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阳光洒在她的身上,她的目光却远离喧闹的孩子,定格在不知名的远方。
她刚刚经历了一场小小的震动。
前两天她的儿子放学回来,突然问她:“妈妈,你不上班是不是因为懒?
”李阿姨心头一震,无奈苦笑,却不知从何解释。
她曾是一位忙碌的销售经理,而今为了家庭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
这个时候,她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为何她,或许还有其他许多女性,走上了全职妈妈的道路?
全职妈妈的艰难决定在做出辞职的决定之前,李阿姨经历了长时间的内心挣扎。她喜欢自己的工作,如同在生活中写一部动人的小说,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
而且,她也深深明白职场空窗期的危险:工作能力随时间滑落、职业生涯发展受限。
可现实情况不容乐观——父母年事已高,没有精力帮忙照看孩子,丈夫工资高但加班多,在家时间有限。
当她衡量利弊后,最终选择成为全职妈妈。
这一选择不得不说是不易的,也是很多年轻妈妈共同的挣扎。
初为人母时,各种琐事与压力接踵而至,这与职场截然不同。
有的妈妈把它形容为全天候的“站岗”,一刻不停,人际间的交往也从办公室的合作伙伴变成了幼儿园老师与其他家长。
冲突的作息时间孩子上小学以后,情况并没有如预期般变好。上班时间和学校作息的矛盾,时常困扰着阿姨们。
早上八点,孩子要准时出现在学校,而快到下午三点就放学了。
李阿姨设想过在孩子上学后找一份兼职,但她没想到,现在能真正灵活安排时间的工作并不多。
工作与孩子时间表的错开几乎成为常态,让人无奈。
如果午后三点接孩子放学,她就几乎失去了大半天的工作时间。
李阿姨的朋友试图晚上加班补上白天的工作,却往往忙得团团转,甚至忽略了孩子功课或课外活动的参与。
在这样交错的时间中,她失去了选择的机会,更多的时候,李阿姨宁可放弃工作带来的满足感,也不能让孩子失望。
孩子的误解与偏见成人世界里的时间安排,对于孩子来说难以理解。孩子意识的转变,有时在不经意间形成。
放学后,李阿姨发现儿子不时对她说,“妈妈,你怎么总是在家?
”这些时刻,让李阿姨意识到,即便是她的小小的选择和生活安排,也在影响孩子的认知。
李阿姨尝试去解释:成为全职妈妈不仅仅因为喜欢待在家,而是对家庭,对孩子意义非凡的责任。
然而她的话,似乎并不能打动孩子的心。
更多时候,孩子需要面对的,是同龄人对自己家庭模式的不同看法。
针对这些误解,李阿姨感到一种无形的失落感,而要改变孩子的这些观念,又是何其困难。
无论是怎样教育,他们似乎都只看到了表面。
职场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尽管讨论了再三,李阿姨忍不住有时还是想重返职场,哪怕是象征性地做一些临时的工作。现实中因为这一选择产生的压力,让她开始变得犹豫不决。
工作带来的满意感和家庭责任间的平衡,变得犹如天秤的两端,不知如何调和才好。
她曾偶尔在家中网络兼职,但因无法分心而放弃。
再坚强的妈妈,也有失去平衡的时候。
有时孩子生病,她不得不悉心照顾,夜不能眠甚至要抽空谋划准备工作事宜。
这样的状态反而加剧了对家庭的亏欠感。
虽然付出了更多时间与精力,但她仍然觉得不够,而这份疲惫,也让她感到无奈,仿佛所做的一切仍未能被看作真正的贡献。
提升母亲角色的社会认同说到无论是李阿姨还是其他全职妈妈,她们的贡献和牺牲都不应该被低估。在家庭这个小社会中,每一位妈妈都在为家庭的长远发展营造基础。
我们应该从中看到巨大的价值。
对于孩子而言,意识到父母工作的多样性,并认可每一种选择,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
通过成年人之间的认同,孩子能够更清楚地理解选择和责任之间的关系。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尽量帮助孩子理解并尊重这些选择。
因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工作中,作为妈妈,她们在各自的位子上付出了爱的最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