应变化,但新松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灵活调整产品,提供售后。

到通用汽车的全球采购部门发现,上海通用采用的新松AGV运行稳定性和响应速度都不错,而且价格更低之时,新松机器人已经占领了国内汽车总装95%的市场。

但从国内走向海外市场,却远远不是靠更好的服务所能解决。

在机器人的成本结构中,伺服系统、控制器、减速器合计占据了70%。

但这些领域技术壁垒高,长期被国外巨头掌控,比如德国西门子PLC、日本安川电机、日本哈默纳科谐波减速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工业机器人都被这些“卡着脖子”:往往要支付成倍的溢价、等待超过6个月交货期才能获得这些关键零部件。

核心零部件卡脖子,还意味着国内企业利润比纸薄,生产受制于人:汇川因为技术谐波减速器进口日本哈默纳科,出口欧洲的六轴机器人成本比同类产品高,被迫牺牲利润换市场。

2011年日本地震导致安川电机断供,国内多家工业机器人企业产线停摆。

让机器人企业头疼的,还有认证壁垒。

高工曾在一份报告中提到,中国机器人企业通过全球最大民间安全试验和鉴定机构之一UL认证的平均周期为10-18个月,而日企仅需6-8个月。

广州数控的六轴机器人试图进入美国汽车生产线时,就曾因缺乏UL认证被拒,重新认证耗时14个月,导致订单被截胡。

此外,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出海还面临着不小的专利诉讼压力。

知识产权法庭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发明专利案件年均增长30.9%,涉战略性新兴产业案件占比超三成。而欧美市场对数据主权、碳足迹的严格要求,也可能成为新的诉讼触发点。

新松移动机器人BG副总裁王玉鹏曾讲述了一个现象,美国物流展上很少有中国的物流AGV,那是因为亚马逊将无人仓运转模式注册了专利。他回忆说,一家美国电商曾想跟新松合作,但考虑到专利侵权的风险,新松放弃了那次机会。

面对欧美标准话语权的压制,机器人厂家只能被迫抬升时间与资金成本。

19世纪德国制造逆袭英国时遭遇的“劣质标签”,同样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出海时重演。

2018年埃夫特收购意大利喷涂机器人企业WFC后,虽获得技术专利,但面临欧洲市场对中国品牌的信任危机。例如,其喷涂机器人在德国车企投标时,客户要求提供“不低于原WFC品牌性能”的额外担保,且需接受更严苛的验收周期。

而这造成的结果是,2023年财报表现中,埃夫特海外业务毛利率仅18%,低于国内业务的25%,主要因为海外售后成本高,技术适配投入大。

在工业机器人最先切入的东南亚市场,地缘政治影响下,日韩发那科、安川电机降价争夺市场,联合本地财团抵制中国设备;美国推动“友岸外包”,要求东南亚代工厂优先采购欧美机器人。

出海成了一场“突围”。

【十年大突破】

2017年1月,一则消息震动全球业界:美的集团以292亿元收购德国库卡。

外界嘲讽“蛇吞象”,但美的CEO方洪波看得更远:我们要的是24600项专利和奔驰、宝马的供应商名录。

美的机器人与自动化事业部总裁顾炎民亲历了收购的过程,他认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弯道超车”,想要通过软件强项弥补硬件的弱势,其实是一种误区——库卡作为“四大家族”之一的优势也是时间和经验换来的,中国还有很多东西要追赶,而收购是一个快捷的路径。

收购不是终点,而是技术反哺的起点。

2023年,美的集团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营收增长至372亿,同比增长24.49%,占总营收的比重提升至10.01%。海外营业收入约1509亿元,同比增长5.79%。

美的收购库卡,代表了中国企业通过并购与整合借船出海的智慧:以更快速的方式补足技术缺口、拿下海外客户资源、进驻当地产业链。

库卡机器人工厂,来源:technode

收购之外,自主图强与突围也在加速。

过去几年,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就好消息不断。

一边是企业研发突破:绿的谐波减速器寿命达2万小时,成本比日本低45%,成为宝马、大众供应链新宠;埃斯顿自适应模糊算法控制器精度达±0.02mm,对标发那科顶级型号;坤维科技六维力传感器精度达国际水平,协作机器人末端附件市场占有率超30%。

一边是政策扶持:如,深圳500亿国资基金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企业;2025年第一季度,30家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获融资,其中12家为核心零部件企业。

目前,虽然高端减速器、伺服电机仍会依赖进口,但珠三角和长三角完整的产业链集群,让企业能快速获取零部件组装机器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门槛。

性价比、本土化服务能力,也同样在助力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崛起,并且从在国内市场挤占外资品牌,一路打到在海外市场与外资品牌分庭抗礼。

虽然最近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卷与转型阵痛。国内机器人企业数量突破千家,但传统行业需求趋于饱和,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尚未释放足够增量,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协作机器人价格跌破万元,六轴机器人售价低至2万元,减速器的价格从3000元跌到600元。卖一台亏一台,但停生产线更亏。

但问题的暴露也是好事。

政策端发力倒逼行业从量到质的转型,《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推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倒逼企业摆脱价格战,聚焦高端应用与技术创新。

面对传统行业有限的订单,三条路径成了众多企业的必选之路——加速创新构建技术壁垒;开拓新的应用场景;或者出海寻找新市场。

在核心零部件仍被国外垄断的背景下,部分中国企业开始选择从“卡脖子”环节突围,走技术自立之路。

比如埃夫特不断加大控制器、伺服系统的自研投入,并通过并购海外高端机器人公司完善系统集成能力;节卡机器人则通过AI赋能协作机器人,打造“即插即用”的智能系统,提升差异化竞争力,逐步建立起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

