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中央紧急派人去找徐静,这个徐静是什么人?

阿卜杜聊旅游呀 2023-04-03 11:46:04

197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因病逝世,一道难题随之出现.

在华国锋主席一筹莫展的时候,卫生部部长刘湘屏上前说:“徐静可以帮上大忙。”华主席马上指示:“快把她找来。”

究竟是什么事情难住了国家领导人?这个徐静又是何方神圣,她能帮上什么忙呢?

怀着悲痛的心情进行工作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华国锋等国家领导人在一起磋商之后,认为当务之急是要保护好主席的遗体,以便于举办追悼会,并供大家瞻仰。

至于之后是火葬还是继续保存,再开会讨论好了。可是该找谁来做保护遗体的工作呢?

要知道,中央的要求是不仅能保存遗体不腐,而且要栩栩如生。

这不仅在中国从没有过类似经验,放眼整个世界,也只有苏联在处理列宁遗体时,进行过相关工作。

不过这是苏联的国家机密,而且远水不解近渴,华国锋不断思索,却总想不到妥善办法。

这时,卫生部部长刘湘屏走到华国锋面前,试探性地说:

“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徐静曾经在苏联留学,而且从事的正是人体组织和解剖方面的研究,我看可以把她找来,兴许会帮上大忙。”

华国锋当机立断,马上下令:“快把她找来。”

当时,徐静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女博士,担任形态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

9月9日凌晨,她正在宿舍中睡觉,忽然被一阵紧张的敲门声惊醒了。没等徐静开口询问,对方就用焦急而低沉地声音说:“徐副主任,快开门,我是卫生部的江秘书,有要事。”

徐静暗想:“自己并不认识这个江秘书,卫生部提前也没有下发工作通知,现在来找自己究竟是出了什么事呢?”

她打开房门。见到了神态焦灼的江秘书,便问他到底怎么回事。江秘书回答说:“事不宜迟,咱们先出发吧。”

徐静不敢再多问,紧跟着江秘书上了汽车。在车上徐静不断猜测但总不得要领,车子很快驶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大门口。

看到卫生部部长刘湘屏正在门口打转,看样子是在等自己,徐静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刘湘屏看到徐静下车,来不及与她寒暄,赶紧上前说:“徐博士,咱们快去中南海,领导们都等着你呢。”

徐静隐约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她竭力告诉自己肯定是自己想错了。

但到了中南海之后,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就证实了她的猜想。

汪东兴直截了当地告诉她:“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我向你宣布一个不幸的消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今日凌晨逝世了。”

徐静一下子陷入到了巨大的悲伤之中,但她知道领导把她找来,绝不单单是为了告诉她这个消息。

徐静忍住悲伤,向汪东兴哽咽地问道:“需要我做些什么吗?”汪东兴回答:“主席的遗体需要保存十五天,以供人民瞻仰,但也要做好以后长期保存的准备。”

徐静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稍微思索之后,她提出了三个要求。

徐静对汪东兴说:“第一,我要跟本院的几个专家共同研究;第二,我要马上看看毛主席的遗体;第三,我需要些许时间准备器械和药物。”

汪东兴说:“行。”随后带着徐静进了毛主席的遗体存放室。

徐静仔细观察了毛主席遗体的具体状况,心中已然有了计较。

她马上赶回单位,找了张炳常和陈克铨两位专家,组成了三人小组,全面负责毛主席遗体的保存工作。

他们抓紧时间研究出了方案,准备好了器械药物,在上午十点再次来到中南海。

华国锋等领导人正在开会,看到三人小组进来,立刻停止讨论,开始询问三人小组的具体实施方案。

徐静将方案告诉了各位领导人之后,华国锋开口道:“经过刚刚的会议讨论,我们决定将毛主席的遗体长期保存,不再是短短的十五天了。”

听到这个消息,徐静略微思索,便抬头说道:“光靠药物恐怕不行,必须将毛主席的遗体存放进一个密闭的空间中,才能长久保存。”

张春桥插口道:“这个不需要你们操心,你们只需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就好。实话实说,你们到底有多少把握?”

