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位老人走进军事博物馆,目光被一件似曾相识的展品吸引住了。眼前这台发电机可是红军长征时的老物件了。老汉伸手想摸摸它,可手刚抬起来,工作人员就拦住了。没想到老人一下子红了眼眶,声音都哽住了。
他嘴里念叨着:“我就是想瞅瞅我那老朋友。”这台发电机为啥被老人叫做“老伙计”?他们之间发生过啥事?老人跟这台机器有啥特别的交情?
刚加入红军那会儿1898年,谢金宝在江西一个穷乡僻壤的村庄降生。家里仅有的几亩贫瘠土地,种出来的粮食连温饱都成问题。碰上歉收的年景,他不得不去山上找些野菜野果充饥,但全家依然常常饿肚子。在这个家庭里,连填饱肚子都是件难事,哪还有机会让他上学?谢金宝从小就跟着父母在田里干活。到了十几岁,为了让家里日子好过点,他只能去矿上打工。谢金宝身材魁梧,从小干活练就了一身力气,在矿上干活时格外卖力。当了矿工后,家里的收入确实多了一些,但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他在矿上工作,经常被压榨,可他也想不出别的出路。
一天,有人突然来问谢金宝,问他能不能背着两三百斤的东西走路。谢金宝没多想,直接说:"三百斤不敢说,但两百斤肯定能背着走。"谢金宝刚说完,对方就乐得不行,立刻问他有没有兴趣加入红军,还说红军正需要他这样的人。说实话,谢金宝平时在矿上干活,对红军并不熟悉,只是偶尔听过几场演讲,大概知道红军是帮老百姓伸张正义的队伍,听说革命也是为了普通百姓。谢金宝正拿不定主意,旁边那人又开口了:“咱们组织正需要你这样的好手,一块儿干革命吧,这可是咱农民自己的事。”这句话戳中了谢金宝的心窝子,尤其是“农民自己的革命”这几个字,让他一下子来了劲儿。
谢金宝觉得眼前这人挺和气,不像别的矿头那么摆架子,还总跟矿工们拉家常。他觉得这人靠谱,就信了他。那会儿谢金宝哪晓得,这个拉他入红军的人,其实是毛主席的亲弟弟毛泽民。上世纪30年代,正值我党革命紧要关头,红军急需各类人才。毛泽民当时以煤矿经理的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革命工作。谢金宝这种身强力壮的人正是红军急需的,他完全有能力协助部队转移重要军事物资。谢金宝下定决心加入红军后,回家和母亲道别。这一去,他也不知道何时能回来,甚至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母亲虽然舍不得儿子离开,但她从别人口中得知,红军是为老百姓拼命的队伍。在那个饿死人的年代,参军也算是为国出力,家里人自然没有阻拦。和母亲告别后,谢金宝便投身到了红军队伍中。
谢金宝加入军队时已经三十出头,和那些十几岁就投身红军的年轻战士相比,很多红军战士虽然革命经验丰富,但年龄也就二十多岁,谢金宝在他们中间就像个老大哥。谢金宝年纪不小,可身高接近一米九,背起两百多斤的东西照样健步如飞。凭着这身板,他刚入伍就被调到了情报部门。谢金宝力气不小,为啥没去扛重武器,反而进了情报部门?关键原因在于情报部门有个特别重要的设备——发电机。这台发电机可不是普通货色,它是二纵队的命根子。部队之间全靠发报机联系,但发报机得通电才能用,所以这发电机和发报机一样关键,缺一不可。
这台发电机有68公斤重,平时得两个人才能操作。部队经常要紧急转移,带着它可真是个大麻烦。幸好谢金宝来了,他一个人就能背着发电机走,还能独自摇动它,帮部队解决了不少问题。谢金宝刚接手这台发电机时,领导就特意叮嘱他,必须好好维护,因为这是他们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谢金宝向领导郑重承诺,他一定会保护好这台发电机:“请组织相信我,我会用生命确保发电机的安全,只要我在,发电机就不会出问题。”谢金宝不光嘴上说了这话,实际带兵时也是这么干的。
确保发电设备安全运行谢金宝在长征途中,负责保护团队仅有的发电机,扛着它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的艰苦路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开始了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在穿越众多偏远地带时,部队之间很容易失去联络。这时,发电机和发报机成了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途径,就像是他们的眼睛和耳朵,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为确保这台关键发电机的安全,上级特意调派了一个127人的加强连来守护。谢金宝深知这台设备的价值,但他们的长征途中危机四伏,频繁遭遇敌军突袭和战斗,发电机也多次陷入战火。
谢金宝拼了命想保住这台发电机,但战火无情,机器难免受损。要是发电机坏了,部队就跟聋子瞎子似的,啥消息都收不到,这仗还怎么打?为了让发电机随时能派上用场,谢金宝专门研究了不少发电机相关的技术。无论发电机出啥毛病,他都能搞定。这一路下来,他和这台发电机处得跟老伙计似的。这支一百多号人的团队,一开始每天安排8个人专门负责搬发电机,剩下的人就负责安保,盯着周围可能威胁发电机的各种情况。8个人一起抬,确实省力不少,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麻烦。国民党军队对我们进行围剿时,常常派出飞机投掷炸弹。那时候,我们八个人得一起抬着一台重达68公斤的发电机行动。炸弹一旦掉下来,我们八个人很难全都躲开。这样一来,不仅战士们伤亡很大,连发电机也容易受损,甚至直接坏掉。
