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司马迁的《史记》不太靠谱?《后汉书•蔡邕传》告诉你!

万丈豪气文化 2024-12-03 04:41:37
关于何尊铭文上的“宅兹中国”一定不是指“洛阳”这件事,我已经全方位、无死角论述过了。洛阳说拿来作为证据的那些所谓“史书记载”和“交叉印证”非常可笑,无论在铭文层面的阅读理解上,还是拿伪《尚书》和不靠谱的《逸周书》来说事,都显得非常业余。 什么才叫专业呢?无论是抱持洛阳说的专家还是洛阳民科以及洛阳地域主义脑残粉,有本事就用理据来反驳我这一系列文章,当然后面两类人就别自讨没趣了,我只是跟你们假装客气一下。 关于何尊“宅兹中国”的系列文章导读,欢迎洛阳说的“专家”指正 为什么说“宅兹中国”指洛阳不靠谱?写点河南民科能看懂的内容 关于“宅兹中国”,写点洛阳阿Q们不知道也看不懂的内容 《尚书》、《逸周书》和《史记》能不能证明“宅兹中国”指洛阳? 今天这篇文章不是来谈这个的,而是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看法,非但越来越多的现代学者认为是带有个人立场的“历史短篇小说”,而在其死后的东汉时期就有人觉得他的《史记》是“谤书”(诽谤人的书籍)了。在历史的大节上,司马迁当然不能擅改,不过在一些事情的细节上就免不了进行自我脑补,在立场上也一定夹带了私货。 为什么说《后汉书•蔡邕传》记录了对司马迁的负面评论呢?我们来看一下完整的相关文言文: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太尉马日磾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上述两段内容中的“卓”就是“董卓”,“允”就是“王允”,“伯喈”是蔡邕的字。在详细论述之前,我把蔡邕之前的事情交待一下:蔡邕在董卓的威逼利诱下做了他的幕僚,董卓在得到他帮助后,一直厚待于他,非常重视他的意见。后来王允利用貂蝉使了美人计,让吕布杀了董卓。 所以当董卓被杀了之后,蔡邕到王允那里做客时,不经意间为董卓被杀而哀叹了一下,这就引发了王允的不满,立刻将他治罪。蔡邕谢罪并求受“刺脸砍脚”的酷刑,条件是让他能够完成“汉史”。许多士大夫都试图救他出狱,但都失败了。 太尉马日磾向王允求情说,蔡邕是绝世的人才,应当让他继续编完汉史,成为一个朝代的经典著作。而且他被定罪是师出无名的,杀了他就会有损你的民望。然后王允就反驳说:昔日汉武帝就是没杀司马迁,让他写了《史记》这本“谤书”流传于后世。 可见,至少在那个时代,以王允为代表的一众士大夫们都认为司马迁的《史书》是“谤书”。如果你觉得这或许是王允的个人偏见,但这两段文言文中的最后几句就很说明问题了: 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 蔡邕死在狱中,王允就后悔了,但想要挽回却已经来不及了。 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北海的郑玄听到这个消息叹气说:“汉代的事情,谁还能来修正!” 我研究传统文化到今天,最认可的古代学者就是郑玄了,他绝对是严谨的训诂派。如果司马迁的《史记》真的靠谱,那么王允何出此言?又何必后悔?若非认定《史记》是“谤书”,郑玄又何必痛惜“谁与正之”呢? 所以在没有考古证据佐证的前提下,在没有同时期的文献交叉印证的前提下,我们对历史的真实性判断最好慎之又慎!
0 阅读:11

万丈豪气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