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曾志写信给毛主席诉苦:我是最早的红军战士,现在却没有军装

星瑞看历史 2025-04-17 11:22:50

1928年5月,曾志在江西永新县等来了一对新婚夫妇,他们就是数天前刚在宁岗茅坪结婚的毛主席和贺子珍。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曾志开始了和毛主席、贺子珍的长期交往。

曾志是在风云激荡的大革命时代投身革命。从小就立志要当巾帼英雄的她15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最早的红军战士之一。

只是,往后70多年的革命生涯里,曾志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

她的第一任丈夫夏明震和第二任丈夫蔡协民先后为革命英勇牺牲,她与他们的3个小孩也或被忍痛送人,或被迫卖掉,以为筹集党的活动经费。

后来,新中国成立,特殊时代来临,她和第三任丈夫陶铸都遭到了错误批判,陶铸身死,而她则被遣送到粤北农村劳动,受了不小的磨难。

但直到此时,曾志也没有怨言,她最希望的是能够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为党和国家继续做贡献。

于是,1973年,曾志写信给毛主席,称自己是最早的红军战士,现在却没有军装。

曾志的报国情怀

曾志1911年出生在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由其父取名为曾昭学。

她改名曾志,是在1926年报名考取湖南衡阳农民运动所之时,取的正是“争志气”之意。

曾志的父亲虽是封建乡绅,却支持子女接受新式教育,这也为曾志思想觉醒提供了契机。

曾志和大多数文静秀气的女生不同。因为从小就立志要做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在风云激荡的大革命时代到来时,她也想和许多热血男儿一样参军,为国效力。

于是,13岁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之后,曾志积极参加各类体育运动,就是为打好身体基础,为实现参军的梦想做准备。

期间,她还不顾父亲的批评,将一头秀丽的长发剪掉,积极参加各种追求女性解放,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然而,因为政策、制度对于女性的限制,曾志一度与她的梦想隔着一道天堑与鸿沟。

事实上,同样是在曾志13岁这年,黄埔军校正式创办,此后面向外界陆续招收了一期至六期学员,就连曾志的一些男同学也都纷纷南下广州报考,曾志得知后也很是意动。

那时,曾志兴致勃勃地向他们了解情况,问道:“要不要女生?”

男同学告诉她:“不要女的。”

曾志也就十分失望。

这也使得,当1926年秋天,当她得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所成立并对外招收男女学员时,她显得尤其兴奋。

其实,曾志知晓这则招生信息的时候,时间已经太晚。彼时农讲所已经结束了初试,正在准备复试工作。

也因此,当曾志央求已经报名的女生带自己去报名时,对方表示无能无力。

但曾志并不放弃。她了解到考入农讲所就能学习革命道理、军事技巧和发动开展农民运动的方法,使她离参军梦的实现更近一大步,当下继续央求女同学带自己去讲习所,决心要去自荐,争取参加考试的资格。

她也的确如愿见到了讲习所的总队长赵伯诚。后者在曾志积极自荐之后,一是见她情真意切,二是看她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架势,思索一阵后还是决定让步,同意让她破例参加复试。

就这样,曾志参加了文化和体能两科的考试,在都顺利通过之后,她也成了农讲所第一期100多名学员中的一员。

彼时,包括曾志在内,被农讲所录取的女性学员只有20名,较男性学员来说是少数。她在入学表上填写自己的名字为曾志,也有为女同胞争志气的意思。

进入农讲所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曾志很是珍惜。

哪怕她是女性学员,且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也从不以此争取优待,而是在脱下学生装换上军装的第一刻开始,就立志要克服女性身份带来的不便,在训练和斗争中赶上甚至超过其他的男性学员。

事实也是如此。当时农讲所开设的课程政治占7分,军事占3分,其中军事课程包括有投弹、刺杀、射击等实战内容,学员们也就都被要求进行各种高强度的训练。

彼时,对于这些军事课程,男学员尚能适应,大多数女学员却很是吃力,无法达成教练的要求。这其中,曾志成为唯一一个例外。

也因此,当教务长彭平之决定将完成不了军事任务的19名女学员转到另一所政治运动讲习所去的时候,曾志作为20名女学员中唯一坚持下来的,继续留在农讲所,也就成了农讲所里唯一的女兵,成为了大革命年代最早投笔从戎的女青年。

