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5主板性能天梯榜四B650微星篇

科技值得买 2025-04-23 15:21:38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玩出个名堂

二十年前的主板品牌,PCB各具特色

富士康的绿,华硕的金;技嘉的蓝,升技的橙;精英的紫,磐正的棕。

微星,则是一抹喜庆的红。

历程

有个冷知识,显卡才是微星的主业,主板只是水到渠成的衍生。

2000-2004年,微星显卡全球销量五连冠。

2009年,微星启用新商标,板卡营销全面“军规”化:

电容电感,据称符合五脚大楼标准PCB一改传统,全面黑化极重散热,供电基本果奔的时代,微星配上了带热管的散热片

不破不立,放弃沿用23年的旧标,微星打算换个活法。

DrMOS,三合一封装的MosFET组,2004年被intel应用在服务器主板的高端元件,在微星的大力推广下,飞入寻常百姓家。

每相供电电路的最后一块短板,补全了

2012年,微星启用了龙盾标识,同时“军规”用料进化到第三代,大面积启用第二代DrMOS,甚至为此更改了全系主板命名规则。

高端产品全面标配DrMOS,主流产品从产品型号上,一眼可辩DrMOS配置。

一眼可辨,指的是业内人士,对于一般用户而言,主板型号犹如天书,又臭又长。

2019年,龙盾标识二次进化,微星主板更新了命名体系,将繁杂的数字英文组合具象化,每个型号都有了自己的名字,主线产品以军火称呼。

“军规”用料,最终组成了“军火库”。

有名,则名。

“遇事不决迫击炮”。

市场声量几何级增长,又刚好遇上了历史性事件。

远程办公、宅家娱乐叠加数字矿潮,PC主板的全球零售量倍增,由2019年的3760万片,连续两年超过6000万片。

迷雾之下,有人闻风丧胆,有人逆势前行。

2022年,公共事件和数字矿潮都划上了句号,全球主板出货量暴跌千万片,微星主板销量近乎腰斩,仍然坚持在深圳自有工厂生产。

2024年,临阵脱逃的,销量勉强恢复到了事前水平;万年老三的微星,已经和技嘉并驾齐驱,只差半个身位。

胜利,永远属于乐观者。

产品

这是个性飞扬的时代,不极致,毋宁死。

工程师导向的微星主板,像极了我高三同班的学霸,理科、总分永远第一,但被老师摁着头、如幼小衔接班那般、一笔一划练字,语文考试很难及格。

供电规格从不输阵,BIOS细节精益求精,Debug纠错灯全系标配。一切服务于超频,多余的花哨的概不涉及。

布局走线不修边幅,开机启动慢如蜗牛,卡RAM卡CPU卡自检灯。御三家里颇高的返修率,Xian鱼二手市场的噩梦。

“我们羡慕钟跃民,欣赏钟跃民,但是我们成不了钟跃民。” ——《血色浪漫》郑桐

AM5发布的2022年,微星与AMD的关系日益微妙,明眼人都能看穿结局。

EVGA撤离留下的市场空白,让微星看到了机会,显卡产品放弃骑墙,坚决紧跟英伟达,随后成为了专属AIC。

主板产品重注intel,AM5投入资源非常有限,产品阵容和上代AM4天壤之别,只能做单品爆品。

B650E全系缺席,微星只做了B650芯片组,且只在两个旗舰型号上,给了Gen5 M.2插槽。

厂商角度,明显敷衍;用户角度,PCIe 5.0并不重要,从实用性到实用性(并非病句),任何层面都是如此。

哪怕Gen4的插槽,无论M.2或是显卡槽,只要主板走线用料不是太渣,最靠近CPU的一槽,都能显示、并实际运行在Gen5速率。

稳不稳、能不能用,那就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这个问题以后单开一篇来说。

先看小板,B650I刀锋,中规中矩

AM4时代惊艳的供电规格,已经泯然众人。

10层PCB,北美芯源供电全家桶,80A SPS八相直出

受限于单8pin供电,各家竞品的理论供电上限都在336w,减去线路热耗后、CPU实际长时负荷300w顶天。

这代十六核定压超频玩玩可以,长时使用还是降压PBO+吧,不适合战未来,zen6旗舰型号玩不起来。

HDMI 2.1为FRL满血,微星B650全系唯一

双M.2分布在正反面,常规布局;夹心在芯片组上的固态硬盘,提供了小风扇主动散热。

IO面板除开BIOS闪回,还提供了Clear CMOS按键,算是一大亮点,不忘初心。

ATX大板

B650暗黑是微星的B650 旗舰型号,见不到任何功能上的创新,只是SSD插槽多了个易拆卡扣,极致的实用主义

4个M.2硬盘位,已经是直男能给你的最大浪漫。其中3个CPU直出,一个能跑在Gen5,显然需要从显卡插槽那边切分通道。

无线网卡无需抽奖,全系AMD订制的RZ616,即联发科MT7922;知足吧,总比螃蟹8852强。

声卡大面积匹配了螃蟹ALC4080,规格上比肩旧旗舰ALC1220,但这玩意是生产给USB声卡的,走的也是USB通道,实际使用BUG挺多,比如爆音、掉驱动。

大刀锋,暗黑的小兄弟,同样采用北美芯源的供电全家桶,核心规格小割一刀,由8+8并联变为7+7并联,散热片取消了热管连接,无伤大雅。

同割的还有硬盘位,貌似割掉的是阑尾。

