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茎汤治肺痈、肺癌,冬桃已萎(冬瓜子桃仁薏苡仁苇茎)

豫宛弘道 2025-04-18 19:32:41

声明:1、本文为科普文章,意图帮助更多的人,有病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请勿自作主张,后果自负。2、引用观点都注明有出处,非用于商业目的。3、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留言讨论,欢迎有独到观点的高手点睛。

苇茎汤,冬桃已萎 (冬瓜子 桃仁 薏苡仁 苇茎)

苇茎汤《外台秘要》引自《古今录验方》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肺痈之痰热瘀血证。身有微热,咳嗽痰多,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组成:苇茎一升(60g) 薏苡仁半升(40g) 桃仁五十个(24g) 瓜瓣半升(30g)

用法:以水1升,先煮苇茎,煮取500毫升,去滓,悉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当吐如脓。

方歌

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

肺痈痰热兼瘀血,化浊排脓病自宁。

趣记:冬桃已苇,冬(冬瓜仁)桃(桃仁)已(薏苡仁)苇(苇茎)。

趣味历史:

当年宋美龄因为患有胃病,遍请重庆著名西医,但是收效却不怎么样。于是蒋介石在征求宋美龄的意见之后,便请中医大师张简斋先生治疗。张简斋先生当时是重庆乃至南部最负盛名的中医,素有“南张北施”之称,北施是施今墨。南张 便是这位名医张简斋。由于治病效果良好,很多时候仅仅三副药就能让人病愈,所以人称“三剂药”。宋美龄因为长期定居美国,所以对中医不是很信任,但是当时的西医又毫无办法,也只能请中医来治治看看了。张简斋查色看脉,发现宋美龄尚且有咳嗽,吐脓的症状,于是以苇茎汤加瓜蒌、制大黄、牡丹皮、甘草,三剂。服药以后宋美龄当即感觉胃中舒适,咳嗽,咳痰,吐脓的症状也消失了。张简斋于是又以苇茎汤加上一些滋阴之品,调理几天竟然痊愈。

苇茎为芦苇嫩茎去叶者,茎为阳,嫩为阳,去叶一茎直生为阳;根是阴,匍匐潜藏是阴,其居水底性凉亦是阴。故芦根见长于生津止渴,苇茎胜于清透肺热。王孟英所著的《温热经纬》:“苇茎形如肺管,甘凉清肺。且有节之物生于水中,能不为津液阂隔者,于津液阂隔而生患者,尤能使之通行。薏苡仁色白味淡,气凉性降,秉秋金全体,养肺气以清肃,凡湿热之邪客于肺者,非此不为功也。瓜瓣即冬瓜子,冬瓜子依于瓤内,瓤易溃烂,子不能浥,则其能于腐败之中自全生气,即善于气血凝败之中,全人生气。故善治腹中结败诸痈,而涤脓血浊痰也。桃仁入血分而通气。合而成剂,不仅为治肺痈妙药,竟可瘳肺痹之危疴。”

唐朝的大医药家—--药王孙思邈,他是一个养生家,活了141岁,开创了很多先河。《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苇茎汤就是孙思邈搜寻得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而留下来的名方。苇茎是君药,是芦苇的地上部分,能够清热排脓,利尿而生津止渴,现代我们多用芦根代替,功效是一样的。

薏苡仁清热利湿,排脓,配合芦根效果更好,是臣药。而且薏苡仁能够健脾利湿,培土生金,所以能兼顾到肺脏生脓疡的时候的虚弱,不补肺是防止排脓不畅,健脾是不补肺而补肺。桃仁活血化瘀,《黄帝内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脓。正是营气瘀滞,也就是气血瘀滞,因此以桃仁化瘀。瓜瓣就是现在用的冬瓜子,既能活血,又能排脓,一药两用。

用的最妙的,是活血化瘀的桃仁。要知道,一般热结于内,多有瘀滞,这时候如果瘀滞不破,用各种解毒的药物可能效果都有限,所以一般我们遇到僵持不下的病情,往往要加入活血化瘀的药物,比如三七、桃仁、红花、丹参等,然后就可以立刻获效。而肺部纹理细微,患病后更容易导致络脉不通,这时候我们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更有实际意义。苇茎汤的各个药物虽然平淡无奇,但正是平平淡淡之中才见奇功。

肺部感染严重了,如果燥邪引起,或者是热邪伤阴,导致肺部津液不足,用养阴清肺丸,肺为娇脏,外邪感染,热邪壅盛,可能津液不足,也会出现局部湿邪瘀滞的情况,即:津液不足,和湿邪壅滞,同在,需要兼顾。苇茎汤,只要是有肺热这一条存在,不管是那个阶段,哪种情况,都可以联合应用。

