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黑森林》:人为什么要等到失去,才能有顿悟

乐人看情感 2025-04-19 13:58:49

在神话故事里,往往都有一座神秘的“黑森林”。

故事的主人公,需要离开他熟悉的部落,进入充满未知的黑森林,开启找寻自我的旅程。

而心理学家陈海贤指出:每个人的生命中,其实都有这样一座隐秘的黑森林。

那里藏着的,是你我无法挽回的失去、无处言说的遗憾与难以释怀的悔恨。

陈海贤本人也是如此。

他原本在浙大任教,工作体面,生活安逸,后来却一时冲动辞了职,失去了平台给的安全感。

陷入懊悔与不安的他,在痛苦中叩问内心,重新摸索方向,最终成为知名心理咨询师。

从业多年,他一边救赎自己,一边帮助他人,并将无数咨询者的故事写进了《走出黑森林》一书中。

他想借这本书,告诉所有因想不开而痛苦,因放不下而后悔的人:

那些令你无能为力的失去,换个角度看,其实就是上天赐给你的一份礼物。

1

人生如同一场博弈

有得有失是常态

书中提到,一位名叫郝婷的咨询者,曾嫁入豪门,生活优渥。

然而,看似衣食无忧的她,在家里丝毫没有喘息的空间。

掌握经济大权的公公婆婆,是家中绝对的权威,大小事情都要做主。

她喜欢跟朋友出去逛街,公公婆婆却指责她不顾家,要求她准时准点回来。

她热爱自己的工作,公公婆婆却嘲讽她挣钱少,不如辞职回家相夫教子。

而每当她跟公公婆婆意见不一致时,丈夫非但不维护她,还要她向老两口道歉。

眼看日子越过越压抑,渐渐失去自我的她,开始后悔选择这段婚姻。

她一次次地问自己:如果当初没结婚,是不是会过得更好?

终于有一回,她克制不住委屈,跟公公婆婆大吵一架,并提出了离婚。

但没想到,摆脱了婚姻的束缚后,她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

人到中年,她依然独自生活,买不起自己的房子,也没时间陪伴孩子。

看到身边的同事家庭幸福,她总是忍不住悄悄抹眼泪,甚至后悔轻易放弃婚姻。

当她深受悔恨折磨时,作者却告诉她:任何选择,背后都有代价。

在作者的开导下,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选择,发现自己过得也没那么糟糕。

她搬去另外一个城市,找了份更好的工作,慢慢从基层晋升到了管理层。她也交到了新朋友,建立起舒服的社交圈,偶尔跟朋友们聚会、旅行。

尽管失去了婚姻,她却找回了自由,再也没有人能随意干涉她的生活。

人生就是这样,你做出什么选择,都会留下遗憾;你踏上哪条道路,都能遇见坎坷。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即使你做出了选择,这也只是个开始,还需要很多和现实的碰撞,需要你去奋斗、调整,甚至妥协。

我们这一生,总是时时刻刻都在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这就像是一场博弈,你或许会失去原本拥有的东西,或许会错过属于自己的机会,又或许会感到愤怒、不满和后悔。

但一个成年人真正的担当,就是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失去。

无论在选择之后遇见了什么,都能够坦然接受,人生就不会有太多遗憾。

2

每一次失去

都是促使你顿悟的契机

知乎上有人问过一个话题:人要经历什么,才会成长?

一个高赞回答言简意赅:失去。

《走出黑森林》中也说:“有时候,人需要去面对不可回头的抉择,才能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书中提到,作者的朋友果果,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她学习成绩优异,门门功课拿高分,一路从重点中学考上名校。

毕业后,她又轻松通过面试,入职了一家待遇优厚的互联网大厂。

没上几年班,她就攒到一所小房子的首付,在大城市扎了根。

然而,光鲜的人生履历之下,果果一直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公司的节奏很快,她几乎全年无休,节假日也在连轴加班。

业绩压力也很大,她丝毫不敢懈怠,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降薪降职。

直到一次行业波动过后,她加班加点跟进的项目,突然被公司叫停。

白白浪费几个月时间的她,这才意识到:

自己付出的努力,并没有坚实的意义;奋力构筑的一切,也终究不堪一击。

陷入迷茫的她,干脆递交了辞呈,离开了公司。

可刚一踏出公司的门,她顿时心生悔意,害怕再也找不到好工作,更害怕失去优秀的光环。

她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还因思虑过度,患上了抑郁症。

为了治愈自己,她开始接触心理咨询,并自学心理学知识。

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过去的工作,仅仅是为了借助公司的招牌给自己镀金。

比起埋头研究枯燥的商业项目,她更乐于跟别人面对面交流,帮助别人走出困境。

于是,她考入国外一所名校,就读心理学研究生。

毕业后,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虽然放弃了世俗意义上的好前途,她却在失去的痛苦中,找到了真正想要的自己。

