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如何改变自己的性格!

小郑郑 2023-01-26 23:21:48

没有人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而这每一个独特的个性,都会有自己绝妙的生存之道,正如毛主席写的“万类霜天竞自由”,充分发挥自己的性格魅力才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

在此,目西举出三个分别属于耿直的、圆滑的、老实的三种性格的历史人物,从这个三个人的精力中,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三种不同的性格走出了相似且辉煌的一生。

在刘邦去世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陈平智有余,王陵少憨,可以佐之;安刘氏者必勃也。”

这句话中提到三个人,性格特点分别为陈平圆滑,王陵耿直,周勃老实。而且他们都做到了汉朝的丞相,并度过了境遇相似的晚年。

现在让我们看以下两个故事,从中窥视以下三人的性格特征。

安国侯既为右丞相,二岁,孝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王陵曰:“不可。”问陈平,陈平曰:“可。”吕太后怒,乃详迁陵为帝太傅,实不用陵。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

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下一岁钱穀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於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䋷廷尉;问钱穀,䋷治粟内史。"

这两件事,明确的展示了三个人的性格。

当吕后要立亲戚做王爷的时候,王陵坚决的反对,并且后来,请病假,非暴力不合作,可见此人性格之耿直。

当孝文帝问周勃国家大事的时候,周勃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这不能说周勃做的不好,而是他过于老师不善言谈。

当陈平面对孝文帝的提问时,他则游刃有余,可见其圆滑善变。

从三人的人生发展轨迹来看,他们的人生算是几乎对等的。

前期的王陵和周勃发展态势远强于陈平。所以他们能够优先陈平做丞相的原因。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陈平逆转了态势,在丞相位置上去世,王陵和周勃均没有做到,反而抑郁而终。

也许看到这里有人会认为,你看圆滑的陈平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然而实时真的是这样吗?

这时我们可以看一看和珅的生平轨迹,他是圆滑的,像陈平一样能够迎合上意,其结果却是死于嘉庆之手。

可见圆滑这一性格,不是决定陈平结局的因素。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吕嬃常以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曰:“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

陈平闻,日益甚。吕后闻之,私独喜。面䋼吕嬃於陈平曰:“鄙语曰‘兒妇人口不可用’,顾君与我何如耳。无畏吕嬃之谗也。”

简单的看这个故事,我们或许会感叹陈平的圆滑之深。但是试想一下,吕后当面告诉陈平“我家妹子经常说你坏话,你不要害怕!”这何尝不是一种敲打!言外之意为“只要你听话就不会有问题的”,所以在吕后统治下做丞相的陈平,何尝不是像王陵一样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

即便在后来,进入孝文帝时代之后,陈平处境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

孝文帝一上位,就想让陈平做第一丞相,吓得他刚忙推辞给周勃。

也许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陈平的以退为进,毕竟不久之后孝文帝就找了一个理由,拿下了周勃让陈平做了宰相,就是我上面引用的“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的故事。

这段故事,看起来好像是周勃太老实,而丢了相位,然而当我们去查看周勃的事迹,就会发现,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

上面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周勃丢失相位,与他的木讷老实无法回答汉文帝的问题,关系不大,而是他的权柄太大,以至于生命受到了威胁。

这时再让我们考虑到,王陵、周勃、陈平三人的实际地位。

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在刘邦功臣集团中,王陵大于周勃,周勃大于陈平,而且陈平是半路出家的和尚。吕后和孝文帝对陈平的重用,其实是把陈平当作一面盾牌,作为他们与功臣集团的缓冲。

陈平对此显然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我们翻遍历史,也找不到陈平在吕后和孝文帝时期做了什么可说的事情。

以下是陈平做丞相时期的记载

1、吕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

2、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侯。

陈平的如此处境与“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有多大的区别呢?

从这三个人的故事来看,造成他们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他们的性格,而是一些更实际的东西。

比如王陵,吕后可以杀皇子为何不杀王陵。我们再看

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

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帝之仇,而陵无意从高帝,以故晚封,为安国侯。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王陵此时已成为功臣集团重要的代表,有深厚的实力背景,杀王陵无异于向功臣集团传达出对抗的信号。

第二:王陵的耿直,使得他站在了完全合法合理的地步,因为刘邦说“非刘氏而王,天下攻击之”。

汉文帝时期的周勃和王陵处于差不多的境地,不过那时皇家与功臣的力量对比已经有较大改观。

因此,即便这时的周勃已经圆滑的和陈平一样,他主动退出相位,还列侯之国,可是孝文帝依然没有放过他。时常吓唬周勃,还将他关进监狱。

岁馀,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

後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

这跟周勃的性格已经完全没有关系了,而是与周勃本身作为功臣集团领头羊的身份有关,没有他对皇帝很重要。试想这时陈平和周勃身份对调,他又能有什么不同的结局?

此时,因为汉文帝以及薄太后的个人原因,并没有弄死周勃!可到了周亚夫与汉景帝,亚夫已是很难逃避被弄死的命运了,这就像和珅走到嘉庆时期,他又能怎么自保呢?

五、

周勃、王陵、陈平三人的一生何其相似呢,实在无好坏之分。三人的人生,并不是特别受到性格的影响。

关键所在,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本身拥有的过硬本领,如强大的战功、以及绝顶的智商。

《中庸》里开篇的一段这样写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孙子兵法》中有这样的道理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这两段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讲述了性格问题。

在这里,我们无法定义哪一个性格是好的!我们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智商,对所处环境做出综合的判断,从而引导这种个性更好的发挥,让自己的性格变成一把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利剑,也即是“率性之谓道”,而不是为人所用,变成对准自己的长矛,也就是“覆军杀将必以五危”。

5 阅读:901
评论列表
  • 2023-02-13 18:57

    骄傲的人性格有所偏颇,人死性不改就会有所利,人间天上多的是有所顿悟不同的人。

  • 2023-01-29 13:29

    [点赞][点赞][点赞]

小郑郑

简介:每天定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