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联0-1输给热刺之后,关于阿莫林死守三中卫的讨论再次悄然升起,阿莫林其实也挺委屈的,这场比赛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出了这么一番话:“有时候你会希望B费在进攻端控球,因为他很擅长转换进攻,有时候你又希望B费也能参与逼抢,当你不断变化阵型的时候,球员开始很难做出反应。”

这句话其实就是为了球员的表现开脱、把球员表现不佳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了。不过,你是否注意到阿莫林谈论的一个话题:不断变化阵型。这就是核心了,至少从我观察到的阿莫林执教以来的战术,我从不认为阿莫林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主教练,也从来不是一个死守三中卫体系的主教练。所以,我大致把阿莫林在曼联的几次变阵,大致梳理给你看,以下变阵我不按时间顺序,我只是按照我想到的顺序:
第一种变化:四后卫的出球体系阿莫林踢过四后卫的出球体系,以曼联0-2水晶宫为代表,当时曼联是用B费回撤到中后卫的位置协助出球的,为什么忽然改踢这么一个四后卫呢?答案是为了对付三前锋的逼抢体系,水晶宫采用了3前锋的逼抢,并且安排了2名中场去对位曼联的双后腰。

曼联要怎么打开缺口呢?答案就在于利马这一侧,当B费在马奎尔身边的时候,利马、约罗很自然就被拉开到边后卫的位置,利马身前很自然就出现了一条向前的通道。这时候梅努、加纳乔会出现在前腰位置,他们都处于空位,阿莫林的思路非常简单,利用利马的向前空位,直接联系两个前腰的空位。

那么,这套体系的失败点在哪里?梅努和加纳乔拿球之后转移不出去。不过,曼联用这套体系并不是只有1场比赛,其他比赛利马拿到过进球和助攻来着。曼联用这套体系打身后也很多,关键点在于跑身后的人,不是太急就是太慢,缺乏默契。

以曼联1-3输给布莱顿为代表,曼联采用了一套梯形中场的结构。这场比赛阿莫林是赛后暴怒的,也有表达有球员不按照自己的战术踢球的意思,梯形中场结构的核心是2个前腰的位置,边中卫可以直接联系前腰位,比如下图德里赫特可以直接传给前腰位置的马兹拉维(跟迪亚洛换位)。

为什么这么踢?答案很简单,布莱顿擅长边路进攻,边路通常飘的比较靠上,那么他们身后的前腰位置一般情况都比较空。那么为什么没有成功呢?因为这个位置的处理球太慢了,慢悠悠的传球、慢悠悠的跑位,或者干脆站着踢,等你拿到球,对手都贴上来了。

以曼联3-1南安普顿为代表,布莱顿是打算构建逼抢陷阱的,通常在强侧形成人盯人的防守,放空弱侧,迫使曼联向弱侧转移球,而弱侧已经有人埋伏,就等着奥纳纳传球给这边,然后绕前断球。这种构建逼抢陷阱的模式,曼联曾经多次中招的。

这时候曼联的应对也是有安排的,那就是B费回接,B费的这种回接会形成快速的转换,让南安普顿的球员忽然一下子要变成追着曼联的球权跑,打乱南安普顿的节奏(利物浦就经常用这招对付曼联)。

问题在于,曼联的这种回接跟短路似得,时而记得回来,时而不记得,有时候眼瞅着逼抢陷阱,都非要这么传,曼联后场失误不就是这么来的么?
第四种:边中结合的变化以曼联输给纽卡斯尔为代表,曼联会把阵型拉的很开,两个中场压上去,目的是把对手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中路,让他们的中后卫时刻注意曼联前锋反越位、让中场时刻注意曼联的中场在连线之间拿球。

这时候,曼联的两个边翼卫通常是处于空位的,上图就是阿玛德迪亚洛处于空位了。那么曼联这套战术打成功了么?不稳定,取决于曼联的边路球员拿到球之后,能不能完成1对1的过人,或者在边路完成传中,至少这场比赛迪亚洛是被戈登给锁死了。
后面三种:中锋回撤、双前锋、三前锋都用过中锋回撤、边锋内收等等战术体系,曼联都用过,阿莫林其实并不呆板,他也不是死守自己的一套体系。可是,曼联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阿莫林说过的中后卫不知道什么时候压上去、比如他说曼联的边前腰(加纳乔)总是习惯去边路,堵住了边翼卫的向前空间等等。

阿莫林的战术,显然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他在根据对手的特点、自己手里球员的特点,来决定自己怎么去打对手的空位。比如B费回撤这一套,就是为了配合利马的向前,比如齐尔克泽回撤这一套,就是为了配合边翼卫、边前腰快速压上用的。
可是,曼联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曼联这赛季似乎见鬼了。我说句不好听的话,曼联这帮球员的能力不止这样的,阿莫林的能力也不止这些的,我现在看曼联,有一种球员永远不知所措的样子。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就是本来是一个学习中上的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总会因为粗心大意或者紧张等等问题,导致发挥的一团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