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以前的家具,尚延续宋元样式,屏具亦然,如朱檀墓出土木座屏模型,尚是宋元风格。明代中期以后,小商品经济发达,以黄花梨为代表的硬木制家具开始流行,中国家具中精致细腻的硬木家具与自由奔放的软木家具相互争辉,高型家具发展已至高峰,门类齐备,结构成熟,装饰多样,工艺繁杂。书画艺术也不再以屏具作为重要的展示方法,但是各种工艺、材质尽可施于屏心,故而屏具对其他传统工艺的综合性,竟然是任何家具门类都难以企及的。

▲明早期 木座屏模型(山东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就材质而言,屏风的框、座多以木为主,有黄花梨、紫檀、乌木、黄杨木、檀香木、铁梨木、鸂鶒木、柞榛木、柞木、榉木、榆木、柏木、核桃木、杉木、松木等,还有少见的瓷、石、铜、铁、珐琅、玉等,漆饰又有黑漆、红漆描金、彩画、戗金、雕漆、螺钿、百宝嵌、嵌银丝等。屏心的内容,更是丰富,除了前述屏框上采用的工艺皆可外,还有虢州石、大理石、竹叶玛瑙石、祁阳石、松花石、玉、青金石、玛瑙、瓷、珐琅、木雕、竹簧、竹雕、书画、织绣、烫画、铁画、百宝嵌、画玻璃、刻玻璃、料丝、玻璃镜、嵌牙、点翠等。
屏心镶石以虢州石、大理石、祁阳石为大宗。大理石以产云南大理得名,黑质白章,纹路如山峦、云气,和米家山水意境最合,是制作屏风、桌面的上好材料,明清时盛行。《金瓶梅》中记应伯爵劝西门庆当的一架大螺钿大理石屏风和两架铜锣铜鼓连铛儿,值三十两银,大理石屏风“三尺阔、五尺高,可桌放的螺钿描金大理石屏风,端的是一样黑白分明”。应伯爵夸赞“恰相好似蹲着个镇宅狮子一般”。“西门庆把屏风拂抹干净,安在大厅正面,左右看视,金碧彩霞交辉。”据目前所知资料,大理石的开采最早始于明景泰年间,甚为贵重,曾作为珍奇异宝进献宫廷。清代亦有以广东地区产大理石镶嵌座屏者,纹路多青白色,逊于云南大理石。祁阳石产湖南永州,其石底色多作紫红色,上有绿、白、黄等层,匠师留不同层的颜色,巧雕为图画。

▲明晚期 红黑漆框大理石座屏(蔗园藏)
料丝制灯屏,明初即有。郎瑛《七修类稿》载:“料丝灯出于滇南,以金齿卫者胜也,用玛瑙、紫石英诸药捣为屑,煮腐如粉,然必市北方天花菜点之凝而后缫之为丝,织如绢状,上绘人物、山水,极晶莹可爱,价亦珍贵,盖以煮料成丝,故谓之料丝。”《韵石斋笔记》:“丝灯之制,始于云南。宏(弘)治间,邑人潘凤,号梧山,善丹青,有巧思,随杨文襄公至滇中,见料丝灯,悦之,归而炼石成丝,如式仿制,于是丹阳丝灯,达于海内。”陆深作《宝丝灯屏歌》,称料丝“云腴石髓蟠青葱,酒黄鸦紫祖母绿。复有无价桃花红,远人不贡车与服。持此射利如射鹄,遂令长安富豪家。下视隋珠贱和玉,琐屑璀璨星宿同”。可见料丝在当时之流行。料丝近似今之玻璃丝,因其透明,放置灯旁,既不遮挡亮光,又可蔽风,自然是制灯屏的上好材料。故宫博物院存有清晚期楸木框料丝四扇屏,查其样式,是用细如发丝的料丝斜向密排前后两侧,方向刚好交叉,但并不相接,中间夹层为剪贴而成的花鸟图案,有灯则透光,图画清晰可见。瓷屏的制作可能宋时已有,但暂未见可靠的实例。明正德时,景德镇制作一种青花瓷屏心,中间多为圆光内绘阿拉伯文,周匝绘卷草纹绦环板,两侧有凸起的榫舌,可以插入屏座。还有一种青瓷或青花制砚屏,前方多作高台,上有孔可插笔,屏背多饰魁星点斗,是读书人喜用的一种小座屏。自明中期以后,瓷屏和镶嵌瓷板的屏具渐多,各式釉色皆有。以造型而言,明清屏具分为座屏和围屏两大类。前者多不可折叠,下设底座。后者多可折叠,各扇间连以铰链、合页。分述如下:
(一)座屏
明清时期的座屏,按尺寸规格,有陈设于地的大座屏(又名地屏)和陈设于几案的小座屏(又名桌屏等)两大类。座屏中屏扇与屏座分体者,又名插屏,亦俗呼“插牌子”。以构图分,又分横屏(或称卧屏)和竖屏。

