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一句话:
“衰老,是我们终将迎接的落日。”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孑然一身还是儿孙绕膝,衰老,都是每个人无法改变的宿命。
然而,人至暮年,是风雨飘摇,还是安度晚年,却和自身的选择息息相关。
尤其是70岁之后,一定要放下这3件事,方能安度晚年。

放下对儿孙的干涉
堂哥是银行的大堂经理,堂嫂生下女儿后因为和婆婆相处不和,便辞职做起了全职妈妈。
夫妻俩有商有量,男主外女主内,生活也算和谐美满。
但这样的模式维持了三年之后,70多岁的爷爷就坚决不同意了。
他觉得一个家庭必须要生儿子传宗接代,堂嫂却不愿意生二胎。
为了让堂嫂生儿子,爷爷甚至口出恶言:
“你不生儿子就是要断了他的根,我就让他去外面和别的女人生一个。”
在爷爷的干涉下,堂哥家时常硝烟不断,伯父伯母也对爷爷的越界干涉非常不满。
俗话说:
“不要将自己的脚,伸进别人的鞋里。”
哪怕是骨肉至亲,也要学会保持必要的界限,不要过度干涉彼此的生活。
《六姊妹》里的文婶,就是个非常有边界感的人,她尊重儿媳、爱护孙女,从不会干涉儿子的生育决定,也不会插手孙女的教育问题。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文婶的儿媳美心连生四五个女儿,文婶没有任何不悦。
当儿子儿媳教育孙女的时候,文婶虽然心疼这个自己一手带大的孙女,但是没有阻止儿子,她只是默默陪在孙女身边。
当有人来给孙女提亲时,文婶果断拒绝对方送的礼,声称孩子们的婚事不是她说了算的。
文婶懂得放下对儿孙的过度干涉,尊重晚辈的选择和决定,用智慧化解家庭的纷争和矛盾。

她的处事智慧,也赢得了晚辈的尊敬和认可,在孙女成家后,依然像定海神针一样,维系着大家庭的和谐稳定。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
“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真正的爱,不是干涉,不是控制,而是尊重。
请谨记,你的每一次干涉,都是把子女越推越远;
你的每一次越位,都在给家庭制造焦虑。
你越能放下对子女的过度干涉,家庭的边界感就越清晰,爱和温馨就越多地在家人间流转,家人才会更加幸福。

放下对托举的执念
曾经看过网友分享的一个故事:
70岁的刘姐是个退休老师,每月拿着七千多的退休金。
但她自己时常穿着破旧甚至有些紧身的衣服,一个人吃饭的时候也多是吃些咸菜剩饭。
原来她每个月要拿出五千给儿子还房贷,不知道的还以为刘姐的儿子收入不理想,生活压力大。
其实,刘姐儿子和儿媳都有稳定的工作,家庭条件也不错,儿媳妇天天衣服不重样,手里拎的包包都是大牌。
也许,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想着要尽全力帮助托举自己的孩子,好让儿女过得轻松些。
殊不知,你倾尽全力,托举出来的,可能是不懂感恩、大手大脚的孩子。
自己节衣缩食,儿女却花钱如流水。
更有甚者,掏空家底,托举孩子,转头就被扫地出门,最后自己落得居无定所。
就像《安家》里那对卖早餐的老夫妇,每天起早摸黑出门做生意,倾尽家财给儿子买了婚房。
满以为从此后可以和儿子一家住在新买的房子里,却被儿子挡在门外,原来儿媳早就把她父母接过来了,这个家哪里还有自己老两口的容身之地。

力所能及的时候,尽力帮扶孩子。
如果力不能及,那就顾好自己,不给孩子添麻烦,也算是给孩子减轻负担。
曾经看过一句话,深以为然,
“他们难学自立,难培责任,皆因呵护太过。”
父母总怕给孩子太少,而孩子习惯索取之后,就会嫌弃父母难给更多。
相信孩子有自己成长的能力,而我们要学会的,是放手,是放下对托举的执念。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得留好最后的退路,再有钱,也不可全然交付给子女。
因为你不知道,人生的路上,谁才会陪你到最后,手里有钱,至少不会太过窘迫。
为子女操劳了大半辈子,是时候卸下重担,安然享受晚年的生活。

放下对往事的纠结
外婆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均已成家立业,最大的重孙都已经读初中了。
女儿也都嫁在隔壁村不远,时不时就会回家看外婆。
在农村,像外婆这样四代同堂的老人是非常让人羡慕的,更何况舅舅舅妈们都对外婆很好。
但是,83岁的外婆却有一件令全家头疼的事。
外婆动不动就跟屋后李奶奶吵架,只因李奶奶的儿子建房时,打的地基高于三舅舅家,让外婆觉得没面子。
此后的二十多年,外婆见到李奶奶就要跟她吵架,吵完后自己也气够呛。
甚至回来后还要继续骂骂咧咧,对着儿孙们细数当年的情景。
平日两家人碰到闲聊几句,如果被外婆看到,外婆会连带着两家人一起骂。
外婆明令禁止家里人和屋后一家来往。
甚至有时候,村里人聚在一起聊天,只要李奶奶或者她的家人走过来,外婆说话就开始夹枪带棒。
这个时候如果有谁说一句调和的话,外婆会对着那人也破口大骂。

全村都知道外婆揪着往事不放,就尽量避开外婆在的场合,生怕哪句话说的不对惹上不愉快。
舅舅们很是苦恼,一边苦恼外婆因往事将怒火牵连他人,一边担心外婆对往事耿耿于怀伤了身体。
二十多年来,两边家庭早就不在意过往的矛盾,只有外婆,陷在这场纠葛里,久久不能释怀。
不好的回忆和负面的情绪,就像一场风湿,在每个不经意的日子里,反复发作,反复酸痛。
学会遗忘那些不美好的事情,学会放下过往的纠结,选择原谅,才能真正让自己内心平静。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年轻时记性太好,一点烦恼、一点宿怨,都足以内耗自己许久。
上了年纪后,才能慢慢体悟到‘忘’的境界。”
记住越多,困扰越多;
放下过去,反而能让自己释怀。
▼
余华说:
“人到中年你才发现,你从来没有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过,这烟火人间,事事值得,事事也遗憾。”
中年时,因为责任,我们不得不按照世俗的方式生活。
而70岁,已行至暮年,不如把剩下的时间还给自己,弥补过往,偿还亏欠。
人生就是从拿起到放下的漫漫长路。
壮年时,要拿得起;
到了晚年,要放得下。
放下过度干涉,放下一些执念,放下过往纠葛,迎接轻松幸福的晚年生活。
作者 | 幕卷·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