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走走
昨天晚饭后出去散步,看着三三两两的人群,大多是夫妻或者父子、母女一起漫步的,心中不由一动,想着“明天要写篇题为《能一起散步是幸福的》文章”。没想到,今天初二语文期末考试作文的题目竟是《出去走走》,原本在前几日复习游记的时候跟学生讲暑假马上到了,出去旅游时别忘了写一篇游记,新学期开学时交给自己的语文老师,今天的考试让学生提前写了。于是,我决计也以此为题,写下今天的文章。
贫穷会阻止人的脚步也会限制人的想象,童年和少年时期一直是在乡村的周围兜兜转转,对家乡的每座山每块田都是无比熟悉的,特别是比别的小伙伴知道哪些地方经常长蘑菇;除此之外常走的地方,是距离自家不足5里的爷爷家,还有就是偶尔在夜晚到附近别的村去看电影。上中学后到了离家20里的公社所在地,高中时来到了县城。之前从来不知什么叫旅游,也未曾像如今的一些人家一有空闲时间便带着孩子满世界地跑。读了大学之后,离家更远了,但还是在内蒙古,不过都是和同学或者社团中的会员们一起游览过包头市范围内的一些名胜古迹,经济还不足以支撑自己走得更远,可对于当时的我而言,丈量土地的脚步已经算是巨大的突破了。

刚工作那些年,要么每年都要回老家探亲,要么需要养家糊口,没有闲钱也没有闲心出去旅游,学校暑期偶尔组织教师外出旅游,去过桂林,到过庐山。而今记忆最深刻的片段是到庐山的经历,山路的蜿蜒、山势的陡峭、山峰的奇特、台阶的光滑、瀑布的壮观、环境的清幽和空气的清新,当时便觉得其真乃人间胜景。对桂林 “山水甲天下” 的评价似乎不太认可,只记得坐船打水仗和喀斯特地貌了。
曾经读到的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要么读书,要么行走,身体和灵魂,至少有一个在路上”,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好了,阅读是通过文字来了解世界,与古人对话,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行走是用眼睛观察欣赏世界,用脚步丈量世界,直接与自然对话,从留存下来的那些痕迹体悟中华文化之精深。正如《天堂电影院》中的一句台词所言: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眼前就是整个世界,沉浸于书本(而不是沉迷于手机游戏)、醉心于大自然,你的心灵会愈来愈纯净,你的视野会愈来愈开阔,你的认识会愈来愈深刻,随之而来的是你的行走会越来越稳健,你的事业会越来越顺利,你的境界会越来越豁达。

大约10年前河南一所中学的女教师顾少强辞职信中的那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道出了无数被生活和工作所束缚的人们向往自由的心声,现实世界太纷扰,“躲进小楼成一统”已无法如愿,唯有避开喧嚣的俗世,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和心间的烦扰,什么也不去想不去做,慢下脚步细细欣赏,与自然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忘却干不完的工作与纷至沓来的尔虞我诈,甚至将心放空,让大自然的气息钻入鼻孔流进内心。曾经没有任何负担的四川之行,至今让我留恋。在黄龙第一次体验到了“高反”,山间的蒙蒙雾气,让无数游客望而却步;最适宜的时节去了地震前的九寨沟,色彩的丰富艳丽令人惊叹,置身七彩池畔恍如进入了仙境,迄今不解为何大自然有此让人叫绝的手笔,再高明的画家和设计师恐怕也无法复制出如此丰绝美的画卷来。
去过的最让人震撼的地方莫过于新疆的伊犁了。得以去西域尽情地游览,缘于一年半的援疆之旅。在伊犁待的时间较长,也便有了大把的时间浸泡在伊犁的大大小小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中。我的足迹几乎遍布了伊犁下辖的几个县市,每个县市都有各自的特点,会给你不同的体验,和援友们相约出行,或者跟着当地的旅游团一日游。毫不夸张地说,伊犁步步有美景,处处有奇观。高山五花草甸天然大草原喀拉峻草原,一望无际,既有雪山、草原风光,也有森林峡谷;空中草原那拉提白绿相间,远处皑皑白雪,脚下却是茂盛的绿草,也让我真正地看到了“野百合也有春天”。有“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之称的赛里木湖,是游客的必选之地,蓝蓝的湖水直入人的心肺。霍城的福寿山、新源的吐尔根、察县的野杏沟,春天里的杏花绽放,高低错落,似蘑菇,似云团,嗅着杏花的清香,仿佛看到了满树的杏子。还有果子沟、仙女湖,库尔德宁的雪岭云杉,自然中山与水,总会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而游览特克斯的八卦城,让你佩服古人的智慧,那是人与自然的绝佳融合。前往布尔津途中的景观,一路看得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在伊犁一年半的生活,唯一遗憾的是未能前往中国最美湖泊喀纳斯湖,听去过的援友们讲得意犹未尽,更加让我神往了。

在伊犁的一年半,虽说饱受思乡之苦,但我的视觉和心灵都充实了许多。援疆之旅对当地是奉献,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历练和精神的充实,了解了当地的历史、人文和民族状况,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认同与热爱与日俱增,有好多方面值得我们发达地区的内地人学习和借鉴。
说起来挺惭愧的,别人可能也不会相信的,身为一个在内蒙古生活了20多年的内蒙人,对于地域如此之广的家乡,走过的地方并不多,连在只待了一年半的伊犁走过的地方的零头都不够,可能今生都无法弥补了。
多出去走走吧,去不了远方,家门口自由地逛逛也是幸福的。
以上文字是看了今天考试的作文题的一点感想,不是看作是下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