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央视新闻》援引印度多家媒体报道称,当地时间4月22日,在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出现有意针对游客的枪击,伤亡数字目前尚未确定,但最少的说法也有24人死亡,最多则已经超过30人。
出于对印度政策的不满,克什米尔当地反抗组织选择在避暑胜地动手
面对这则消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在克什米尔这种印象里比较混乱,属于印巴争议的地区,居然还能有游客。事实上,不仅有,而且还很多。这次事发地点位于克什米尔南部的帕哈甘,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避暑胜地。对于地处南亚,四季普遍炎热的印度而言,清凉的帕哈甘属于热门景点,素有“小瑞士”的说法。此外,克什米尔地区这两年还算平静,上一次针对游客的事件,还是发生在2024年6月。当时一辆巴士坠下山崖,最终造成9人死亡33人受伤。因此,这两年帕哈甘比较热闹,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往来。再加上枪击地点,是只能步行抵达的一处谷地,因此游客伤亡惨重。
事后,“克什米尔抵抗组织”宣布为此负责,原因则是对印度政府的人口政策不满。这个事情,就要追溯到2019年,印度政府针对克什米尔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印度在1949年基于宪法第370条,赋予自己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特权,后者实际上除了金融、国防和外交,其他事务均自主掌握,甚至有自己的法律。到2019年,印度觉得局势已经缓和,于是废除了第370条宪法,收回之前给予的诸多特权,改设两个联邦直辖区,并迁去大量印度教居民。当地人对此非常不满,通过各种渠道反对印度政府的做法,其中就包括武力。
印度政府并不高明地手段,是激化克什米尔地区矛盾的关键
印度政府予以强硬还击,使用了包括强行镇压等多种手段。2023年3月,联合国人权组织还因为印度国家调查局,再度逮捕著名的克什米尔活动家帕尔韦斯,而公开批评印度政府。但总体而言,当地的反对和抗议效果有限,谁也没想到最终演变成现在这种惨烈的局面。对印度政府来说,这次枪击事件,不仅意味着其对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仍然不牢固,更让印度在世界面前丢了大脸。毕竟美国副总统万斯刚在21日抵达印度,美印双方也打算认真谈一场。现在出了这种事情,局面就很难看了。
印度政府处理克什米尔地区的思路,是趁着这两年与巴基斯坦关系缓和,双方都不愿意再起事端的情况下,通过取消特权并人为调整人口结构,逐渐获得当地宗教主导权,最终形成稳定统治。但实际操作手段太过激烈,当地人并没有分到多少利益,反而被新居民严重冲击生活,冲突才愈演愈烈。按照惯例,印度政府会在枪击事件后,发起相应的反击行动,但这种行动除了缓解印度舆论情绪外,并不能解决问题。而印度政府只要不能把思路,调整到正确方向,类似事件恐怕还会发生。
事实上,印度政府这些年处理内政的表现,一直饱受诟病。1984年,时任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因为对锡克教的强硬镇压,被她的卫兵刺杀。延绵几十年过去后,2024年加拿大又以暴力犯罪为由,驱逐了涉嫌杀害加拿大籍锡克教人士的印度外交官。印度教和锡克教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的纠葛,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的迹象,印度政府的水平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