徐静冷静地回答:“既要保存完好,又要栩栩如生,我们只有前者的经验,没有后者的经验,只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探索。”

华国锋听完后,拍板定案,说:“就照你们说的办,这是一件光荣又艰辛的任务,完成得好,党和人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贡献。”

于是徐静等人进入毛主席遗体存放室,开始对遗体进行药物防腐。他们一直待到深夜,时刻记录着毛主席遗体在药物作用下的反应,为长期保存打好了基础。

11日,毛主席遗体吊唁瞻仰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又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

水晶棺下的永恒

吊唁活动期间,数十万群众来到人民大会堂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按照徐静的要求,现场温度必须控制在很低的程度,而人民大会堂的制冷设备全部开启也只能把温度控制在15摄氏度,根本达不到遗体保存的需求。

而且实际情况还要更糟,现场前来吊唁的人群会散发热量,室内的灯光会散发热量,乐队演奏时,乐器也会散发热量。

所以,徐静在当天就直截了当地对遗体保存领导小组的同志说:“这样不行,必须马上改变方案。”

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之后,领导小组的同志决定立刻为毛主席的遗体加上有机玻璃棺罩,控制室内灯光数量,并将乐队现场演奏改为播放哀乐。

这些措施实施之后,徐静悬着的心总算稍稍地放下了,但她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整个吊唁活动维持了一周,每天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工作人员都要来检测棺内气体,看看有没有腐败物质产生。

徐静等人也随时待命,准备应对突发情况。但吊唁活动结束后,毛主席遗体保存进入常态化,必须想一个稳妥的办法保存遗体。

因此,中央领导班子决定马上为毛主席遗体量身定做一个水晶棺。

对于水晶棺的制造,领导人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是透明度要高,要让大家在棺外可以看清毛主席的遗容;

其次是封闭性要好,必须低温隔氧、防湿防干、净化无尘;第三是要坚固耐用,必须防震防破坏。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由于毛主席纪念堂将在一年内完工,所以水晶棺也限期一年完成,以便于届时将毛主席遗体由水晶棺乘载,安置到毛主席纪念堂里。

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北京市计委副主任韩伯平和北京玻璃总厂党委副书记肖秧的身上。

韩伯平与肖秧马上成立“水晶棺”小组,分别就任正副组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适的水晶材料,合格的制造技术以及符合中央要求的设计图案。

而整个过程一波三折,直到次年8月才完成制作。

其实当年11月,北京就研发出了第一款由光学玻璃制作而成的水晶棺,还模拟了重大自然灾害,检验水晶棺的整体质量,都通过了领导人的要求。

而且国家领导人还亲自来审看这个水晶棺,对于它的样式也十分满意,但它还是存在着一些瑕疵。

原来,华国锋等人在观看水晶棺时,发现水晶棺玻璃的倾斜度有问题,棺壁上会出现遗体影像的反射现象。

这当然不是什么严重的技术问题,但水晶棺毕竟是为毛主席遗体准备的,将来要供世界各国的人民瞻仰,所以还是精益求精的好。

于是在国家领导人的指示下,1977年2月,第二台水晶棺很快就问世了,这台水晶棺成功解决了棺壁影像反射问题。

不久,北京玻璃总厂等单位又根据前两次的实验结果,打造了第三款水晶棺,真可谓完美无缺,于是就决定用它的模型来打造真正的水晶棺。

浙江省东海县的一个优质水晶矿为北京提供了约52吨熔炼水晶,北京相关单位用这些水晶打造出了用来安置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