肺与大肠相表里。那么一些肠道的炎症我们也可以用苇茎汤去治疗,比如阑尾炎,结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等。再比如痛风,痛风的发病机理多是湿热痹阻,通俗点讲就是湿热阻滞在了关节引起的,以关节部位红肿热痛的炎性表现。我们苇茎汤既可以清热,又可以除湿,还能散瘀,湿热痹阻的病因都能去除,所以我们在常规治疗痛风的基础上联合我们苇茎汤,效果会相当好。

《成方便读》:痈者,壅也,犹土地之壅而不通也。是以肺痈之证,皆由痰血火邪,互结肺中,久而成脓所致。桃仁、甜瓜子皆润燥之品,一则行其瘀,一则化其浊;苇茎退热而清上,苡仁除湿而下行。方虽平淡,其散结通瘀、化痰除热之力实无所遗。以病在上焦,不欲以重浊之药重伤其下也。

《金匮要略论注》:此治肺痈之阳剂也。盖咳而有微热,是在阳分也;烦满,则挟湿矣;至胸中甲错,是内之形体为病,故甲错独见于胸中,乃胸上之气血两病也。故以苇茎之轻浮而甘寒者,解阳分之气热;桃仁泻血分之结热;薏苡下肺中之湿;瓜瓣清结热而吐其败浊,所谓在上者越之耳。

现代应用:临床常用于治疗肺脓肿、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等肺热痰瘀互结者。

注意事项:不论肺痈之将成或已成,均可使用本方。

常用加减:若肺痈脓未成者,宜加金银花、鱼腥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脓已成者,可加桔梗、生甘草、贝母以增强化痰排脓之效。

附方:桔梗汤

组成:桔梗(30g) 甘草(60g)。

用法:上两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宣肺止咳,祛痰排脓。

主治:肺痈。咳而胸痛,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

举例:(药量乃何炎燊常用者)

一方,苇茎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风热壅肺、肺失肃降的实证。

苇茎30g,冬瓜仁20g,薏苡仁20g,桃仁15g,麻黄5g,杏仁15g,石膏20g,甘草5g,鱼腥草20g,黄芩12g,浙贝母12g,桑白皮12g,瓜蒌仁15g

此方用苇茎汤肃肺化浊为君,麻杏石甘汤宣肺平喘为臣,鱼腥草、黄芩清热解毒为佐,浙贝母、桑白皮、瓜蒌仁除痰止咳为使。治疗肺炎早期发热,咳嗽,气促,胸闷,排痰不畅,舌苔白黄相兼欠润,脉浮滑数,邪盛正未虚者。

二方,苇茎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热邪稽留、气阴两伤之虚实互见证。

苇茎30g,冬瓜仁20g,薏苡仁20g,桃仁15g,桑叶12g,枇杷叶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5g,西洋参6g,麦冬15g火麻仁20g,阿胶10g(烊化服),川贝母12g。

此方即上方之苇茎汤合麻杏石甘汤变法。去麻黄之辛温,加桑叶、枇杷叶之清降,西洋参、麦冬、火麻仁益气生津,阿胶保肺养阴,川贝母除痰止咳。治疗热邪稽留,伤津耗气,发热持续,气怯神倦,喘促咳频,呼长吸短,排痰不易,咽干口渴,舌苔燥如沙子,脉虚大数。

清化湿热法—千金苇茎汤,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湿》后所评论的“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作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热下行之理也”。案中薏苡仁、通草、茯苓、芦根等通利小便而“渗湿于热下”,专为祛除湿邪而设;马勃清热利咽,开上焦之湿热闭塞;诸药相合,水湿既化,“湿去则热孤”,咳嗽自平。

清肺透邪法—麻杏石甘汤,常有外感时邪,伏于体内,令咳嗽久久不愈者,属伏邪致病。叶氏在论伏气时说:“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对于“外蕴为寒,内伏为热,肺卫同病”之伏邪久咳,叶氏以麻杏石甘汤加减解表邪而清里热。《临证指南医案》中有2案:一为“伏邪久咳,胃虚呕食,即《内经》所谓胃咳之状者”,予麻杏石甘汤加半夏、薏苡仁治疗。加用半夏意在燥湿化痰,和胃降逆而止呕。另一案为“嗽已百日,脉右数大,”属夏季伏暑内郁者,予麻杏石甘汤去麻黄,加桑叶,苡仁,苏梗治疗;以桑叶易麻黄,改辛温发表为辛凉法,使内伏之邪热轻清透达,一药之易,却见叶氏用药之灵活;加苏梗理气宣肺而止咳,两案中均加用薏苡仁,意在化湿,湿去则邪气无所依附,则病可愈。

