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过去是一味的批判,现在是越发的喜欢,转变从何而来

小郑郑 2023-01-28 20:20:44

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可谓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辞。有人称赞他是千古一帝,具有雄才大略,灭六国统一中国。但也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因为他推行严刑峻法、大兴土木、在文化上焚书坑儒,给人们带来的只是深重的灾难以及文化的破坏。但是在这一切的背后,有着太多的耐人寻味,有着太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

从街头混混、平民下层,一跃成为帝王的刘邦,在灭秦建汉以后,他也有了自己的尴尬

刘邦在消灭秦国建立大汉王朝以后,在很多制度上都沿袭秦制,很多甚至是从秦的制度上直接演变发展的,也就是史书上常说的“汉承秦制”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史书的编写,而对于秦的评价让刘邦陷入一种尴尬,他不知道是真实的记录还是采用别的方法。我们常说历史是由胜利者编写,所以刘邦就采取了一种模糊化的处理方法,对于秦的法统刘邦选择刻意的回避,而留给后人的只是没有依据的猜测。

秦国到秦朝,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自称始皇帝开始,再到大秦帝国的灭亡,这短短不过15年而已,但是就是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却把华夏上古时代传承的规矩给破了。

无论是之前的汤伐夏,后面的武王伐纣,行为都是后者取代前者,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推行自己的统治。但是唯一的不同之处在,武王伐纣的名义是因为纣王荒淫无道,而东周的天子虽然无能但是并没有失德的地方,因此天子的尊号无端废除,这本就与先秦时代的礼法规矩不相符。随着周天子大权的旁落,周天子统治下的天下也开始四分五裂,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乱不已。

而到了战国后期,出现的七雄争霸的局面。而秦国当时虽然强大,但是秦王作为天子的合法性没有被其他六国承认,相反,他们都认为秦王凌驾于天子之上,是一个乱臣贼子。直到后来灭六国统一中国以后,才成为实际上的天下共主。

而刘邦在反秦之初,打着楚怀王的部下的口号,但是楚怀王也是不承认秦的法统,所以这就让刘邦对于秦朝的态度产生的尴尬。在他的心中秦始皇毕竟是统治天下数十年的君主,是六国的遗民却十分的仇视秦朝,当时很多人都不承认秦的正统性。

独夫民贼

汉朝建立以前,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十分混乱,但是随着汉朝的建立儒家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人们的思想也开始统一。在司马迁的《史记》:“秦是正统王朝,但是因为不得人心而遭到推翻”在班固的《汉书》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把秦的统一归结于天命所归,把秦的灭亡归结于被天命抛弃,把统治者神化,达到思想上控制民众的目的。这也在另一个角度说明汉朝的人逐渐承认了秦朝的正统性。

不过即便有这样的转变,但是传统的史书对于秦始皇的评价还是一味的批判,主要的原因无非是:他在位期间焚书坑儒,并大力推崇法家思想,对当时的儒家进行打压,但是随着后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儒生终于把持了话语权,就不可避免的对秦始皇展开各种批判和黑化,所以在后来历代的文人墨客以及学者都对秦始皇持着否定的态度,因为他是与儒家思想相违背。

但是到了近代,关于秦始皇的评价,发生的变化。

争议中的秦始皇

近代的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在强烈的刺激下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开始传播开。为了更好的宣扬民族主义思想,知识分子开始从中国史书里寻找,能够代表一世雄主的君主,作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以此来对抗外国势力的入侵。

而秦始皇就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中,在中国古代史上,他是第一位实现中国大一统的帝王,凭借着强大的武力灭六国统一中国,并且开创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制,而他创立的郡县制一直延续2000多年,对现在的社会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秦始皇就被一些清末的知识分子视为英雄和豪杰,而对于他的看法以及评价就产生了反转。虽然批评否定的声音依然存在,但是和之前相比已经大有转变。

现代以来人们心中的秦始皇

在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中,秦始皇一直被冠以千古一帝的名号,而且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流看法。

秦朝在军事方面建树颇大,受到当地人的追捧,首先是通过强大的武力灭六国然后完全统一,然后挥军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四处征战才奠定了如今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刚好与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相吻合,秦始皇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古代的众多朝代中,统一一直是时代的大趋势,分裂和动乱只是小部分。所以中国人自古便拥有大一统的情结,所以秦始皇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国家统一的象征,人们也就越来越喜欢他。

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对于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都不能仅仅从一个方面来看,而是应该全面的一分为二的看待。而历史宣传的一个目的就是宣传,不仅仅在于它的严谨,所以把秦始皇看作千古一帝,去推崇和膜拜也是有意义的。

0 阅读:64

小郑郑

简介:每天定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