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韵>对仗>平仄,这是大部分古代诗人作诗的主次排列。其实也应该是我们现在作诗的标准。在这个排序之前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意思表达!如果一首诗其他条件都具备,但在表达意思上却晦涩难懂甚至狗屁不通岂不是个笑话?诗歌与文章的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言语更为精炼。
按照对古代诗歌的分类,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古体诗比近体诗自由多了。甚至连每行的字数都可以不一样,而且句末押的韵是可以变化的。这就对意思的表达带来了相当大的自由度!我们的现代诗、流行歌曲的歌词等几乎等同于以前的古体诗。
近体诗的规矩就严格多了,只有五言和七言, 四句为绝句,八句的叫律诗,超过八句的就叫排律或长律了。在押韵上只能押一个韵,而且基本只能平声韵,还有在平仄上有一大堆的讲究。这些在我的《古诗词趣读与写作启蒙》课上几乎是不讲的。
经常在部分诗词圈里看到一些专家把平仄分析得头头是道,这实在让我脑海中不得不浮现出孔乙己教“鲁迅”茴香豆的“茴”四种写法的画面。历史变迁、朝代更迭、科技发展或者战争人祸等总会导致部分传统文化的损害与淘汰,也总会让部分遗老遗少们如丧考妣。不免就有些精研古诗词各种格律的人对今人创作的各种“仿古诗”指手划脚,指出各种平仄问题来显示自己的正宗与高明。但正如我在故道文化的“诗词观”——再论诗词大会一文中说的:一首诗的好坏标准是不以创作者的身份背景及地位来论的,所以希望各位解析、点评诗词的学者们不要失去了知识分子的“膝盖”。你对今人作诗如此苛刻,那麻烦对古代名诗人或伟人的所有诗词也做同样标准的评判。更何况,这些专家对有些诗词怕是连意思都不见得能搞明白,还去论什么平仄呢?
故道文化虽然也是一直从事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与教学,但向来是把古代传统文化值得当代社会继承和发扬的部分作为重点。传统文化从来就是一种动态的传承,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孤芳自赏的结果往往是大告不妙的。我们不妨把格局放大些,看看“诗”的国际标准吧:每句字数一样可以算作一项;句末单词押韵可以算作一项;言语精炼有意味可以算作一项。至于遣词造句粗俗还是高雅,那是诗本身的好坏和作者的水平问题。因此,在我眼里能满足以上三项,皆可称为“诗”。
有个段子说音乐界的鄙视链是玩古典音乐的瞧不起玩流行音乐的,玩流行音乐的瞧不起玩摇滚的,玩摇滚的瞧不起玩嘻哈的。诗词界的鄙视链或许是写近体诗的瞧不起写古体诗的,写古体诗的瞧不起写现代诗的,写现代诗的瞧不起写嘻哈歌词的。但让人感到讽刺的是在我们年轻人的流行度里排序正好相反。这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曲高和寡”!
古诗词如何在大众范围内引起共鸣并传承呢?难道靠不断地背诵、做古诗词的搬运工?还是一小部分人在那里创作近体诗自嗨?如果我们希望古诗词在当今社会还能焕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新生命”的话,就要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和创作欲望:一首诗意境趣味,押韵对仗都是大众们比较容易掌握和理解并欣赏的。在满足这些的前提下再讲平仄自然更完美,只是能欣赏到这一层的人不多,而且往往过度讲究平仄是影响意思表达的。尽管总有些精研平仄并以此为饭碗或兴趣的人要拼命守卫,但被淘汰是早晚的事。
依我之见,只有把标准降低、去掉曲高和寡的平仄,能够做到内容贴近现代生活、用词优雅、讲究押韵、适当运用对仗无疑就是一首好的“仿古诗”的标准。就像电脑字库里的“宋体”和“仿宋体”一样都是字体的一种,何必非要去分出个高下呢?何必做这种为了讲究平仄阻碍意思表达,舍本逐末的事?我看了一些写近体诗朋友的作品,题材多集中于山水风景,又罕有新意、趣意,纵然工整也寡然无味,又如何与古代诗人写的同类题材相比呢?
前一阵我写过一篇寡妇心事几人知?一只大雁告诉你!——析李清照《声声慢》,传说李清照丧夫后还对其爱慕者出了一幅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仄仄平平平仄仄)。上联的趣味点在于七个字都是同一部首。于是我就凑趣先对了下联,之后意犹未尽想出另外两句,凑成了一首“对联诗”:
解愁——抒豪情寂寞寒窗空守寡,(仄仄平平平仄仄)逶迤远道遍通达。(平平仄仄仄平平)愁思怨念怎憋息?(平平仄仄仄平平)漫涉江湖清泪洒。(仄仄平平平仄仄)
释义如下:何必宅在家里空自守寡呢?远方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处处通达。心里的愁怨怎能憋着让它停息呢?不如到江湖上随意走走把眼泪抛洒,再重新去爱。
从对仗、押韵、平仄而言这首“对联诗”更接近于“近体诗”的标准。本来就是游戏之作,重点还是落在同一偏旁部首上面。但要做到句句符合要求,词性对仗、平仄对应并且一、二、四句押韵,最重要的是意思还能通顺,这就有相当的难度了,却偏偏有人跳出来说我不符合近体诗第三句的平仄要求(问题是我有标榜过自己写的是近体诗吗?难道运用了近体诗的一部分技巧就一定要写成近体诗吗?这算什么逻辑?)。这就好比我正在踢着现代足球,突然有人跑来跟我讲蹴鞠的规则。其实以我的标准来讲,对得最好的一联是:“伶仃佳人休伴佛”,甚至要好过宋朝才子崔拂对的“梧桐朽枕枉相栖”,虽然平仄不合,但以目前大部分受众的理解度、用词的雅俗共赏性以及意思上的连贯性而言无疑是最好的。
只有放下身段,才能让古诗词更接近于大众,让年轻人渐渐爱上这种传承下来的古代文体。毕竟谁还不希望自己能有些传统文化方面的底蕴呢?到底是背诗厉害还是自己也能即兴创作诗厉害?答案显而易见。
不管你写什么形式的诗,语句通顺、遣词优雅不生僻,意境悠远或生动谐趣,在我眼里都是好诗,都是对古诗词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反而拘泥于“近体诗”者的“孔乙己”们,倒是有可能成为古诗词的亲手埋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