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章:百科:他放弃上亿身家皈依佛门,如今母亲及妻儿仍在等他回家;百科:释海涛;搜狐网:身家上亿的富豪,曾不顾妻子反对选择出家,现在母亲仍在等他还俗)
《金刚经》中曾写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一个人修行到一定程度后,连佛法都需要丢弃,更何况那些不是佛法的身外之物呢?
今天文章的主人公释海涛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修行放弃世俗中自己拥有的一切的人。
1958年的高雄市,释海涛出生了。
作为一个有着宗教信仰的家庭,释海涛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成为了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不仅如此,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的释海涛无论是从个人品行还是聪明才智上,都显得十分优秀。
从1982年,他离开自己的母校中国文化大学后,释海涛拒绝了接手父亲的产业,他选择自己打拼出一番事业。
事实上,从大学开始,释海涛就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凭借着自己的头脑,还没毕业就能实现经济独立了。
毕业后,释海涛很快结婚成家,在那之后就全心全意地把注意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释海涛的资产也从国内扩展到国外,甚至在经济形势最好的时候,他的身价一度达到了上亿元。
甚至在那段时间,他和自己的妻子还孕育了自己的孩子。
家庭温馨,事业成功,父母健在,当时的释海涛可谓是在外人眼里意气风发,风光无限。
然而体量巨大的企业就如同一只钢铁巨兽,尽管勇猛无比,但一个小零件的损坏都会导致这座坚固的“城堡”轰然倒地。
因此作为企业引路人的释海涛需要时刻关注企业中的大小事宜。
尤其是生意场上需要经常耗费心力地争夺资源,因此每天释海涛都是筋疲力尽地回到自己的家中。
长期的疲惫让释海涛和妻子的关系日渐冷淡,家中也不复之前那样充满温馨的氛围,反而是越来越冰冷。
长期经受着的巨大压力,让释海涛希望能通过某些精神寄托把自己的压力宣泄出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接触到了道教和佛教,渐渐地他开始对于我国的传统宗教产生兴趣。
经过长时间学习后,释海涛开始参加各种相关讲座,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在痛苦中解脱出来。
1991年,在释海涛参加台北的慧日讲堂时,看着台上已经修行一段时间的出家人,释海涛觉得自己和佛教更加有缘。
和佛教的许多香客一样,他在最开始只是对佛教感兴趣,学习了佛教的相关知识,但并没有选择出家。
不仅仅是因为他境界不够,更是因为他还有凡世的牵挂,不仅仅是自己的妻子孩子以及父母亲人,还有自己企业中众多的员工。
不得不说,因为抽空研究佛经,释海涛对于佛法的认知逐步加深,在辛苦工作之余,的确缓解了很多压力,甚至家庭也因为他认知的提升变得更加和睦。
但就在释海涛觉得自己的人生逐渐变得圆满后,他的母亲被查出胆癌。
这让释海涛一下子备受打击,他一度将母亲的病归因于自己工作太忙,疏忽了对于母亲的照顾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为了让母亲好转,也是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释海涛一边陪母亲积极治疗,一边在家诵念佛经,希望佛祖能够保佑自己的母亲早日恢复健康。
在诵念佛经时,释海涛暗自承诺,如果母亲真的能够战胜病魔,他立即进入佛门,一心向佛。
让人没想到的是,释海涛的母亲居然在不久后,就被治疗好了。
而看到这一切,觉得是佛祖显灵的释海涛,为了信守自己的承诺,当即决定立刻出家。
1992年,释海涛在家受戒,并在第二年剃度出家。
等到了1994年受足戒后,释海涛彻底放下了俗世中的一切,昄依佛门。
从那之后,释海涛一心向佛直到现在,这30年间,释海涛一直在钻研佛法。
通过不断地学习,他的佛法造诣已经变得十分高深。
然而每每有了突破,他就会把自己的领悟传播给大众,为更多的人带来佛法的魅力。
尽管皈依佛门,但释海涛依旧是给头脑十分灵光的人,在近十年中,一直通过现代手段不断地宣扬佛法。
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有人放下亿万家财,走入了清静的佛门。
三十载过去,他仍未归来,留下母亲和妻子守望。
这个故事,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面,勾勒出了一个人生的追问:我们在喧嚣中追求什么,为何而活?
金钱、名誉、地位,是人们在社会浮沉中追逐的梦想。
然而,有人在一念之间,选择了超越这一切,追求内心的宁静。
他放弃亿万财富,皈依佛门,寻求生命的真谛,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却在不断追逐物质,却迷失了灵魂的方向。
或许,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的并非是金银财宝,而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过去、现在、未来,每一个时刻,都是我们为了心中的追求而奔忙。在忙碌中,我们是否能够找到生命的真谛,感受内心的宁静?
这个故事勾勒出了一个人生的画卷,让人深思: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是否能够抛开浮躁,找到真正的价值?
在家庭和社会的交织中,我们是否能够保持初心,坚定前行?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人生中的感悟与启示,让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不忘初心,找到内心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