蠲饮止咳法——小青龙汤,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其病机关健是“元气亏乏, 阴盛阳衰, 以致津液凝滞, 不能输布,留于胸中”,叶氏将其简要概括为“阴盛阳衰”,而且指出“ 真元充足, 胃强脾健, 则饮食不失其度, 运行不停其机”, 寒饮留于胸中,上凌于肺所致的久咳表现为:“久咳涎沫”,“欲呕”,“长夏反加寒热”,“不思食”等,叶氏师法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予小青龙加石膏汤。叶氏应用小青龙汤时多去麻黄、细辛两味药,以防其发散太过;另一方面,小青龙汤去麻黄、细辛后的药物组成为桂枝、白芍、甘草、半夏、干姜、五味子,即桂枝汤加干姜、五味子、半夏,可以看出叶氏是将小青龙汤归为桂枝汤的加减方,回看《伤寒论》原文我们也可以发现,小青龙汤诸多加减法中多为去麻黄,即如叶氏之化裁。

“苇茎汤”出自唐·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故又名“千金苇茎汤”。由苇茎加三仁(薏苡仁、桃仁、冬瓜仁)组成。原方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专为“肺痈”所设,证见咳吐腥臭黄痰脓血,苔腻舌红,脉象滑数,责之于痰热瘀血,壅肺酿痈。

原发性肺癌中医称“息积”“息贲”,主要因痰浊瘀毒壅积肺脏而酿成,其证正合“苇茎汤”,可投之。以芦根30g为主,清肺泄热,如以鲜芦根汁30mL兑服,效果更佳。生薏苡仁15g清热利湿,桃仁10g活血逐瘀,冬瓜仁10g清热祛痰,三仁共为辅药,再加鱼腥草30g清热解毒,白花蛇舌草30g解毒利湿,增其清肺排毒之功,六味药成为治疗肺癌的基本方。

肺癌有四个主症:咳嗽,55%~73%为首发症,病程中占90%;咯血,36%~51%为首发症,病程中占63%;胸痛,24%~49%为首发症,病程中占69%;发热,20%~26%为首发症,病程中占48%。

可以应用中药辨证加味:

(1)咳嗽者,痰多选加苏子10g,莱菔子10g,葶苈子10g,牛蒡子10g,白芥子10g,杏仁10g,桔梗10g,全瓜蒌30g,海蛤壳30g,胆南星10g,竹茹10g,蛇胆、陈皮末3g冲服。

(2)干咳者选加北沙参15g,麦冬10g,紫菀15g,川贝母15g,百合10g,百部10g,桑白皮10g,白菊花10g,炙枇杷叶10g。止咳均可用地龙15g,桔梗10g煎水雾化吸入。

(3)咯血者,凉血止血选加牡丹皮10g,焦栀子10g,茜草10,白茅根30g,侧柏叶10g,金银花炭10g,黄芩炭10g;益气摄血选加仙鹤草10g,生黄芪15g,当归10g,西洋参另煎兑服,藕节炭10g;祛瘀生新选加丹参30g,血余炭10g,三七粉6g(冲),蒲黄炭10g。均可配加“止血粉”(花蕊石、三七、白及、川贝母等分研细末),每服3g。

(4)胸痛者,选加全瓜蒌30g,薤白10g,苏木10g,牡丹皮10g,赤芍10g,徐长卿10g,细辛3g,血竭粉3g(冲),还可以冰片0.3g,芥末5g,血竭、细辛各3g,延胡索10g,共研细末,陈醋调敷胸部。

(5)发热者,选加生黄芪15g,青蒿15g(后下),竹叶10g,银柴胡10g,野菊花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5g,生石膏30g,知母15g,生薏苡仁10g,藿香10g,山豆根10g。

参考文献

关于苇茎汤, liuqingxun 2020-03-30

叶天士治疗风温十一法,小白郎中,2024年07月09日

千金苇茎汤的奇妙故事,我脸一点也不圆

读古今名医医案解金匮要略 七十四 - 知乎

叶天士从上焦肺脏论治慢性咳嗽,

一首流传千年的治肺癌方,韩学杰,知乎,

《沈绍功中医方略论》沈绍功

1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