只剩下3个M.2槽的大刀锋,跟主显卡插槽无冲突;第三M.2与第二显卡槽共享芯片组提供的Gen4.0 x4带宽,占用时各自降至Gen4.0 x2

B650战斧导D和Pro B650-A,是消费和商用版的刀锋lite,供电规格一致,显卡插槽和硬盘散热片略有区别,性价比很高,类似华擎的B650钢铁传奇。

后者仅供海外。

Pro B650-P、两代Pro B650-VC同样是海外发售,国内能买到的商用大板仅Pro B650S,与消费级的B650 Gaming Plus共用模具

Gaming Plus,在微星主板体系的定位很飘忽。

Gaming前缀,一直代表微星的高端产品线,服务游戏电竞,从2012到2019,最终演变为现在的MPG系列(MSI Performance Gaming)

原来Gaming [Plus],属于MAP里的垫底型号,如今规格已经弱于中端的军火库了,变成低端领头羊。

销售渠道主供线上,常见于整机和板U套装里,类似于技嘉魔鹰,但供电用料像技嘉猎鹰,并没有配备DrMOS,而是传统的上下桥。

即便如此,B650 Gaming Plus好歹也是一张微星大板,供电规格刚好满足十六核旗舰的全载荷,一点余量也没有。

无论B站还是数码外站,锐龙7950x拷机半小时,这货可以做到不降频,但是MOSfet温度120℃,背面PCB温度84~100℃,因机箱风道而定。

一般MOS的工作温度125~150℃,这种表现非常极限。

mATX中板

迫击炮,一般由战斧导D缩减而来,8+8pin的供电规格鹤立鸡群;4相核心供电的B650M重炮手,单8pin插座的技嘉B650小雕,犹如土鸡瓦狗

7+7并联减为6+6并联,芯源全家桶依旧能打,与AM5平台同寿。

微星这供电堆料传统,缺点也有:

供电排布过密,部分移至CPU顶部,仅有小散热片覆盖,影响散热CPU顶部挤占空间过多,AMD插槽本身过大,导致显卡插槽只能占据第二槽,中板不好用

实际温度表现不符预期,明显落后同级竞品,可见散热片内置热管的重要性(瞅瞅第一集团都是什么型号)

只是B650M迫击炮这板子吧,设计上有点潦草赶工,大小BUG挺多,我就不列举了,搜搜啥都明白;在这面前,什么显卡插槽位置靠下、双槽间距冲突,那都不算个事。

这味道,才正宗。

主打产品玩成了众筹打样,不如看看订制型号。

1199元的装机猿联名款,背插设计,有个很中二的中文名,中二到我都不想打出来…

供电同样是芯源全家桶,核心供电“缩减”到10路,但性能没有降低多少。

对于具备12相输出能力、最高支出10+2输出的芯源MP2857主控来说,10相直出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多余的不用聊,这次订制,正面的银色装甲都是真家伙,金属的,也适合白色主题装机。

“Project Zero零计划”是其海外版,挺多好评。

供电、背插、颜值,这才是战未来。

Pro商用中板,国内上市挺多;使用了DrMOS的Pro B650-A规格最高,但PWM主控是全线唯一的力琦RT3674,重炮手同款,核心仅有4相输入。

238w的负载能力,跟B650 Gaming Plus大板一致,7950X拷机下散热表现也一致,又一次证明我的天梯计算公式的准确性,确实具备参考价值。

Gaming Plus中板,主控和路数强点,但是一上一下传统桥,反倒不如Pro B650-A能抗,带个8核开个PBO已是极限

再低一档,Gaming中板和B650M爆破Dan共用版型,前者做整机,后者线上线下齐攻。

按照计算公式,Ta们的CPU负荷上限132w,这是最恶劣条件、无主动散热的情况下长时数据。

根据B站实测,室温25℃、机箱外风冷测试,六核的锐龙9600X开启PBO,146w整U功耗拷机半小时,供电散热片温度88℃,此时计算核功耗116w

核心+IOD+Misc+损耗=Package整U功耗计算核以外三者功耗20-35w(锐龙7000/9000)

再看无散热片的Pro B650M-B,根据计算公式,一上一下传统桥的产品,过流能力以上桥MOS的53A为准,带散热片的给到1/3上限,不带散热片的给到1/4的上限(下桥配置过流能力需高于上桥)

53A x Mos系数1/4 x 6相 x 平均电压1.2V = 95w

也就是说,这板子按照公式计算,CPU计算核长时负载能力是95w

冬天室温下机箱外、一体水冷无风道情况下,B站实测,无散热片的Pro B650M-B可以负载PBO的锐龙7500F不降频,此时整U功耗125.79w,散热片温度已经是临界的115℃。

而去除SOC、Misc、电路损耗,计算核功耗98w左右

符合估算。

Mos功率级的导通电阻、持续漏源电流、工作电压/温度,直接影响其过流效率。

其实,我花时间整理过传统MOS的性能天梯,想把MOS性能量化到计算公式去;发现DrMOS已是主流,收集样本太少也没法合理推算,就此作罢

欢迎各位提出更好的建议

总结

谁能不爱钟跃民?

但要是搁我闺女头上,我能举着扁担追出三里地,打断她的腿儿~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0 阅读:0

科技值得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