这也是1973年,曾志给毛主席写信时称自己是“最早的红军战士”的由来。

继续留在农讲所后,曾志和其他男学员一起接受了更为严苛的军训。

她穿着军装扛大枪,撒开大脚丫子和男兵一起站岗,出操,行军,在野外摸爬滚打,每一个训练都严阵以待,每一个科目都一丝不苟。

她始终紧咬牙关,紧跟队伍,从未掉队,也就始终未受到过批评。

她的这些表现还被总队长赵伯诚看在眼里,后者特地找到她谈话,询问她有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向,在她兴奋点头之后,她也经由推荐,拿到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入场券”,成为了一名光荣党员。

不久后,她以总分第八的成绩从农讲所毕业,也就正式开始了她的革命家之路。

敢和毛主席当面顶撞

作为湖南宜章县第一位女共产党,曾志在1928年参加了湘南暴动,并于同年4月,跟随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开启了和毛主席的长期交往。

曾志和毛主席第一次见面时,她正在家中倚靠在丈夫蔡协民身边休息。

毛主席一来就看到了这一幕,因他早与蔡协民相识相交,当下便不避讳地开起了玩笑,直夸“老蔡”“金屋藏娇,好福气”。

蔡协民也连忙拉起曾志,给曾志和毛主席互相做了介绍。

很多年后,曾志都记得当时毛主席的言行谈吐,称他举止潇洒自信,表情亲切而深沉,谈笑风声,妙语连珠。

也正因为毛主席给她留下了这种第一印象,让她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都在面对毛主席时没有拘束的感觉,甚至在1929年时,因误会毛主席要她丢下工作、专门照顾怀孕的贺子珍,而对毛主席发了好大一通火气。

她当时大声地喊道:“我是党的干部,我有那么多的工作要做,哪能成天去护理她?”

好在毛主席发觉她理解错了,当即缓和下来作解释,她也在意识到毛主席只是因为担心贺子珍,又知晓她和贺子珍是好友关系,故请求她在工作之余多关心贺子珍之后,难为情地答应了下来,并向毛主席道了歉。

其实,井冈山时期,性情直率又重纪律,脾气还比较火爆的曾志曾紧盯毛主席的日常待遇,观察他“是否有搞特殊化”。

比如,她就曾因为听到红军战士背后议论毛主席吃的肯定和他们不一样,一定会有肉吃的,借着是毛主席、贺子珍邻居的便利,先后两次在毛主席夫妇吃饭的时候突然闯进他们的家,掀开他们的锅盖看做的是什么饭。

两次都看到他们吃的和普通的战士一样之后,曾志才肯相信毛主席没有搞特殊,从而“放过”了他。

曾志的这种行为放在现代,可以说是很“冒昧”。

但在物资十分匮乏的革命年代,她对毛主席的监督,一是对其他战士负责,二也反过来为毛主席正了名,毛主席自然不会同她生气。

甚至,在发现曾志怀孕七八个月还在随军时,他也基于对她的关心,不顾她的抗议,不容争辩地对她下达命令,要她回到山上休息,等生了之后再工作。

后来,毛主席和贺子珍的感情出现问题,贺子珍更坚定要到苏联治病和学习时,曾志也接受了毛主席的嘱托,亲自陪同贺子珍去了苏联。

可以说,在革命年代,曾志和毛主席之间即便偶有矛盾,也不妨碍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这也是1973年,她历经磨难,终于到陕西临潼干休所安顿下来后,她选择写信向毛主席反映自己的情况、向他要一个到北京治病和工作的承诺的原因。

那时,她坚信自己尽管处境特殊,但毛主席是了解自己的,一定会帮助她解决问题。

只是,她将信件递上去许久,却一直没有等到回复。就在她几乎已经放弃的时候,陕西省委书记李瑞山找到了她。

原来,毛主席虽然没有直接给曾志回信,却也在看到曾志的信件,了解到她的情况后指示李瑞山给她两个选择,一是留在西安工作,二是前往北京。

曾志选择带着女儿从西安临潼回到北京。不过,这之后,她虽得以在北京求医,工作却迟迟没有落实,一直到1977年,她才恢复工作,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 巾帼心向党·学党史㉒|曾志:烽火岁月里的铿锵玫瑰

人民网 敢与毛泽东当面顶撞的女人——曾志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