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中仑新材旗下成员企业长塑实业正式宣布,成功研发出固态电池专用BOPA(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材料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为固态电池的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了可靠的材料保障。

固态电池:下一代能源存储的核心方向
固态电池因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等特性,被视为解决传统锂离子电池续航与安全问题的创新方向。然而,其商业化进程长期受限于关键材料的性能瓶颈,尤其是封装材料的可靠性。固态电池内部电极与电解质组件需在复杂工况下抵御外力冲击、挤压和摩擦,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如柔韧性、抗穿刺性、耐冲击性)要求极高。传统封装材料难以满足需求,成为技术突破的关键卡点。
中仑新材的技术突破:专用BOPA的研发路径
中仑新材研发团队针对固态电池的运行环境与材料需求,历经两年技术攻关,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突破:
1. 材料配方创新:优化聚酰胺分子结构,提升材料的韧性和耐温性,使其在-60℃至160℃的极端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
2. 生产工艺革新:结合同步拉伸与分步拉伸技术,精准控制薄膜的分子取向与结晶度,确保力学性能的均衡性。
3. 功能集成设计:通过电晕处理与表面改性技术,增强薄膜的阻隔性能(氧气透过率<50 cc/m²·day·atm),同时兼顾印刷适应性,满足电池封装的多场景需求。
性能优势与产业化意义
固态电池专用BOPA的研发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具备多重战略价值:
• 技术引领性:该材料在抗冲击强度、耐穿刺性等核心指标上超越国际同类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 产业协同性:中仑新材已构建从聚酰胺6(PA6)原料到BOPA薄膜的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可快速实现规模化生产,预计新增产能4万吨,进一步巩固其全球最大BOPA供应商的地位。
• 环保与可持续性:结合公司在生物降解BOPLA薄膜领域的经验,未来或推动固态电池材料的可回收设计,助力新能源产业链绿色转型。
市场前景与行业影响
中仑新材的突破性成果已通过国内外多家“中”字头客户的验证,并计划通过印尼生产基地辐射东南亚及欧美市场。随着全球车企加速布局固态电池(如丰田、宁德时代等),专用BOPA的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据测算,仅动力电池领域,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元,中仑新材凭借先发优势,有望抢占30%以上的市场份额。
结语:创新驱动下的材料科技未来
中仑新材董事长杨清金曾表示:“在‘双碳’目标下,材料科技的核心是解决产业痛点并引领可持续发展。”固态电池专用BOPA的诞生,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典范。未来,随着新能源、生物降解等领域的协同发展,中仑新材或将继续以技术为锚,推动中国材料科技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