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不予理会后,特朗普对华关税增至245%,第一批受害者已经出现

初始 2025-04-18 18:48:23

中国对美“关税游戏”不予理会后,特朗普对华关税加到了245%,第一批受害者已然出现。那么,此次特朗普的“新关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受害者又是谁?

根据白宫公告,美方对华关税已经来到了245%,这个数字不仅突破了贸易战的常规逻辑,更暴露出美国政策制定中的混乱与短视。中国早在关税升至125%时就已明确表态,若美方继续加码将不予理会。如今面对245%的税率,中国依然保持冷静,既未采取新的反制措施,也未动摇立场,仿佛这场贸易博弈成了特朗普一人的“独角戏”。

事实上,美国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并非关税数字,而是悬在头顶的美债危机。截至2024年底,美国国债规模已达36万亿美元,其中6.5万亿即将在6月到期。为填补这个窟窿,美国需要每天发行至少200亿美元新债,但国债收益率让借新还旧变得举步维艰。

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战转移矛盾,却适得其反——加征关税引发美股动荡,美债遭抛售,收益率飙升进一步加剧偿债压力,这种恶性循环让美国财政陷入“提高利率无人买债,降低利率难填赤字”的死局。

有分析认为,虽然特朗普将关税视为“万能武器”,但其政策设计充满矛盾。例如,中国产电池单独出口美国需缴145%关税,但装入中国产笔记本电脑税率仅20%,若换成越南组装则免税,这种漏洞百出的规则,让美国企业被迫“绕道生产”,反而加速供应链“去美国化”。

更讽刺的是,美国在加税的同时悄悄出台豁免清单,将半导体、药品等关键领域商品移出关税名单,暴露出对华供应链的实际依赖。正如有学者指出,这种“既想打压中国又怕自损”的心态,导致美国政策反复无常,十天内三次修改关税细则,连美官员都坦言“看不懂特朗普想要什么”。

眼下,贸易战的首批受害者已在能源领域显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丙烷进口国,去年60%的采购量来自美国,每月贸易额超10亿美元,但125%的关税使每吨美国丙烷加工亏损达770美元,中国企业被迫转向中东货源,导致美国丙烷价格暴跌。

更严峻的是,美国短期内找不到替代买家——欧洲需求有限,印度市场尚未成熟,大量页岩气厂商面临库存积压。这种局面印证了耶鲁大学的预测:关税战将让美国中等家庭年损失2100美元,个人消费支出涨幅扩大至2.1%。

面对美方施压,中国采取“不予理会”而非“以牙还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博弈智慧,当美国在4月11日单方面豁免部分电子产品关税时,中方回应“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求美方彻底取消错误政策而非小修小补。

这种冷静源于多重底气:内需市场持续扩容,商务部推动“出口转内销”消化外贸压力;国际合作伙伴加速靠拢,欧盟重启电动汽车关税谈判,西班牙首相七个月内两次访华,这一系列举动都印证了“去美国化”供应链的可行性。

从更高维度来说,中美较量本质是两种模式的碰撞:美国试图用19世纪关税思维维系霸权,中国则以21世纪的开放合作重构秩序。当特朗普炫耀“富豪朋友日赚25亿美元”时,中国正通过专项债、特别国债稳就业保民生。

当美国企业因芯片禁令损失市场份额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已拿下全球60%以上产能。这种差异在民间形成鲜明对比——中国超九成民众支持“奉陪到底”,而美国过半民众认为加税“毫无意义”。

一言以蔽之,贸易战没有赢家,但莽撞的出击者必定先尝苦果——从丙烷滞销到美债危机,从盟友离心到通胀高企,美国正为傲慢付出代价,而中国在这场风暴中展现的,不仅是反制的决心,更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清醒。当关税数字游戏终将落幕时,国际社会记住的不会是245%的疯狂税率,而是谁在拆台、谁在搭桥。

0 阅读:691

初始

简介:一个有情怀的税务会计,分享会计的不二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