目睹这一场景,谢金宝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自愿负责搬运发电机。起初,战友们并不赞成,因为让谢金宝独自扛起68公斤的负担,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守护发电机,总不能老让谢金宝一个人扛着。不过,这已经是谢金宝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了。八个人扛着一台发电机行军,既要躲避敌军的轰炸和追踪,又得走红军那些崎岖难行的偏僻小路。有些路窄得连轻装战士都难走,更别提抬着笨重的发电机了。
谢金宝觉得,让大伙儿一起扛发电机太费劲了,不如自己一个人来。他力气大,在红军里也是出了名的。背着68公斤的发电机,他还能走得飞快,这事儿除了他,别人还真干不了。谢金宝立场坚定,其他人也就不再多说什么。这个方案确实是最佳选择,只是得让谢金宝多受点累。但对他来说,只要能打赢这场革命,再苦再累也值得。在长征路上,谢金宝一直扛着那台发电机,从不松懈。只要部队需要用电,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确保机器正常运转。他始终坚守岗位,尽职尽责。
长征的历程红军的长征跨越了两万五千里,这一路充满了无数艰险。战士们不仅要面对体能上的极限挑战,心理上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煎熬。谢金宝面临的不仅是普通战士的困难,还得扛着近140斤的发电机翻山越岭,穿越草原和泥泞小路。尽管任务艰巨,他从未落后,即使身体不适,也坚持带着发电机跟上队伍。谢金宝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整理好装备,背上发电机,跟着队伍慢慢往前走。
红军在穿越一片沼泽地时,这片看似平静的区域实际上暗藏杀机,一旦陷入几乎无法生还。特别是先头部队,由于大多数战士从未见过沼泽,对它的危险性一无所知,因此许多人不幸在此遇难。面对这片险恶的沼泽地,谢金宝心里直打鼓。他自己可以豁出去,但肩上这台发电机不能丢。他得带着它安全穿过沼泽,在组织最需要他的时候准时赶到。所以,他绝不能在这儿倒下。谢金宝灵机一动,解决了沼泽难题。他找来竹子,动手编了个竹筏,把发电机稳稳地放在上面。接着,他在竹筏前头系了根绳子,让战友们在前边拉着走。这个法子不仅让发电机安全过了沼泽,还省了战士们扛机器的力气。
谢金宝琢磨着,发电机这玩意儿重达68公斤,其实还能顺便带上其他红军战士。要知道,不少战士因为长期吃不饱,体重都不到这个数,特别是那些小战士,过沼泽时稍不留神就可能送命。谢金宝成功把发电机运到河对岸后,马不停蹄地折返回来。他让那些只有十三四岁的小红军战士们登上竹筏,又亲自把他们安全送到了对面。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面对沼泽的挑战,还得翻越雪山、攀爬悬崖峭壁。严寒和饥饿如影随形,但这些艰难险阻丝毫动摇不了他们的决心。
谢金宝硬是挺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把发电机毫发无损地运到了延安,圆满完成了组织交代的任务。毛主席在会议上特别表扬了谢金宝:“咱们这一路,风风雨雨,有得有失。但像谢金宝这样的战士,从头到尾,啥都没丢,真是长征的好榜样。”谢金宝在延安时被派到合作社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他调往北京,负责管理总参的金库。这种机会在别人眼里简直难得一见,也充分体现了组织对他的信任和重视。干了一阵子,谢金宝直接跟领导摊牌了:“我文化水平不够,这活儿干不来,还是让更合适的人来干吧。”
领导没办法,只能让他回老家,在食品站当个副主任,顺便干收购的活儿。这工作就是到处收废品、牛皮什么的,又脏又累,可谢金宝倒是挺喜欢。按他的说法,有多大能耐干多大事儿,他也没啥文化,就是有把力气,干这活正合适。谢金宝接下来的几十年都在跟废品和牛皮打交道,专心干他的采购活儿。这工作特别忙,他常常顾不上家里,老婆也没少唠叨,总劝他换个轻松点的差事。可谢金宝不乐意,他觉得工作没啥高低之分,都是凭本事吃饭,靠双手打拼。谢金宝整天忙着工作,家里的大小事务全由妻子打理。妻子长期劳累,身体出了问题,得了慢性病。儿子也因为生病卧床不起,家里还有四个年幼的孙子需要照顾。
看到家里这么困难,很多人劝谢金宝去找组织帮忙。作为老红军,他要是开口,组织肯定不会不管。但谢金宝坚决不同意,他不想给国家添麻烦。最后全家人一起努力,总算熬过了那段苦日子。1976年,谢金宝退休后到北京看病。看病空档,他侄子带他去了军博馆。一见到那台他曾经背着走的发电机,谢金宝眼眶就红了。当他摸到它时,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对他来说,这发电机不只是一台机器,更像是并肩作战的老战友。谢金宝和发电机的护士的故事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除了谢金宝,还有许多坚定不移、品德崇高的革命者。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让我们得以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