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被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美国越发担心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为了扼制或减缓中国前进的步伐,近些年来,美国明显加大了对中国的打压力度。

这种打压在几个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经贸领域、高科技领域、南海及台海方向,其他一些领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美国对中国的无理打压,尽管会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力作用,但这是大国崛起过程中必须要承受的。
同时,在美国对中国进行打压或制裁过程中,也会有一些行业从中获益并取得快速发展。
如今的中美关系就像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雅典与斯巴达
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曾将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雅典与斯巴达类比当今的中国与美国。
他认为国际体系内的新兴大国崛起之后,一定会挑战居于主导地位的守成大国,最终导致战争的产生,归纳出“修昔底德陷阱”,即崛起大国与守成霸主之间的争夺必然会通过战争解
决。
艾利森并没有将视角只停留在政治现实主义之上,而是借用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强调中美在文化价值、政治发展道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根本分歧是使两国可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重要因素。
“文明冲突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基于对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中发生的诸多矛盾、冲突和战争所做的观察和思考。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随着西方文明的相对衰落和非西方文明的兴起,西方文明的相对优势在下降,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未来的世界秩序是由文明内部的合作和文明之间的冲突构成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冷战后,西方文明的实力相对衰弱,非西方文明兴起,非西方文明开始否定、批评甚至抵制西方文明。
文化在世界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文化总是追随着权力,中美之间的冲突既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表现,也是权力之间博弈的展现。
大国博弈更多地表现在贸易和金融等领域的角逐。
事实上,自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政府就开始全方位地打压中国,并将其列为优先任务,中美贸易战随即爆发。
中美贸易战涉及方方面面,很多生产厂商的产品都受到了波及,其中最为核心的领域是高科技领域。

在中美产业对比中,高新科技产业是美国最具优势的一个领域,也是中国明显落后的一个领域。
在高端芯片、国产操作系统、半导体以及高端材料等领域,国内企业水平落后是非常明显的。正因如此,美国制裁的大棒一出手,中兴通讯和华为就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从“整体对抗”到“保持遏制、有限合作”
虽然美中在经济和科技方面既有合作和互利,也有竞争,但在军事领域,竞争基本上是零和博弈。
当然,没有人愿意想象美国和中国之间发生战争或任何形式的军事冲突。

虽然随着2021年1月拜登接任新一届美国总统,特朗普所带来的混乱、无序的四年即将迎来阶段性暂停。
但是拜登上任,意味着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很可能将转向“保持遏制以及有限合作”。
首先在外交上,拜登将修复特朗普时期受挫的美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重振西方国家对美国的信心。
可以预见拜登政府将积极回归各大国际协定,在全球性问题上将更加积极,以此修复美国与
盟友的关系。

对华将倾向以多边主义规则约束中国,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对华施加压力,迫使中国遵守国际准则(实则是西方国家的规范)。
拜登政府将重新发挥美国在世界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大方向上延续奥巴马时期的“重返亚太”战略,包括重回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重签伊朗核协议等
外交活动。
而且拜登政府将重拾价值观外交,强调民主和人权议题,预计将以此为借口进一步增加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在类似南海、台湾问题上,拜登政府不会像特朗普时期那么任性极端,中美之间产生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会下降。
但拜登政府预计会增加对中国的围堵力度,例如,强化印太地区与当地国家,以及盟国的合作关系,推进在该地区遏止中国的联合行动。
在高科技领域,拜登政府不太可能扭转中美之间在关键领域的白热化竞争趋势。
但是拜登政府可能会采取联合其他国家制定具有排外性的行业标准来约束中国。
最后,拜登在竞选时强调不主张与中国完全脱钩,这也意味着“新冷战”可能性的降温。
另外,拜登政府可能会在部分领域与中国展开有限合作,特别是在与拜登施政方向符合的环境保护和新能源领域。

两国政府现有被中断的对话机制和平台,以及人文交流可能会部分恢复,相关移民和留学政策也有望重新放开。
两国对于碳中和计划的共鸣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其他领域的紧张关系,围绕清洁技术和产业升级的政策合作也将为两国带来新的合作机会与经济增长点。
美国国会的敷衍做派,彻底激怒了时任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的阿基利诺上将
中美两国作出了经济上的较量以外,军事科技方面的较量也是一直存在的。
尤其是随着新中国的崛起,以及科技发展停滞带来的美国精英阶层的焦虑是导致中美博弈的决定性因素。
毕竟人类关于基础科学理论已经停滞了将近70年。
而现在几乎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应用科技的发展,基础理论却还停留在20世纪。
特别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基于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乐观前景主动将自己的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美国的战略是依靠强大的科技力量不断推动科技发展、产业升级来领跑全世界的。

然而21世纪美国精英阶层发现,基础理论迟迟无法突破,应用科技发展也渐渐走到了极限,因此美国精英阶层集体陷入一种科技发展停滞的集体焦虑中,而中国正在用体制凝聚整个国
家的力量追赶。
当美国发现高科技产业向前发展逐渐困难时,全力狙击追击者是其合理的选择,这代表着一种存量博弈的思维。
因此,中美贸易摩擦长期化和复杂化无法避免。
虽然目前,关于印太的战略叙事已经成为广为接受的事实,印太概念已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与认同。
而中国也开始考虑接受、认同相对中立及包容的东盟印太战略理念,与东盟联动参与印太地区秩序的构建,进一步为中国与东盟合作打开新窗口。
然而美国及欧洲多国高级官员却接连访问东盟国家,透露出战略重心重回东盟且力争与东盟合作的意图。
例如,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6月初访问印度尼西亚和东盟总部,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基利诺及国防部长奥斯汀7月接连访问东南亚国家,9月澳大利亚国防部将派副参谋长约翰斯顿访问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新加坡等国。

显然就是要阻扰中国与印太地区的合作。
虽然中国与东盟关系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相对成熟,但是双方在重大战略走向问题上需要进一步统一立场,且彼此是对方最重要的支持者。
再加上目前,东盟在印太对华敌意网络中处于相对中立的位置。
从政治战略层面看,印太地区实际上就是如今中美两国博弈的战场。
事实上,美国外交关系理事会2019年4月发布的研究报告就指出,在广阔的亚洲地区,没有任何国家愿意在中美间选边站队,不希望由于中美竞争加剧而导致整个地区的紧张局势骤然提升。
可以说,印太战略是美国重拾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旧式海权博弈与市场化、民主化潮流进行结合的产物,既难逃传统大国博弈的地缘政治约束,又成为推动区域性共同利益发展的重要动力。
所以印太战略的本质是在构建美国仲裁的权力平衡。
因此,为了“遏制”中国在印太地区的“扩张”,时任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上将在一次采访中发表了一通讲话,不仅明说了自己的难处,以此间接地斥责了美国的国会无能,不仅无法提供充足的军事经费,甚至还给军队配置一些对于中国军事装备来说形同“垃圾”的东西,让他头疼不已。

毕竟,印度是印度洋沿岸的最大国家,也是唯一一个可以与美俄欧日等重要力量体保持可进可退的灵活立场的国家。
印太战略为美国与印度之间经济、军事合作实现历史性跃升提供了机遇,印度将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洋上,成为美国的重要战略支点,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美国不能在印太地区上“遏制”中国的“扩张”,那么美国将会在未来的中美博弈中处于相当的被动的局势。
参考文献:
美军印太司令部“换帅”,阿奎利诺何许人也?
澎湃新闻
揭秘美国新任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
中国青年报
美印太司令部新任司令:我最担心的是中国大陆武统台湾
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