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抹杀孩子的兴趣,那可能是他未来的出路。
01
春招季来临,又到了大学生求职的关键时刻。
博主@山财大王冰冰是一位研究生,她参加了一场在济南举办的招聘会。
招聘会现场挤满了前来求职的学生,每个人都是眉头紧锁。
不少本科生满怀期待,双手将简历递给面试官,得到的却是一句冰冷的回复:本科这里没有机会。

本科生求职艰难,硕士生也是如此。
省实验中学招老师、口腔医院社科招人,都要求必须是博士后。
一家街道办事处招聘名额只有8个,实际投递简历已经超过了800个。

还有一家企业招聘新闻专业的学生,招聘名额有限,但围满了前来投简历的学生。
有个女硕士自嘲说,很多人不信硕士会参加招聘会,其实硕士不仅参加招聘会,而且还不挑,什么工作都可以干。

招聘会现场,面向硕士的工作岗位,薪资也只有4000-6000元,不少还是单休。
转了一大圈下来,博主精心准备的简历只投出去2份,室友也只投出去3份。
一场招聘会,彻底撕开了学历贬值的真相。
南大教授朱虹说:文凭的贬值已经势不可当,考上大学就能改变人生的时代也早已经过去。
面对学历贬值,我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样,充满了焦虑,不知该如何是好。
我想起前段时间爆火的两个人,一个是王兴兴,另一个是导演饺子。
王兴兴从小动手能力极强,喜欢研究机器,父母并没有强迫他放弃这一爱好。
王兴兴大学继续研究自己喜欢的机器狗,获得了二等奖,拿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导演饺子从小喜欢画画,父母也不阻止,后来电影《哪吒》拿下了国产票房第一的成绩。
为什么要讲王兴兴和饺子的故事?
我就是想告诉各位父母,时代变了,未来孩子的谋生出路也会变得不一样。
以前我们只有苦读书这一条路,可现在很多孩子把兴趣变成了职业。
卷学历已经没有意义,卷来卷去注定一场空,不如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
李玫瑾教授也说:让孩子认识自身特长,以独特性立于世,而不是使劲超过谁。
就拿我来说,妻子之前给儿子报了编程班,他自己也很感兴趣。
起初我还有点犹豫,可现在我很支持这个决定,既然孩子喜欢,我没有不支持的理由,或许未来也会为他的职业提供一种可能。
这也是我给各位父母的建议,不要抹杀孩子的兴趣,那可能是他未来的出路。
别把时间都放在刷题上,聪明的父母已经开始做两手准备了。
02
再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有个堂妹,从小成绩差强人意,中考勉强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考上本科几乎无望。
堂妹特别喜欢画画,做题只有三分钟热度,但画起画来好几个小时都不嫌累。
以前,大伯觉得她画画耽误学习,百般阻挠。
后来班主任知道她对美术感兴趣时,鼓励她挖掘自己的潜能,走特长生这条路。
大伯也同意了这个决定。
经过三年系统的训练后,堂妹文化课顺利过线,考上了一所不错的艺术院校。
如今她在一所公立小学当美术老师,日子平淡,却也幸福。
如果当初堂妹没有走美术生这条路线,坚持死磕成绩,今天的她未必有这样一份体面的工作。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曾说:
“中国式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孩子们兴趣的培养。但对孩子来说,兴趣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
儿时坚持下来的爱好,很有可能在孩子长大后,成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他们得以争取到更多的机遇和选择,有机会登上更大、更远的舞台。

新京报报道过00后少年刘屹靖的故事。
刘屹靖从小就对气象学有浓厚的兴趣,上幼儿园吃晚饭的时候就喜欢看天气预报。
上小学后,同龄的孩子都在看动画片,但他更爱看自然和地理类的纪录片。
父母也很支持他的爱好,经常给他买一些关于气象的书。
高中的时候,他就被南昌市气象台邀请去参加活动,跟专家一起讨论未来天气该如何预报、它的极端性有多强。
为了支持他的爱好,母亲特意给他买了一台相机,让他拍摄风暴。后来,他拍摄到了一张超级单体雷暴作品,登上SCI期刊的封面。
他也因此被邀请到北大等高校院所做学术报告和讲座。
毕业后,刘屹靖成了一位专业的风暴摄影师,还参与到了一些重大的科学研究项目中。
在学历贬值的大环境下,我们没必要非让孩子在学习这条路上死磕,多看看孩子更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试着让孩子往前走一走。
例如,从小培养孩子对编程的兴趣,让他们在人工智能时代掌握一项前沿技能;
或是支持孩子学习一门乐器,这些都有可能在未来为孩子打开一扇职业大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
发掘孩子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特长,或许能让他们在其他领域大放异彩。
03
一位班主任曾苦口婆心地对家长们说:
“我们不能一味用考试成绩和排名去衡量一个学生,这很可能成为一个学生求学路上的负担。
有个道理始终不会变:我们都是靠着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生存,求得社会认同的。”
把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成为特长,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未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就会成为大概率事件。
大河报报道过中专生杨贺淇的故事。
杨贺淇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但这孩子动手能力极强,而且喜欢研究各种机械。
初中毕业后,在父母的支持下,杨贺淇到河南新乡上了一所大专院校。
他从不为自己是一名大专生而自卑,别的学生还在为操作机器烦恼时,杨贺淇已经能用铣床做出超级精密的零件。
从他手中出来的零件误差只有头发丝的1/20,就连很多老师都做不到。
在举办的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中,杨贺淇一鸣惊人,凭借高超的技术获得了冠军。

夺冠后,很多企业都想趁他没有毕业前,抢占先机,提前签约。
距离毕业还有一年,杨贺淇就成了各大企业争相抢聘的香饽饽,一些高精尖的研究所也要招聘他。
这些企业给出的待遇一点也不低,甚至有企业开出了35万年薪,外加稳定的编制,福利待遇远远超过了不少名校毕业生。
与其让孩子陷入无止境的教育内卷与竞争,挤破脑袋在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
不如尊重每个孩子的天赋,因材施教,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
为人父母,请不要埋没孩子的天赋、阻碍他们的梦想、剪断他们本可以腾飞的翅膀。
想让孩子未来可期,就从接纳并支持他们的爱好开始。
04
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
1977年,爷爷考上中专,轰动了全县;1992年,爸爸考上大专,班主任亲自送录取通知书;2020年,我考上本科,只是全家吃了一顿火锅。
为什么会有如此天差地别的反应,就是因为考上学后带来的反馈不同。
爷爷毕业后,通过努力把一家人带到了城里;爸爸毕业后,给一家人买了新房子;而我毕业后,还要向家里伸手要生活费。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家长朋友问:今后,是不是学历不重要了?
我想说的是,学历贬值不等于学历无用。
对于那些考入双一流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依然拥有众多选择。
然而,绝大多数孩子最终只能进入普通院校就读,如果在学历之外还拥有其他特长,他们的人生将会多出一条出路。
即便最后孩子没有选择这条路,他也多了一样爱好,又有什么不好呢?
点个赞吧,与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