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牧,在乌江亭畔写下“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楚霸王,自刎乌江的惋惜。
然而,许多人都认为,尽管项羽,只遭遇过垓下一败,但明显大势已去。比如,宋代诗人王安石,就在诗作中点出了,江东子弟还会愿意追随楚霸王,卷土重来吗?
楚霸王,项羽
项羽究竟败在哪里?为什么有人认为,项羽败局已定,形势已经无法挽回了呢?作为对手,刘邦在楚汉相争期间,又有哪些高明的举动呢?
树立威望第一,是早在刘邦带兵入关之前,因为最早投降的宛城守将,得以加官进爵,士兵统一收编,百姓不受累及。所以刘邦西进的道路,相对顺利,一路投降者络绎不绝。
楚怀王当初坚定要求让刘邦西进,项羽北上,就是认为刘邦能奉行这一宗旨。而项羽凶狠暴力,安排他西进,恐怕沿途会进行殊死抵抗。
就项羽对齐国发动军事行动的进程而言。田荣兵败被杀,齐国已经投降。项羽却大量焚烧城郭房屋,活埋齐国降兵,强征奴婢,激起民众抵抗,项羽一时无法取胜。
楚霸王,项羽
如果是派遣项羽西进,那秦国气数将尽的日子,可能还要往后再挪一挪。
第二,是入关后,刘邦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听从张良、樊哙等人的谏议,封存府库还军霸上,下令废除秦朝严刑峻法,并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
项羽又是怎么做的呢?他进关中之后,还是一样的套路,烧杀抢掠,作风更像土匪,而无王者之师的气派。可以说,两人这一路,形成鲜明对比。
这两件事,为刘邦树立了极佳的政治形象。平民认为,投靠刘邦能守住家园;官吏认为,投靠刘邦能守住富贵;贵族认为,投靠刘邦能守住生命。
刘邦军队到达新城时,就有德高望重的长者,拦路要向刘邦诉说义帝,楚怀王被杀的事情。至于这是否是楚怀王,临终所托,如今已无从考证。
汉高祖,刘邦
但长者拦路,为已故国君伸冤之举,说明在他们心中,刘邦是明主,能够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刘邦在当时受到的信任、尊敬和爱戴。
并且在对待项羽的身后事上,刘邦真正展现出了帝王风采。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刘邦理解并尊重,为项羽守节的鲁国人,以鲁公的礼节厚葬项羽,为项羽举哀。
项羽在推翻暴秦统治中,立下的不世之功,也许在项羽军队沿途烧杀抢掠中,逐渐被人淡忘。刘邦能够承认对手的价值,而且选择的是合适的时机。
刘邦不仅给项伯封侯,还给项氏族人封侯赐刘姓。这些分享利益的举动,巩固了胜利果实。项氏还会造反吗?
当然不会。因为造反不仅风险大,难度高,而且得到的好处,也不会高过眼前。眼界,有时候是受到,胸怀影响的。
威势服人有多短暂,看看霍光,由权倾朝野到灭族,也不过在弹指间。
诸侯迫于形势,投靠项羽。项羽却舍不得将实惠,给予有能力的人,让他们用心辅助自己。而是好逞个人的匹夫之勇。
所以垓下被围,这些故人毅然将他分尸领赏,毫无同情怜悯。说明他们对项羽的顺从,源于恐惧,利益能使人战胜恐惧。他们内心对项羽,没有认可,甚至没有感情。
尊贤纳谏项羽和刘邦文化基彻,也许不分伯仲。项羽幼年时,曾立志学习兵法,但却不求甚解半途而废。刘邦虽然也说不上好学,但他能接纳别人的观点。
汉高祖,刘邦
一旦有人向他提出合理的建议,他就能虚心接受,这是刘邦最大的优点。一些建议,即使后来受到争议,他也能主动帮进谏者隐瞒身份,避免将他卷入是非之中。
而项羽在鸿门宴上,很随意地把,为自己探听虚实的,曹无伤出卖了。有人认为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仁慈,其实应当是因为面子上过不去。
而且刘邦托故酒醉离开,说明他知道项羽没杀他,可能只是一时犹豫,难免还会再起杀心,所以干脆就逃跑了。
项羽一开始准备把刘邦封在巴蜀,封地的选择,充分展示了项羽对刘邦的真实态度。
此外项羽暗中杀害了楚怀王和韩王成,他俩一个给了刘邦机会,一个给了刘邦援助。都是刘邦的贵人,项羽对这两人,恨之入骨。那对“同伙”的刘邦,也不会有好感。
明明想杀的是刘邦,却在大局在握的时候,犹豫不决贪慕虚名,拿些无关紧要的人来发泄怒火。做事不考虑目的,只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又何尝不是无能的表现。
韩信是项羽的旧部,多次找项羽谈论,夺取天下的方案。项羽始终没有采纳。也许是认为出身微寒的下级官员,能有什么见识;也许是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何须多谈。
淮阴侯,韩信
在项羽麾下,韩信既不受重视,又不得任用,完全没有发展空间和机会。于是韩信出逃了,这世间哪个男人,会轻易肯任由命运,将自己埋没一生呢?
