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七佰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企业家们清楚,蓝思科技更是有深刻体会。
“单一依赖症”
作为“果链”核心供应商,以玻璃盖板业务知名的蓝思科技,2024年营收为698.97亿元。尽管其已经在尽力降低对苹果的单一依赖,但来自苹果的订单仍然占据了蓝思科技近半(49.5%)的营收规模(345.67亿元),“果味”依然浓郁。
不过换个角度来说,相较于2022年苹果占据销售总额70.96%的情况而言,蓝思科技在治疗“苹果依赖症”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两个财年就降低了20个百分点。
蓝思科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与苹果公司的深度绑定,但即便降低了苹果业务在营收中的比重,蓝思科技依然与消费电子行业深度绑定。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蓝思科技在智能手机与电脑类产品收入仍占总营收的82.63%。
蓝思科技近年来试图通过布局智能汽车、智能穿戴等领域来降低这种单一依赖,既是降低对苹果的依赖,亦是降低对手机、PC等成熟消费电子市场的依赖。
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蓝思科技目前还未摆脱对单一客户和单一行业依赖。数据显示,蓝思科技2024年智能汽车与座舱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9.35亿元,同比增长18.73%;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4.88亿元,同比增长12.39%;相较之下,智能手机和PC类业务的营收是577.54亿元,同比增长28.63%。
由于蓝思科技所处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固有的重资产运营模式,导致了不论哪个业务方向,蓝思科技毛利率都不算高。财报披露,蓝思科技2024年整体毛利率为15.89%,而智能手机和PC类业务、智能汽车与座舱类业务、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15.11%、10.17%和19.67%。
加上为了稳固自身产品的护城河,蓝思科技需要不断增加研发投入,2024年其研发投入为27.8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蓝思科技的主营产品虽然拥有一定技术含量,但并不具备芯片、感光等核心元器件那样高的生态壁垒,享受到AI技术爆发的红利相对较低。
种种因素综合下来,导致了蓝思科技尽管有庞大的业务体量,但依然需要面对依赖单一业务(行业),而新业务(汽车、穿戴)难挑大梁的现状。
港股上市 募资疑云
在A股上市10年后,2025年3月12日,蓝思科技发布公告称,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申请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公告发布后次日,蓝思科技股价单日跌幅达8.16%。
有分析认为,部分投资者担心赴港上市后会稀释股东权益,拉低蓝思科技估值。
但这并不能改变什么。3月31日,蓝思科技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中国香港主板上市。
其实,稀释权益、拉低估值之类的只是常规,更多的疑问还是来自于蓝思科技二次上市的必要性。
这个疑问来自于2021年的一笔规模近150亿元的定增。
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蓝思科技在A股上市期间直接融资约245.17亿元,除IPO外,还包括1笔可转债、2笔定向增发。
据公开报道,这笔近150亿元规模的定向增发,自2021年后直到现在都未还未完全使用,截至2024年9月末,尚有39.63亿元未使用,其中有23亿元以“闲置募集资金”的形式用于暂时补充流动资金。
也就是说,如今4年过去,该定增募投项目仍处在建设期,尚未产生收益。此外,蓝思科技曾对这笔定增进行过一次延期。
此外,截至2024年末,蓝思科技仅货币资金就有约110亿元,而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共为65.66亿元,账上资金尚可覆盖短期债务。就现金流状况而言,蓝思科技处于正常水准。
蓝思科技称,赴港上市是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国际品牌形象。
当前港股市场环境也有了不小变化,上市门槛降低,加之政策放宽,以及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认可持续向好,中国香港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此时也确实是赴港上市的时机。
港交所2021年11月降低双重上市门槛,2024年10月宣布加快合资格A股上市公司审批流程,通过对上市制度进行改革,放宽了上市门槛。
2024年,中国证监会发布措施,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畅通内地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规范发展的融资渠道。
据Choice数据,2025年一季度,共有66家企业向港交所递表,包括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16家企业已在A股市场上市。
而港股的特殊环境和地位,的确是很多国内企业出海的首选。但随着美国“对等关税”引发的全球博弈,大洋彼岸朝令夕改的关税政策,将全球资本市场和产业链拉入不确定的旋涡之中,对于尚未完成港股上市的蓝思科技而言,这次赴港上市又多了一个问号。
尽管市场存在蓝思科技募资必要性的质疑,加上账面资金较为充裕,但蓝思科技凭借其在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领域的地位,以及新兴业务的增长潜力,还是成功吸引了众多资本的踊跃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