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毕业在事业单位管理岗工作41年,入职十级退休九级合理吗?

帮老兄聊聊 2025-04-14 04:41:30

这是一位网友在评论区写下的评论。至于是不是真实的事例我没有办法核实,但在事业单位管理岗中,这种情况的确是存在的。事业单位由于受到机构规格的限制,在管理岗工作的人员晋升机制不是很完善,与专业技术岗相比,晋升的难度相对比较大。

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试行办法的规定,事业单位分为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技能岗。其中管理岗分为一到十级岗位等级。最高等级为一级,相当于机关的省部级岗位,十级相当于机关过去的办事员,现在的二级科员岗位。

在机关工作的公务员,是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实行职务职级并行规定的管理制度。公务员的晋升既可以是职务的晋升,也可以职级的晋升,每一级职务或是职级的晋升,都有规定的任职年限,在达到任职年限的规定以后,可以按照任职比例依次进行晋升,总体上公务员的晋升机制是比较完善的。

事业单单位工作人员是按照人事管理条例进行管理的。按照人事管理条例的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实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管理。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想获得晋升,要根据岗位晋升的条件,公开进行竞聘,符合条件的由事业单位聘任相关的职位,与公务员的正常晋升相比有着比较大的差异。

在80年代左右,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多数为中专毕业生,当时的中专毕业生是由国家分配工作,分配到事业单位以后,学技术的人分配到专业技术岗位,学习文科的人,多数都是分配到管理岗位,由于当时事业单位还没有明确的岗位设置,和机关一样都是采取混岗模式。

事业单位明确的岗位设置是从2006年8月开始实施的。各个事业单位都要按照岗位设置试行办法的要求,明确事业单位岗位类别和岗位等级。在管理岗位中,现行的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一到十级职员岗位,这就是事业单位的职员等级制。

事业单位的职员等级制,有点类似于机关公务员的职级等级,在管理上是按照干部任免管理权限进行管理的。比如科级职员是由处级单位任命,处级职员是由厅级单位任命。

但在县以下事业单位中,许多事业单位都是股级单位,比如医院归卫健委管理,中小学归教育部门管理,其他的事业单位归主管局管理,中央省属事业单位则是垂直管理,管理职员的聘任也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办理聘任手续。

在80年代很多的中专生,他们在中专毕业以后分到事业单位,如果没有从事技术工作,或是没有技术专长的人,就只能在普通管理岗位工作。由于受到单位规格的限制,很多县以下事业单位的一把手也是只是股级干部,按照职员等级来划分,也就是一个9级职员,但在很多地方可以解决副科级待遇,晋升为8级职员。

2021年,中央《关于县以下事业单位建立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的意见》开始实施,将县以下事业单位职员等级与岗位等级适当分离,建立主要体现德才素质、个人资历、工作实绩的等级晋升制度,拓展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按照这个思路,县以下事业单位普通管理人员,最高可以晋升到五级职员,享受正县级待遇。但对于五级以上职员由于受到干部管理权限的限制,要报市级组织人事部门批准,真正获得晋升是极少数,而且都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对于事业单位普通岗位的管理人员,在退休时能晋升到8级职员或是7级职员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这和机关的普通工作人员一样,能晋升到副科级实职或是四级主任科员就非常不错了是一样的。

综上所述,80年年代的中专毕业生,分配到事业单位工作41年,入职时是管理十级,相当于公务员的办事员或是二级科员,退休时是管理十级,相当于机关的一级科员,这进步表面上看上去似乎比较慢,但这也是符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没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之说。适合自己岗位和能力匹配的就是合适的,也是合理的。

8 阅读:3098
评论列表
  • 2025-04-15 15:38

    难道不应该把公务员和事业编并入一个系统不是更公平更简便吗?

帮老兄聊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