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必有明衣,布”?死人活人都穿“寿衣”?《论语》重读

万丈豪气文化 2024-12-08 02:48:04

关于标点符号引起的误读,我已经写过多篇文章了,由于古代几乎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如何断句就考验每个学者的解读能力。我在之前《从“一叶障目”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一文中论证过《论语•泰伯篇》里的这句应该断为: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今天要来说说乡党篇里的这段“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前面一句一分三,支离破碎;后面一句四字排比,整整齐齐。我就先不论语句美感了,先看传统翻译:

斋戒沐浴时,一定有浴衣,用麻布做的。斋戒时,一定改变平时的饮食;居住一定要改换卧室,(不与妻妾同房)。

按传统断句的“明衣”是什么呢?译文里说是“浴衣”,我们来看“明衣”在字典里的解释:

因为我是不同意第一种解释的,所以我们先看第二种解释“古代死者洁身后所穿的干净内衣”。我们来看一下《仪礼.士丧礼》含这一句的整段文字:

陈袭事于房中,西领,南上,不綪。明衣裳,用布。笄用桑,长四寸,紌中。布巾,环幅,不凿。掩,练帛广终幅,长五尺,析其末。瑱,用白纩。幎目,用缁,方尺二寸,里,著,组系。握手,用玄,纁里,长尺二寸,广五寸,牢中旁寸,著,组系。决,用正王棘,若檡棘,组系,纩极二。冒,缁质,长与手齐,杀,掩足。爵弁服、纯衣、皮弁服、褖衣、缁带、韎韐、竹笏。夏葛屦,冬白屦,皆繶缁絇纯,组綦系于踵。庶襚继陈,不用。

以下是查到的译文:

陈列衣服于房中,衣领向西,自南至北排列,不必两行。贴身之衣裳用帷幕之布。插发髻之笄用桑木制成,长四寸,绕于髻之中央以固发。为饭而设以覆尸面的布巾不凿孔。裹头的练帛宽二尺,长五尺,末端撕开以打结。塞两耳用新丝绵。蒙面,外用黑布,内用红布,一尺二寸见方;以絮充入缁表[赤巠]里之中,并打上结。握手外用黑色布,里用橙色布,长一尺二寸,宽五寸,中间手握部分一寸见方,也以絮充入其中,并打上结。钩弦用玉制指套,放弦用两个丝绵指套,亦打上结。套尸体,上身用黑布套,长与手齐;下身用红布套,直至遮住两足。死者穿生时所衣之服三套:纯衣浅黄裳,白布衣素裳,有红色镶边的黑衣裳。黑带,赤黄色皮袜,竹制笏板。若是在夏天,就穿白色葛屦;若是在冬天,则穿白色皮屦。而屦(鞋)带、屦头饰和屦的周边皆用黑布,屦带系于屦后跟。其他众多亲属及庶兄弟赠送的衣物只陈放在房中,不用。

很明显“明衣裳”是给死人穿的衣服,“衣”是指“上衣”,“裳”是指遮蔽下体的衣裙。我们再来看第三种解释“神明之衣”的上下文:

壬戍,葬史录繇鼓锺以亦下棺(窆也),七萃之士□士女错踊九,□丧下(下谓入土)。昧爽,天子使嬖人(所爱幸者),赠用文锦明衣九领(谓之明衣,言神明之衣),丧宗伊扈赠用变裳(宗亦主,变裳,裳名也)。女主叔赠用茵组(茵,褥),百嬖人官师毕赠(言尽有襚赗也。官师,群士号也。《礼记》曰“官师一庙”),井利乃藏(藏之于墓所)。报哭于大次(报,犹反也。大次,有次神次也),祥祠□祝丧罢哭,辞于远人(辞,谢遣归)。为盛姬谥曰哀淑人(恭人短折曰哀),天子名之(为丘作名),是曰哀淑之丘。

注意:括号里的是古代学者的注疏,《穆天子传》是西周的历史典籍之一。西晋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竹书纪年”,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历代内容多有散佚。这第六卷主要内容是讲周穆王携盛姬在沂山上巧遇凤凰,后盛姬染病身故,葬于沂山东南。所以上面这段文字就是记录如何办理盛姬葬礼的其中一部分。这里的“明衣”和“变裳”不就是赐给死去的盛姬的“明衣裳”吗?解释成“神明之衣”又何必呢?