▲有绦环板、披水牙板、站牙、抱鼓墩和地栿的座屏(蔗园藏)
座屏常见的造型主要由屏心、屏框、屏座三部分组成。屏心题材多样,前已述及。屏框或采用素雅的宽边造型,或采用素混面、素混面压边线、一炷香线、两炷香线、剑脊棱、打洼、委角等线脚装饰,较复杂者则有内外两层框,框间或装素板,或以短枨界开,镶装绦环板。这种造型明代座屏中常见,是宋代风格的延续。绦环板有的漆饰,有的采用雕刻,简单者为长方形、海棠形、剑环形等开光,复杂者则雕饰多如意云头、卷草、花鸟、龙凤、螭龙、瑞兽、童子等。还有一种圆形插屏,形如满月,屏心多为大理石,清中晚期制者多见。

▲清 黄花梨螭龙纹框镶大理石座屏( 原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藏)

▲明 汉白玉镶大理石座屏(紫禁城永寿宫)

▲清乾隆 铜嵌玉璧云龙纹座屏(紫禁城养心殿门口)

▲明晚期 紫檀镶大理石砚屏(明朱守城墓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二)围屏
围屏在明清时期甚为盛行,以十二扇者最为多见,其次有十扇、八扇等者,多为陈设于地的大型围屏,亦有少量陈设于案头的小围屏。
明清围屏最经典的样式为各屏形如门扇而竖框下方出头为腿足,多为五抹式,屏心一般做成方格的箅子,裱糊书画,可以活拆;上方和中腰镶装绦环板装饰;下方裙板明代多饰如意云头,清代多饰夔龙纹、云蝠纹等,福建地区的围屏喜雕饰各式瑞兽,黄花梨制者则以透雕螭龙纹最为常见。围屏两边扇处多另加竖向绦环板,只余竖窄条,可书写对联。屏扇间多连以铰链,即一侧为环状,一侧为钩状。围屏有的双面可观,有的则为单面。陈设自由多变,既可每扇成夹角摆放,又可只折两头边扇,亦可整个呈弧形竖立,有时还有专门档屏的石墩。考究的围屏,还制作有专门的长箱,不用时折叠搁置。围屏图案主题多为祝寿,亦有纯为装饰者,宫廷中帝王书写一些教诫内容的围屏。故宫博物院藏有两架各十六扇围屏,是康熙皇帝六十大寿时的皇子、皇孙赠送的礼物,屏心一侧绣寿字,一侧为皇子、皇孙所作贺寿诗,皇子一人一扇,皇孙两人一扇,是罕见的宫廷大型寿屏。
款彩围屏是极为特殊的一类屏具。款彩漆是在漆地上进行雕刻,将图案部分剔刻至灰,然后填彩,如同刻板。至晚在明代中期款彩漆已经成熟,《髹饰录》中已经明确记载。其色彩丰富,装饰味浓,故而最多用来制作围屏,偶见以之制作柜、箱、匣等。款彩围屏的制作,在康熙时期达到顶峰。款彩围屏图案多为通景式,有满幅者,多数则在下方相当于裙板的位置饰各式瑞兽或折枝花卉,上方相当于绦环板的位置饰博古图案。屏心题材多样,人物故事图尤以汉宫秋月、郭子仪拜寿(又名“满床笏”)、西园雅集图、群仙贺寿图为常见,花鸟图则以五伦图、百鸟朝凤图为常见,其他还有各式山水、花鸟、人物题材,少见者有舆图、西洋人物等,多追求高屋广厦、人物风流的热闹繁华之状。还有一种集锦式布局者,布数十个作海棠形、委角长方形、扇面形等开光,内饰图案。背面多为文字,所见以寿序最多,具款者以福建地区最多,是当时官宦之间馈赠的寿屏。河南驻马店市博物馆藏有款彩围屏一套三架共计三十六扇,每扇屏高283厘米,宽47厘米,其正面为人物故事图,其中两架为《兰亭修禊图》(内容不同),一架为《西园雅集图》。其屏后文字显示此屏为清顺治十八年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明代官称)黄景昉和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清代官称)洪承畴分别撰文,并各携三百四十六位闽籍文官、五十三位闽籍武官(皆列名屏上),为曾任福建学政的宋祖法贺寿。16至17世纪,中西方贸易频繁,款彩屏风是重要的贸易品之一,因为途径印度尼西亚万丹,故而被称为“万丹漆”。其后贸易路线发生变化,运载款彩屏风的船只在科罗曼丹上岸,又被称为“科罗曼丹”,英文为“Coromandel”,至今西方人多知科罗曼丹而不知款彩漆。款彩屏风在国内的存量甚少,主要集中在欧洲尤其是法国。法国工匠将屏风上的漆层剥下,贴嵌在新制的家具上,从路易十四时期的家具直到现在,我们都能见到镶嵌有中国款彩漆片的法国家具。自清晚期始,法国工匠又出现将中国的屏风或柜门截下,做成桌、几等物件的台面。
以上内容节选自巫鸿主编《物绘同源:中国古代的屏与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