刘邦差点也要和韩信失之交臂,还好他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醒悟尽力弥补。人难免犯错,但总有些人,能在犯错的经历中,愈发披坚执锐。
对韩信能力的认可,成就了韩信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成就了刘邦对韩信的知遇之恩。
项羽失势时,派人去游说韩信。不得不说,三分天下的选择,甚至是渔翁得利的策略,对韩信更为有利。可惜项羽不能像刘邦那样,将自己处于低姿态,以柔克刚。
如果项羽能先深刻地批评自己,并真诚地赞扬韩信,然后再谈论三分天下的好处。应该比先指责刘邦,更能获得韩信的共鸣。
淮阴侯,韩信
如果项羽,能认清真正的敌人是刘邦,能明白核心的矛盾是利益,能重视自己的弱点是分兵,又何至于临死前证明,失败只是天意,非因战败。
极力想证明的,往往是真相的背面。真相,常是大白于人心的。项羽至死都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的失败,如何能团结力量,取得成功?
他不肯低头的劝散,不仅没有唤醒韩信的冷静,反倒是用自己的弱点,撩拨起韩信的情绪,唤起韩信与刘邦的共情。
以至于,在蒯通设身处地为韩信,分析形势与处境之后。韩信这样一个军事天才,毅然坚持的,竟然是意气用事的选择。他的人生悲剧,也由此埋下了伏笔。
因势利导项羽打仗凭借的是悍勇,像宋义这样深谙兵法谋略的人,和他无法共同作战。甚至,对于全力辅佐他的范增,也无法给予信任。项羽只能一意孤行。
而刘邦,对于张良谈论的,一些规律或法则,却有着超越常人的领悟能力。这也是,这群能人,愿意追随刘邦的根本原因。纳谏一直是明君的标志。
项羽解决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信不过的人,干脆杀掉,不留后患。如果为人君主,仅凭个人好恶,决定他人生死,这样凌驾于法规之上,与亡秦暴虐何异?
刘邦没有那么急切焦躁。本质上是因为,项羽认为自己英勇盖世,无需依靠他人。而刘邦还需依赖他人为自己效力,夺取天下,才能合作得愉快融洽。
所以无敌,也许并不是完美的开局;有求于人,有时反而能建立良性的互动;事在人为,一时的处境,或许也不值得过分喜悦或悲哀。
夏桀王、商纣王、隋炀帝,都是勇武过人,拒谏。对贵族无情,对官员苛刻,对百姓残忍。项羽身上也有此类枭雄气息,可惜真是少了些英雄度量。
有人说,好的心态,不足以成事,此话不假。不过,坏的心态,足够坏事。
其实平心而论,当时人不过是需要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如果项羽不杀降兵,自然会有愿意依附的百姓。这在后来,项羽向魏地追击彭越时,就得到了印证。
而刘邦虽然担心,张耳、韩信,是否会在自己失势的时候,背叛自己。却没有对这两人下手。而是寻机合理接管军权,使他们没有机会打其他小算盘。
淮阴侯,韩信
项羽武功盖世,弑杀君主,活埋降卒,分封不公。将各诸侯国派出的抗秦将领,分封在各自的诸侯国为王,而将他们的君主逐出都城,这样必然使各地重新陷入争斗。
说起来,这些祸根也是他一一种下的。他需要田荣的帮助,田荣提出条件,他不答应,却认为田荣没帮是田荣的不是。而后又伤及无辜百姓。
张耳和陈余矛盾的激化,也是因为项羽,不合理的分封赏赐。彭越等几万人无处安身,甚至刘邦进军彭城时,沿途并五诸侯,收降卒五十六万人。
这些燎原的星星之火,其实都是因为项羽的傲慢轻视,而遗落的。遇到适宜的土壤,等到合适的机会,就会表现出强大的毁灭能力。
可以说,项羽走到这一步,也实在无力回天。而刘邦呢,诸侯们坚持要刘邦称帝,生怕换了人,自己的富贵不保。
身居高位,不能与人分享利益,就不能凝聚团结支持。不能做到赏罚公正,就不能换取内部安定。项羽的天下是自己打下的,但也是自己亲手毁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