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一席表态,瞬间引爆国际舆论——“对华关税将大幅下降,但不会归零”。这场持续数年的中美贸易战,是否终于迎来破冰信号?特朗普为何突然“松口”?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特朗普态度180°大转弯:“我们要非常友好”在椭圆形办公室接受采访时,特朗普一改往日对华的强硬姿态,罕见释放善意:“我不会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我们会非常友好。”此言与他过去“关税是最强武器”的论调形成鲜明对比。更耐人寻味的是,他直言当前145%的对华关税“高得离谱”,未来将“大幅下调”,但强调“不会降至零”。
特朗普在椭圆形办公室
为何突然转向?两大关键原因浮出水面:
美国经济扛不住了:高关税推高通胀,民众怨声载道,拜登政府遗留的“经济包袱”让特朗普团队压力陡增。
企业界集体施压:特斯拉CEO马斯克公开呼吁降关税,华尔街巨头在闭门会议中向财长贝森特“逼宫”。
财长贝森特的“闭门真言”:贸易战已走到死胡同早在特朗普表态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一场摩根大通闭门会议上直言:“中美贸易战不可持续”。据内部人士透露,贝森特承认当前关税实质是“相互禁运”,但美方目标并非与中国彻底脱钩,而是“重新平衡贸易关系”。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
专家解读:
“关税战没有赢家”:中国对美出口锐减,但美国本土制造业并未如愿复兴,反而导致供应链成本飙升。
“科技战才是核心”:关税只是表象,美国真正忌惮的是中国在新能源、AI等领域的崛起,未来博弈或转向技术封锁。
马斯克、华尔街与白宫的“三角博弈”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电话会议上透露,曾多次建议特朗普降低关税,并直言“高关税损害全球繁荣”。作为在华投资最大的美国企业家之一,马斯克的立场代表了跨国资本的集体焦虑。
华尔街的“两面下注”:
摩根大通、高盛等机构一边游说政府缓和贸易战,一边加速布局东南亚以对冲风险。
白宫内部“鹰派”与“务实派”拉锯,特朗普的“友好表态”或是权衡后的妥协。
【中国如何应对?】“以柔克刚”的战略智慧面对美方信号,中方尚未正式回应,但近期动作已暗藏深意:
扩大内需: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8%,降低对美依赖。
RCEP深化:与东盟、日韩的贸易额激增,多元化布局成效显著。
技术自主:半导体、大飞机等领域攻坚提速,破解“卡脖子”难题。
历史十字路口,谁在主导棋局?特朗普的“关税松口”绝非偶然,而是中美力量此消彼长的必然结果。这场博弈中,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永恒的利弊权衡。对普通民众而言,关税下调或许意味着更便宜的商品和更稳定的就业;对全球格局而言,这可能是新旧秩序交替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