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乌克兰全境遭遇冷空气袭击,巴赫穆特地区普降暴雪,恶劣气候随即引发俄乌冲突双方在城内作战的诸多不便。在城北方向,为了消灭阿尔乔穆有色金属加工厂地下隧道的乌军残余部队,瓦格纳突击队对有色金属加工厂东部、北部和西部的多个车间和下水道管网进行了密集搜索。
(乌军前线指挥官的连续误判,错过了布防的最佳时机)
为了减少无谓伤亡,瓦格纳突击队向可疑坑道发射破片杀伤弹、震荡弹、温压弹以及燃烧弹,意图将躲藏在坑道内的乌军尽数消灭,随着大量被烧到面目全非的乌军遗骸被堆放在工厂堆料场,瓦格纳突击队才敢于向隧道深处推进。不过,鉴于管网系统复杂,乌军在坑道和下水道管网内设有密道并布设有诡雷机关,瓦格纳突击队想彻底清理乌军依然困难重重。
(由于距离太远,乌军炮兵并未取得优势)
除此之外,在阿尔乔穆有色金属加工厂地面向南进攻的瓦格纳突击队同样遭到了乌军激烈抵抗,在有色金属加工厂厂区最南端耸立着两栋超大型单体建筑物,他们横在瓦格纳突击队路线身前,让俄军最近几天都无法继续向南突破。
在此之前,俄军在城南地区可以通过“穿墙”战术,从一栋挨着一栋的建筑物之间通过爆破的方式,绕过乌军设置的火力点和隐蔽狙击手,从而通过建筑物内部快速向前推进。如果遭遇激烈抵抗,瓦格纳突击队可以随时呼叫河东岸的炮兵以及空天军,对乌军占据的建筑物实施轰炸,将居民区和高层建筑物彻底炸平。
(巴赫穆特城区损失惨重,尸体早已经堆积如山)
采取“穿墙”战术之后,除去在东城区中央广场和行政中心获得突破之外,瓦格纳突击队在城南向北推进了200米,已经进入达瓦西里[gf]2022[/gf]佩尔钦大街等市中心街区。特别是在城南的柴可夫斯基大街和科尔岑斯克大街之间,以及夏洛卡大街与马里乌波尔大街之间的居民区,瓦格纳采取大规模“穿墙”战术和“拆房”战术,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城内俄军已经推进至巴赫穆特卡大街一线,这距离市政厅所在地瓦西里亚大街仅有300米。
(尽管乌国防部一再否认,但巴赫穆特已经危在旦夕)
然而,乌军利用坚固的火车站、教堂和学校等大型单体建筑物作为堡垒,让瓦格纳通过炮火在城内推进的“拆房”策略难以见效。通常,这类建筑物的外墙相对坚固,普通手雷、火箭弹和简易爆炸物根本无法“开墙造路”,普通火炮炮弹也无法在较少发射基数下炸穿楼房楼板。受阻于两栋大楼前的瓦格纳突击队近期还遭到乌军“圆点”-U弹道导弹的精确打击,伤亡十分惨重。
(乌军使用短程弹道导弹袭击瓦格纳突击队)
不过,瓦格纳在城北受阻的同时,在城东、城南和城西北方向的推进相对顺利,在城东由于瓦格纳主力部队陆续跨越巴赫穆特卡河,瓦格纳突击队与乌军在中央市场和市政广场之间的数条街区发生激烈巷战。
为了鼓舞士气,瓦格纳突击队在距离巴赫穆特议会大楼50米的一栋大楼楼顶树立起“瓦格纳”雇佣兵黑色战旗。趁着天气恶劣的特殊战情,瓦格纳突击队“反其道而行之”在巴赫穆特城内的多个方向突然发动大规模进攻,目前至少在4个方向俄军已经攻入市中心区。
(多路瓦格纳突击队已攻入巴赫穆特市中心区域)
不过,瓦格纳的“升旗行动”立即引起了乌军的注意,乌军守城部队一辆坦克随即瞄准建筑物旗杆,一炮将瓦格纳旗帜轰飞。这一行动反而刺激了瓦格纳突击队,潮水一般的俄军冒着炮火,不惜一切代价向市政府办公大楼、税务大楼和议会大楼发动猛烈攻击,并于当天晚间彻底占领议会大楼和市政府广场。面对惨烈的巷战以及城内早已经堆尸如山的战况,瓦格纳集团老板普里戈金甚至亲自前往议会大楼,再次升起瓦格纳旗帜以鼓舞士气。
(当天夜间,普里戈金亲自在市政议会大楼上插旗)
除此之外,为了切断城内乌军与城外伊万尼夫斯克镇的地道联系,瓦格纳突击队自城北向巴赫穆特第24中学、列瓦涅夫斯基大街和萨多维斯大街推进,这一路俄军遭遇乌军第93机械化步兵旅和第77机械化步兵旅的顽强抵抗。双方在贯穿萨多维斯大街的铁路沿线展开激烈争夺。
(外围乌军增援部队也已被打得疲于奔命)
分析人士指出,双方激烈争夺的铁路沿线地区是一条由城西北穿越巴赫穆特城区的铁路。按照原有作战方案,该铁路曾经是乌军留守部队规划的第二道防线,乌军原本打算依托由北至南的铁路和附近高层建筑物,特别是城南的巴赫穆特老火车站的工事群,由西向东抵挡来自巴赫穆特卡河东岸的瓦格纳主力部队。这条铁路沿线拥有大量开阔地,瓦格纳要想从东向西穿越开阔地,就必然暴露在对面乌军建筑物的枪口下。
(瓦格纳正在加强对巴赫穆特城区西郊的炮击)
但随着西北方向瓦格纳在沉寂数天之后的“突然发力”,乌军依托铁路沿线组建第二道防线的计划有全盘失败的可能性。因为瓦格纳突击队从北向南发动攻击,一旦突破第24中学和列瓦涅夫斯基大街,瓦格纳将绕到城西乌军的身后发动攻击,届时城内7000多名乌军将腹背受敌。
总体上来说,城内乌军已时日无多。目前,瓦格纳南北两侧攻击线已经仅相距1至1.3公里,由于瓦格纳在城东设立前沿炮兵基地之后,俄军拥有一个比较安全稳妥的前沿观测线和火力支援阵地,他们可以利用火炮进行大规模“拆楼式”推进,乌军手里的牌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