所以第二和第三种解释根本就应该是同一种解释:穿在死者身上的内衣!如果第一种“古人在斋戒期间沐浴后所穿的干净内衣”的解释成立,就好比我们今天说“死人活人都穿寿衣”,这真的合适吗?那么“齐,必有明衣,布”这句究竟该如何断句呢?

应该是“齐必有明,衣布。”!在文字对称上,“齐必有明”对应了“齐必变食”和“居必迁坐”,但关键还要看意思是否能讲通。老规矩,先看上下文:

1.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2.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3.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4.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5. 食不语,寝不言。

6.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第一段讲的是君子的穿衣礼仪和一些穿衣禁忌。翻译如下:

君子不用青中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做镶边,红色和紫色不用来做平常家居的便服。暑天,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做的单衣,一定是套在外面。黑色的衣配羔羊皮袍,白色的衣配小鹿皮袍,黄色的衣配狐皮袍。居家穿的皮袄比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小被,长度是人身长的一倍半。用厚厚的狐貉皮做坐垫。服丧期满之后,任何饰物都可以佩带。不是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一定要经过裁剪。羊羔皮袍和黑色礼帽都不能穿戴着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上述这段文字必须要对应《仪礼.士丧礼》里的部分内容来看,除了上面那段之外,再来看下面这段:

商祝袭祭服,褖衣次......

后面的内容我省略了,查到此句的翻译内容如下:商祝入室依次置放送终之服:纯衣浅黄裳,白布衣素裳,红色镶边的黑衣裳。

句子开头的“商祝”是指习商礼而任司祭的人,通俗点说就是“丧事主持人”。我们再来看之前《仪礼.士丧礼》中那段的部分译文:

套尸体,上身用黑布套,长与手齐;下身用红布套,直至遮住两足。死者穿生时所衣之服三套:纯衣浅黄裳,白布衣素裳,有红色镶边的黑衣裳。黑带,赤黄色皮袜,竹制笏板。若是在夏天,就穿白色葛屦;若是在冬天,则穿白色皮屦。而屦(鞋)带、屦头饰和屦的周边皆用黑布,屦带系于屦后跟。

看明白君子为何“不用青中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做镶边”了吗?因为死者最后要穿“有红色镶边的黑衣裳”!不能和死人“撞衫”啊!“去丧”之前说明就是“在丧”,前面讲的都是君子“在丧期内”的穿衣规矩,等到了“丧期结束”才能无所不佩,为何“吉月,必朝服而朝”?因为在丧期内自然要穿“丧服”,但“吉月上朝”就另当别论了!

第三到第六段统统都和吃有关系,但有没有发现这些吃的规矩都和祭祀有关系?所以第二段当然也与丧期祭祀有关,“齐必有明,衣布”如何解释呢?

这就要联系到“齐明”一词了。在《中庸》里出现了两次“齐明”,而我专门写了一篇《中庸》第二十章的奇葩解释: “齐明盛服、官盛任使和忠信重禄”(详见《苏批中庸》一书),确信以下的解释才是正确的:

齐明:即粢盛;齍(同粢)盛。祭祀所盛黍稷。齐,通“粢”。《诗·小雅·甫田》: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毛传:器实曰齐,在器曰盛。陈奂传疏:《释文》曰“齐本又作齍。”《丰年》传作齍盛,其他经典多作粢盛,作齐者,古文假借字。器实曰齐,实谓黍稷也。黍稷为齐,齐在器曰盛,故经言齐而传乃兼言盛耳。

这里“明”指“明器”,就是装着稻谷的祭祀用的器皿。因此“齐必有明”就是“斋祭时必须要用明器”的意思!“明器”对“明衣”,都是为死人准备之物,岂能用在活人身上?而“衣布”的“衣”是名词作动词,“穿衣”的意思,“布”确实是“麻布”的意思。办丧事不就是要“披麻戴孝”吗?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祭祀时必须要用明器,要穿麻衣,祭祀时必须要改变平常的饮食, 必须改换平时起居的场所。

要教好《论语》,又岂是照本宣科那么简单?“论语重读”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也只有我愿意这么做!

0 阅读:0

万丈豪气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