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消息传出,华为可能即将推出最后一批搭载Windows系统的笔记本电脑。为啥?还不是被微软“断供”逼的。
好在华为早就有后手——鸿蒙PC系统将在五月跟大家见面,接下来的笔记本大概率要“全家桶”换上自家系统。

这事看着突然,其实往前倒6年,荣耀Magic book就试过Linux系统,那时候就是在摸索国产系统的可能性,只能说技术探索这事,华为是认真的。

鸿蒙PC系统宣布要露面,质疑声就跟着来了。不少人怀疑它是“贴皮系统”,觉得就是在Windows或者Linux基础上改改。
这也难怪,毕竟X86架构的系统开发难度太高,像一些天天用的专业软件,怎么让它们在新系统上正常跑,确实是个大难题。

而且光把系统界面做得好看还不够,要是生态适配跟不上,消费者用着不顺手,那市场认可度肯定上不去。这就好比装修房子,光有漂亮的墙纸不行,水电网络这些基础配套也得到位。
国产软硬件现状要理解华为的困境,得先看看中国科技产业的现状。硬件这边,处理器、显卡还是被国外掐着命脉,但屏幕、硬盘这些已经能自给自足了。
就拿手机屏幕来说,现在很多国产旗舰机用的都是中国的屏幕,显示效果一点不比国外差。所以大家都盼着,龙芯、摩尔线程这些国产芯片、显卡能加快研发速度,早点打破国外垄断,让我们用上真正“根正苗红”的国产电脑。

在软件方面,Windows和Office几乎垄断办公场景,国产系统和软件想要突围,必须从细分领域切入。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把“局部优势”整合成一套完整的国产电脑解决方案?这需要处理器、操作系统、软件生态的协同突破。

在硬件和系统之外,国产软件也在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比如“云表平台”——一个主打“无代码开发”的工具,它用“表格化编程”让普通人也能开发ERP、MES等复杂管理系统。
它的优势在于:
降低门槛,企业不需要请专业程序员,在类似Excel的界面“画表格”就能搭建业务系统。

多端兼容,一套代码能同时生成小程序、App、大屏应用,适合数字化转型需求。

二次开发更灵活,它提供了开放的接口和丰富的组件库,即使是对编程不熟悉的团队,也能根据需求自由调整功能,甚至扩展出定制化应用。

以前总依赖国外技术,现在我们自己动手,从系统到软件,一步步实现国产替代。对企业来说,以后得更灵活地拥抱这些新技术,毕竟国产系统和工具会给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等哪天国产芯片、操作系统、软件全都能独当一面,整个产业链就能真正挺直腰板,到时候我们在全球科技竞争里,也能有更多话语权。这一路虽然难,但每一次突破都在证明,国产技术未来可期!
更多精彩,评论区见。
文|胖胖
个人认为,从无到有就是胜利,别去管别人怎么评价。
期待鸿蒙ghost[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