1977年8月,在北京605厂组装完成,并于当月18日,被护送进刚刚修建好的毛主席纪念堂。

20日,毛主席遗体被放置在水晶棺中。从棺外看来,这位伟大的领袖气色红润,身体自然平躺在棺中,好像睡着了一样。

无论外面的光阴如何流转,他都将永恒地静止在这一刻,仿佛从不曾离开过。

与水晶棺中的永恒相映衬的是毛主席纪念堂的气势恢宏,毛主席纪念堂矗立在天安门广场,无声诉说着领袖的伟大功绩。

事实上,纪念堂的修建工作几乎与水晶棺的制作工作同时展开,在工作进程中涌现出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纪念堂的光荣属于全体劳动人民

毛主席纪念堂的建造工作专由“毛主席纪念堂设计组”开展,他们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选址——究竟将纪念堂建造在何处,才能满足毛主席生前的意愿、中央领导人的意愿和全体人民群众的意愿呢?

很快,他们设想了几十处地点,逐一考察挑选之后,筛选出了几个可行性比较高的方案。一是修建在中南海。

因为这里是毛主席一直办公生活的地方,纪念堂是要存放毛主席遗体,建在这里很合理,但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定了。

中南海是国家领导人办公的地方,如果批出一块地用来建造毛主席纪念堂,肯定会影响领导人办公。

接着二号方案提出在香山双清别墅旁边建造,因为这里环境优美,主席也经常来度假,但这个方案也被否定了。

这里地处郊区,交通不便,不利于群众前往瞻仰毛主席遗容。毛主席纪念堂最好还是建在北京城天安门附近为好。

所以三号方案就是天安门北修建纪念堂,理由是这样在天安门举行重大活动时,广场上的人群都看向天安门,也相当于看向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而且这个地方居住人口也少,利于拆迁工作展开。这似乎是一个理想的位置,但设计组依然没有采纳。

因为天安门北这一带四处都是古建筑群,南方正对天安门,人们群众无法一眼看到毛主席纪念堂,必须建造在显眼的位置。

设计组最后敲定,在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正阳门之间,修建毛主席纪念堂。

这里政治主体突出,革命建筑众多,毛主席纪念堂坐落其中,更能凸显出毛主席身上的革命色彩,而且在这里也方便人民群众参观瞻仰,于是,纪念堂的建造工作就开始了。

建造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尽快画出设计图纸,北京各大院校的专家教授聚在一起,商量绘制纪念堂的设计图。

经过整整一夜的研究讨论,成功画出了设计草图,并得到了华国锋的认可。于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这座正方形、八开间的纪念堂开始动工了。

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怀着深深地爱戴和敬仰,如今突闻噩耗,全国顿时笼罩在一片悲风凄雨之中。

全国人民痛哭哀嚎,声闻于天,经久不绝。如今听说要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将主席遗体放置其中,纷纷表示要出一把力。

听到消息的全国人民纷纷动员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国29个省都为修建纪念堂捐赠了大量物资。

而在北京,更是有上百万民众自发参与修建工作。全国人民将对领袖的热爱与留恋,全部倾注到这座纪念堂上了。

不到大半年的时间,这座气势恢宏的毛主席纪念堂就建成了。

随着毛主席的遗体正式放置在水晶棺中,这座纪念堂就有了灵魂,有了生命。它众星捧月般地矗立着,成为天安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毛主席纪念堂的意义是深远的,是厚重的,包含着人民群众与伟大领袖的浓烈感情,包含着伟大领袖对中国未来的殷切期盼。

如今的毛主席纪念馆对群众免费开放,只要通过排队检查,所有人都可以进入纪念馆,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小结

毛主席已经逝世近五十年了,而他的遗体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毛主席纪念堂的水晶棺里,全世界人民都可以来到北京瞻仰毛主席栩栩如生的遗容。

这都要感谢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决定将毛主席的遗体长期保存的政策。

在中央指导下,以徐静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为保存主席遗体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过程中,全国人民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你如何看待在这段往事中,争分夺秒、创造奇迹的可敬的人们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