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示,天府水城未来蓝图绘就

熟人蜀事啊 2024-07-03 17:41:00



金堂县位于成都东北部,是沱江上游重要生态功能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成都辐射带动川东北地区发展的“桥头堡”。

唐咸亨二年(671年),割新都、雒、金水三县的部分地区建置金堂县,以县界有金堂山而得名,隶属益州。1977年9月24日,金堂县划归成都市。金堂县是“成都平原经济圈”内的重点发展县和成都市“特色产业发展区”。中河、毗河、北河穿城而过,有“天府花园水城”之美誉。是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

2023年,金堂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

规划总则

规划范围与层次:涵盖金堂县全域,包括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规划期限:分为近期(2025年),远期(2035年),以及远景展望(2050年)。规划原则:强调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内涵发展、精明增长等原则。用地规模:制定全域国土开发强度控制策略,引导国土开发建设集中。

坚持以水定城,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控制全域国土开发强度,引导国土开发建设向县城、淮州新城、竹篙新城集中。

定位与目标

发展定位:明确成都东北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愿景。

发展目标:设定到2025年成都东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初步成型,到2035年全面建成的目标,并展望到2050年全面提质升级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的重要支撑。

全域国土空间规划

坚守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397.37平方公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

生态保护红线0.95平方公里。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

城镇开发边面积118.62平方公里。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

构建保护“一山一网三区”,发展“两轴三城”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山: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一网:沱江水系网

三区:西部平原农业区、中部浅丘农业区、东部深丘农业区

两轴:南北城镇发展轴、东西城镇发展轴

三城:淮州新城、天府水城、竹篙新城

严守耕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规划至2035年,全县耕地保护目标不低于65.41万亩,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实施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对25度以上陡坡耕地,特别是龙泉山一般耕地开展退耕还林。

根据金堂县区域差异规律和国土空间特征,基于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确定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分区,将金堂县整治修复空间分为5大分区。

统筹打好“强菌、优橘、扩橄、稳粮、兴乡”五张牌,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高水平筹建“天府粮仓”金堂片区,构建“一核一廊两带三片区”乡村振兴格局。

预计2035年农村常住总人口24万人,乡村社区聚居人口12万人;乡村散居12万人;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按成都市指标50-70㎡控制。

构建全域绿道体系;以乡村为主题打造郊野公园;促进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彰显乡村地域特色;营造大美乡村田园场景;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

保障建设用地,予以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小城镇综合体、川西林盘整治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等乡村振兴项目。

重点保护林盘88个;更新林盘产业功能,引导林盘产业特色化发展,结合新时期林盘保护修复及更新利用的功能特征划分四种林盘。

生态为基,塑造大山大水公园城市。

自然景观保护与利用

自然保护地:建立金堂县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云顶石城风景名胜区。

公园体系:构建万园相连、布局均衡、功能完善、全龄友好的公园体系。

通风廊道:引风入城,构建成德眉资城市主通风廊道,提升城市气候舒适性。

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

保护县域内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县域内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县域3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大遗址及工业遗产、古树名木、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紫线;传承文化,建设文创场景。

魅力景观体系

打造近、中、远三级望山观水赏城系统,引导金堂形成“山水相望,城观山水”的全域景观形态,构建“一心两城,五轴六带百园”的魅力景观体系。

功能提级,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构建“133”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成都欧洲产业城(金堂):

以成都国际陆港(金堂)重点片区为核心,以进出口加工贸易、5G及冷链物流为主导产业。

淮州新城产业功能区:

以“淮州绿谷”重点片区为引擎,聚力晶硅光伏、新型锂电、节能环保等产业链式集聚,构建以绿色制造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成都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

以农业装备制造为核心,推动特色优势农业进一步提升能效。

幸福提质,创造宜居高品质生活。

引导人口梯度转移,形成“一心三城九镇”城镇空间格局

构建“中心城区—其他镇(街)—中心村-其他村”四级镇村体系

健全市级、城区、镇街、社区(村)级四级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标准体系

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8+18”的基础保障类公共服务设施和“6+N”的特色提升类公共服务设施。

乡村社区15分钟生活圈:结合镇村片区构建“7+N”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强化支撑,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融入区域协调共同体发展,构筑“铁、公、空、水”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深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

构建”七铁三轨五高十一快“互联互通的区域高效便捷交通网络,推进宝成铁路公交化改造、淮口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配合加快成绵高速、成南高速扩容改造项目进度,推动成金简快速路跨沱江大桥建成投用,畅通高快速公路通道,加快融入成都都市圈。

提升改造G245、S101、S210、S422等既有国省道路,规划新增省道S416、S531、S534、S109等道路,加强与周边市县的联系。构建淮州新城、金堂县城、竹篙新城为核心的三大片区骨架道路,实现内部道路连通率100%。

以淮州通用机场为依托,联动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将淮州通用航空港建设成为全省通用航空机场的枢纽机场;依托沱江建设衔接长江黄金水运通道的水上航道。

区域协调,共育东北部区域增长极。

促进成都国际铁路大港区、成都东部新区一体化发展

建设绿色安全韧性城市

构建绿色安全生态屏障。

以龙泉山生态修复为抓手,防治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

原生森林优先保护

优先天然林资源保护、龙泉山生态植被恢复,夯实金堂绿色森林基底。

补植补造持续修复

推进龙泉山国家储备林、绿化造林等工程,筑牢全域生态保护屏障。

措施共效生态安全

强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控制度共效,防治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

提升城市防洪安全韧性。

将水安全作为发展底线,大力提升全域防洪能力。

推进沱江团结水库枢纽、沱江泄洪能力提升等骨干工程,加快城市堤防、疏浚清障、排涝除险等工程建设,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构建区域互联、立体高效的城市安全防护体系。

切实保障城市公共安全。

遵循预防为主、避让优先的原则,建立综合灾害预警监测系统;城乡建设空间主动避让洪涝区、河道管理线地质灾害隐患点、易燃易爆企业、重要邻避设施等。

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供水保障水平;

加强污水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构建高效通信网络;

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供电质量与效率;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中心城区规划

打造生态宜居幸福水润公园县城。

以成都市发展战略为指引,融入国际铁路港大港区开发建设,挖掘县城发展潜力,依托优势资源本底,结合城市河流及道路,形成“一核、两心、两轴、三廊、六片区、多点” 的空间结构。

以有机更新和综合整治为抓手,推进城市品质提升。

打造绿色高质量发展山水淮州新城。

构建“两心两轴、一枢纽四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存量优化,重点更新三大片区

打造现代农业装备产业竹篙新城。

竹篙新城发展围绕产业形态与城镇自然形态、景观空间、居住环境相协调,依托竹溪河、金堂大道、竹篙大道、创业大道等河流及交通干线,构建”一核、一轴、三带、三区“的空间结构。

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和完善文旅服务设施为重点,适度超前谋划、高标准配置镇区设施,辐射带动片区发展。

本规划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推动金堂县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了金堂县的发展定位与目标,包括到2025年成都东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初步成型,到2035年全面建成,与成都同步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提质升级,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的重要支撑。整体而言,这份规划不仅为金堂县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