书中引用了《必要的丧失》中的一句话:人的发展之路是由放弃铺筑而成的,我们的一生都在通过放弃成长。

人这辈子,看清别人容易,了解自己很难,随波逐流容易,遵循本心很难。

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温水煮青蛙,你会逃避找回自我的艰辛,盲目追随世俗的脚步。

只有当你遭遇了变故,经历了失去,感受到内心深处的震动,才有可能自省改变。

所以如果你正在遭遇现实磋磨,别对抗,也别逃避。

直面磨难,接受失去,你才会从痛苦中顿悟,踏上自己真正想走的那条路。

3

生活变好

是从走出黑森林开始的

作家克莱尔说:人活着,就会失去。

人这一辈子,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工作随时都有可能丢掉,身体越来越禁不住折腾,陪在自己身边的人也走着走着就散了……

到了一定的年纪,人人都免不了经历某段关系、某种状态、某个人生阶段逝去的惆怅。

但《走出黑森林》中说:“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总是从失去中得到的。”

只有敢于穿越生命中的“黑森林”,我们才能从失去中获得内心力量,实现自我进阶。

书中,作者还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帮助我们接纳过去,迈向新生。

1. 接受现实,开启自我转变

书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美国前第一夫人南希·里根,年过古稀后依旧竭力保持优雅。

有一次,她去参加盛大活动时,突然身体失控,在大庭广众之下摔倒了。

她摔倒的照片,立刻占据各大媒体的新闻头条,招致无数吐槽。

这噩梦般的时刻,扯下了她苦苦维持的体面,让她感到无比尴尬。

可也正是因为失去了外界的追捧和赞誉,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她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失去了从前的健康与活力。

于是,她试着接纳了自己身体的变化,承认了自己的力不从心,最终收获前所未有的轻松。

作者由此感慨:很多时候,所谓的失去,其实是命运的提醒。

当我们丧失一些事物时,比如健康、成就、感情,第一反应往往是拒绝承认,逃避面对。

然而,你越是抗拒失去,就越容易坠入内耗的泥潭,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倒不如以所失为镜,检视自身,想想当下是不是满意的状态,看看自己要不要做出一些改变。

直面每一个失去的瞬间,你会洞察内心的需求,活出想要的模样。

2. 释怀过往,脱离旧的自我

从业多年,作者遇到过无数咨询者,他发现:

一旦发生失去时,人们便会试图留在过去,一边美化从前的生活,一边逃避当下的困境。但事实上,你只有未来可去,没有过去可逃。

作者的学员小斌,曾是一家公司的经理。

但他无法忍受公司制度苛刻,薪水有限,选择了跳槽。

谁知,到了新公司后,他迟迟融不进团队之中。

无比失落的他,试图回到原来那家公司,却被对方拒之门外。

他愈发感到后悔,跟作者抱怨:如果没有辞职,说不定现在都能拿上分红了。

但作者提醒他:“没有过去,你就没有历史,可如果只有过去,你就没有未来。”

他这才被一语惊醒,不再回想过往,美化记忆,而是专注做好当下的事情。

当他脱离了想象中的“旧自我”,新工作便渐渐步入了正轨。

生活中,很多人也是这样,试图用虚妄的过往,填补变化发生后的恐慌。

但长此以往,未来只会变成对过去的重复,将你困在循环往复的痛苦中虚度时光。

跟过去告别,脱离旧的自我,迎接新的挑战,你会在进化中实现人生跃迁。

3. 重塑身心,踏上新的征途

书里提到一个有趣的说法:

生命中那些刻骨铭心的失去,耿耿于怀的遗憾,其实是一种“全息式”学习。

所有痛苦的体验,会深深嵌在你的自我里,塑造你的三观,引领你的选择。

心理学家阿德勒,童年时期患上佝偻病,变得又矮又丑,失去了父母的宠爱与旁人的关注。

为了克服自卑,他深入研究心理学,最后成为一代心理学大师。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十七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被医生断言命不久矣,失去了健康与大好前程。

为了排解悲痛,他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并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有效的催眠理论。

《走出黑森林》中说:“人不是瓷器,一受到打击,就会变成碎片。人是老树,经历风雨,把失去的枝丫化作成长的养料。”

过往的痛苦,可以是困住你的枷锁,也可以是托举你的阶梯。

当一个人能够直视过往,接纳失去,就能从痛苦的废墟之上,搭建起焕然一新的自己。

在《走出黑森林》中,作者提到了“龙虾脱壳”的过程。

当龙虾的身体长大到一定程度时,旧壳便会限制它的生长。

此时,它会忍痛脱去旧壳,静静等待新壳长出来。

而人其实也要经历脱壳,才能把旧的、茫然的、焦虑的自我除掉,迎来全新的蜕变。

成长就是一场交易,所有的成熟,都要用失去作代价。

当你遭遇失去,经受痛苦,正是生活在催你蜕变。

接纳得失反复,那些离你而去的一切,都会铸就出你的强大。

点个赞吧,敢于直面失去的人,终将在一次次疼痛中觉醒自我,活得更通透,更圆满。

0 阅读:0

乐人看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