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壹度
来源 / 节点财经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全球科创高地”,从“中国硅谷”到“世界中关村”,北京海淀,用40余年时间,描绘了一部科技创新的宏大画卷。从联想叩开中国PC时代大门,到百度掀起互联网搜索革命;从字节跳动重构全球社交版图,到小米拨动智能硬件浪潮;从宇树科技领跑四足机器人赛道,到深度求索突破AGI技术边界,这片土地,正以每平方公里孕育21.5家国高新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密度,为世界提供“投资价值”的中国式注解。
01 资本与技术交织成为创新磁场争当“中国硅谷”的区域有多个,但中关村只有一个。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上,海淀区始终是一颗闪耀的星。
“中国硅谷”之争本质是差异化竞争,不同区域凭借各自优势吸引资本青睐,而投资机构对于赛道特性和风险偏好的不同,也决定了不同区域优势加持下,对于资本的吸引力。
有投资人坦言,有政府“背书”,才能放心、敢于投资。这种观点虽然片面,却在创投圈中有一定的市场。
早在2020年,海淀区就已经联合知名科学家、专业投资机构,共同设立了中关村科学城科学家基金,探索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已累计支持海淀企业近百家。
此后,自2021年起,海淀区先后设立三期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总规模达200亿元,瞄准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并且适度向成长期和中后期进行一定的扩展,打造母子基金投资矩阵,实现基金对海淀产业赛道的全覆盖。

百亿级产业基金落地,吸引国内头部投资机构纷纷前来合作。在先后举办的海淀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和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共与12家国内知名基金机构签约,母子基金投资矩阵初步成形,给创投圈留下深刻印象,随后可预见的将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兴产业竞赛。
君联资本总裁李家庆表示,“君联资本得益于海淀区丰富的科研资源、创新生态、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获得科技投资的土壤与动能,并通过投资和赋能反哺海淀科技企业的成长。”据悉,其投资的242家专精特新企业中,73%总部或分支机构位于海淀。
政府有慧眼,资本有耐心,对企业发展有足够的信心。海淀区通过区属投资平台,深度参与产业投资和布局,繁荣产业生态,不仅为初创企业提供“第一桶金”,推进了技术的快速变革与行业的迅猛增长,更以投资人的思维参与创新,向创投圈释放打造耐心资本的明确信号,给了所有投资者一颗定心丸。
在投中信息发布的“投中2024年度中国最具创投价值城区榜单”上,海淀区以九大维度全面领跑,名列榜首。根据榜单筛选的原则,第一是当地发展质量;第二是创投的活跃度。

据不完全统计,海淀区已聚集汉康资本、君联资本、九合创投、元禾璞华、联想之星、顺为资本、诚通科创母基金等470余家基金管理机构,海淀企业2024年获股权投资306起,披露投资金额722.5亿元,占全市45%。
投中信息副总经理吴浠表示,海淀300多家企业发生融资,说明海淀的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能够吸引大量投资机构在这里投资,这本身就已经体现海淀的创投价值。
国资的加入,既放大了资金杠杆效应,又进一步扩大了投资朋友圈,让有实力的项目获得市场充分认可。
02 打造政策高地全面支持创新创业从学院路的书卷气到北清路的未来感,从PC时代的键盘声到AI时代的算力爆发,为何海淀总是拥有如此的魔力或者说办法,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和公司来海淀创业或者发展?
答案或许隐藏在其“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中。
在深圳南山宣传自身“中国硅谷”的气质、杭州滨江提出“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的发展战略时,北京海淀也已经落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
以人工智能为例,今年2月,海淀区出台了《中关村科学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的若干措施》,计划每年安排攻关投入、算力补贴、数据奖励、场景支持等资金支持超10亿元,同时升级了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发展的措施,扶持不同规模企业发展。
按照“中关村AI北纬社区”规划,海淀区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构建10万平方米以上的人工智能企业重点承载区,赋能空间、产业、人才、企业服务等四大类共9项市、区、园叠加政策,符合条件的AI企业可免租入驻,最高享受三年全免费的租金优惠,“真金白银”支持人工智能领域初创企业发展。

这些政策,充分考虑了创新主体多元化、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完整性。咖啡馆成为创意孵化器,街道变成开放实验室,高校围墙化作技术转移通道,在海淀倾尽全力打造的创新生态下,即使是资源匮乏的中小企业,也能顺利搭上政策的快车,享受政策红利,实现数字化转型与技术能力提升。
作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海淀的政策工具箱从不缺少“干货”。先是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打造北京最大、国内领先的万P智算集群。随后,联动京津冀、新疆、内蒙古等多个算力资源主体,启动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旨在实现算力资源池的统一调度,促进跨域算力资源柔性互通,为高校院所及人工智能企业汇聚提供更多普惠、开放的公共算力服务。