随着柔性制造兴起,传统工业机器人也正从汽车、3C等成熟领域向教育、医疗、物流、巡检等新兴场景拓展。

以宇树科技为例,其四足机器人已应用于工厂巡检和极端环境作业,打破传统工业场景的局限;遨博协作机器人则因其安全灵活的特性,在轻工业装配和教学场景中快速落地。这类“场景创新”成为另一条突围路径。

在国内卷出了本事,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

极智嘉通过AMR产品切入全球智能仓储系统,与DHL等巨头合作,抢滩欧美和东南亚市场;埃斯顿则借助收购德国焊接机器人品牌Cloos,叠加其全球本地化布局,在技术和渠道上打开出海通道。政策利好与RCEP的实施,也为这一路径提供了加速器。

而且,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还创新玩法,开始了抱团出海模式。

比如在泰国罗勇工业园,汇川的伺服电机、绿的谐波的减速器、梅卡曼德的3D视觉系统组成“智能工厂打包套件”,由国内集成商统一整合、销售,既降低海外客户选择成本,也强化了中国品牌的整体技术认知。

深耕本地化,以高性价比切入,再通过本地服务体系建立品牌信任,也正成为工业机器人出海的成功范式。

例如钱江机器人在印度不仅价格亲民,还在当地建立售后和运维团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赢得了焊接机器人市场的大量订单;为适配印度市场高温高湿环境,美的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针对当地需求开发防尘防潮型机器人。

一些“小而美”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公司则直接绕开欧美高壁垒,从新兴市场切入,走轻量化+高适配的路线,通过聚焦细分赛道与真实需求,在全球制造业转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比如杰卡无线协作机器人,聚焦3C、包装、医药等轻量柔性场景,主打“无线部署”,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使用门槛,已进入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洲市场。

【星辰大海】

中国工业机器人正逐步从“追赶者”转变为“领跑者”。

这场由创新驱动的产业跃迁,正在悄然改写全球制造业的版图。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在控制系统、调度算法、柔性制造等关键环节上一路狂奔,技术落地的速度令人惊叹。

极智嘉自研的RMS调度系统,能让几千台机器人在十万平方米的仓库里配合无间、忙而不乱,不光提高效率,还把人力和算力成本一并压了下去。

梅卡曼德作为制造环节里的“眼力担当”,其3D视觉系统已成为柔性产线上不可或缺的存在:精度高到0.01毫米,准确识别每一个细节,在分拣、检测、装配等工序里都挑不出毛病。

而那些需要“脚力”的复杂场景,则由宇树的四足机器人接棒完成。它们跑得稳、能原地转身,颠簸路面、障碍密布的环境也难不倒它们,已经在巡检、安防、搜救等多个领域“上岗”。

宇树B2-W通过复杂路段

一些更有想象力的技术,也有望为工业机器人打开高净值蓝海市场。

比如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的新型“超低温高比能锂电池”,能在极寒环境下为无人机等设备稳定供电,未来可以广泛应用于极地科考、边境巡检、灾害救援以及物流运输等领域。

再把目光投向海外,机会正悄悄冒头。

在越南、马来西亚,电子制造产业升级加速,自动化需求一波接一波;在印度、印尼,新能源链条从原材料到生产设备全线启动,焊接机器人、AGV、智能物流系统正变得炙手可热。

这时候,像利迅达这样的“灵活小玩家”就显得格外聪明。他们用低成本、够用、稳定的焊接模块,服务好中小工厂的真实需求,靠“实用主义”赢得马来西亚、印度、土耳其等市场的一席之地。

而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欧美市场,也正在悄悄松动。

欧盟禁售燃油车的倒计时,正推动汽车产业的全面改造。新松的AGV已经进入奔驰的工厂,比亚迪向全球汽车租赁公司SIXT提供至少10万辆新能源车。在这些转型节点,中国机器人不是“看客”,而是“玩家”。

更有意思的是,AI也开始真正“上桌”了。

从华为到浪潮海若,国内一批企业正把AI智能体当成机器人新引擎来打造——它们不只是听命行事,而是能理解需求、自动执行,还能在操作中不断“学习”。

结合大语言模型,AI智能体可以直接控制机器人,无需额外编程。相当于雇佣了一个AI智能体当操作员,省去了培养员工的成本。它的未来应用落地很可能会重构整个工厂的组织方式。

十几年前,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还处在摸索与模仿阶段,在国际展会上往往站在边角。

而今天,一批又一批中国企业带着自研的控制系统、视觉方案、智能平台走入世界中央,不只是产品“走出去”,更是在标准、生态和技术体系上“立起来”。

在这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熬过的无数个通宵,是无数工厂、实验室里反复调试出的每一个毫米误差。

有人说,机器人是人类意志的延伸。而中国工业机器人,承载的早已不仅仅是效率提升的使命,更是一个制造大国对制造业的重新想象和表达。

当四足机器人奔跑在科研前线,当AGV在海外工厂穿梭,当AI智能体开始接过人类的工具箱,一种更有韧性、更有温度的中国力量,正悄悄改变世界制造业的运行方式。

这场从“突围”到“引领”的征程,没有奇迹,只有时间和汗水写下的答案。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星辰大海,都由那群一直仰望星空的人,一步步走了出来。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73

华商韬略

简介:聚焦标杆与热点、解构趋势与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