可以说,海淀区的AI战略,从来都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算力、数据、人才、技术、场景的整体谋划。这也就不难理解,从大模型“六小虎”到DeepSeek、Manus等现象级企业,为什么均与海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人工智能仅仅是海淀产业发展的缩影,中关村和中关村企业蕴含的巨大发展潜能在海淀区得到充分激发。数据显示,海淀区拥有国高新企业近万家、占全市1/3,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4家、在全国市辖区中数量最多,独角兽企业51家、占全市四成,上市企业数居全国地级市(区)之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50%。海淀产业布局正展现出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之态。
03 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座有经济韧性的城市,总是善于通过人才、资本、政策、产学研融合等资源禀赋,一次次把握住机会,建立起区域发展的长期优势。
去年,一部《海淀很潮》MV火出了圈。外界眼中遍地黑灰棕、穿着冲锋衣运动鞋、看似与时尚绝缘的海淀人才,实则掀起了知识的浪潮。在北京地铁4号线上,未名湖畔的古典诗意与量子实验室的科幻现实在此碰撞,擦肩而过的可能是行业泰斗、企业高管,也可能是文学大才、算法天才。
无论是一家企业,还是一座城市,“人”的因素都至关重要。思灵机器人在手术室执刀,银河通用机器人在仓库精准抓取货箱,中科惠灵的机器人在房间里弹奏电子钢琴——这些精通“十八般武艺”的“智能生命体”背后,是1300多家AI大模型、芯片企业和1.23万人工智能学者的合力之基。
赛迪此前公布的《科技城百强榜(2024)》中,中关村科学城位居榜首,且连续三年排名前三。榜单评选指标中,人才与科教资源是关键因素。

公开信息显示,264名高被引科学家、636名“两院”院士在此汇聚,院士数量占全国35%。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37所高校林立,其中8所985高校、19所211高校,占全市高校资源的73%。
数量庞大的科研机构和一流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通过科研合作和技术转移,立足海淀、辐射全国创新发展,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近年来,海淀区驻区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的数量稳定在全国20%、全市70%左右的水平,获得北京科技奖的数量占比也接近60%,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的四成以上。
人才密度即竞争力,海淀拥有超过200万人才资源,占全市1/4,人才密度达80.8%,还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例如“海英计划”“薪火共燃”等,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首届“AI100青年先锋”评选出65位AI新秀,这些代表中国AI领域的青年新势力,共同构筑了新时代AI人才坐标,也为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顶尖人才储备。这群40岁以下青年科研者与产业开拓者,正在成为变革的中坚力量。
企业的集聚、技术的创新、人才的流动,不断产生创新创业的花火,这是“硅谷”最好的创新生态,也是全世界人才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看着地铁、写字楼、园区里走出来的充满朝气的年轻面孔,二三十岁的年纪,不禁让人联想,未来海淀是否会出现更多像DeepSeek梁文峰一样的高科技人才?
“找人胜于找项目,招人重于招企业。”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道破了成功密码:人才,是海淀最美的风景;人,才是海淀最美的风景。
04 中关村始终引领和创造风口相较于追逐风口,海淀更注重创造风口,或者说“中关村”三个字本身就代表和引领着风口。
从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学院路,到北清路;从PC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再到AI时代,海淀始终坚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
聚力突破智算核心技术,百亿资本汇流筑云台,厚植英才沃土育新苗,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海淀,源自中关村,立足中关村,发展中关村,或许这就是发展底气和核心价值所在。

历史经验也表明,在海淀,每一个创意或许都可能成长为改变世界的科技力量。开局一碗小米粥,造就世界500强;起步一间小作坊,崛起为行业领跑者;初始一个小创意,火爆全球亿万人;发端一次打车难,纵横出行大市场……小米、美团、快手、滴滴等企业的发展壮大,是每一个海淀企业的真实写照。
正如上海浦东新区的经济腾飞受益于金融驱动,江苏苏州的发展依靠高端制造业,而北京海淀的崛起则更多归功于科技创新的力量:经济总量占全市26%,培育1个万亿级、4个千亿级、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信息业收入破2万亿元,每万人发明专利超1000件。一代代中关村人的持续深厚“积淀”,让我们见证了无数“涌现”时刻。
越来越多的“海淀企业”,选择与海淀携手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