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多嚼不烂,虞国国君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红尘拾遗记 2020-10-13 19:08:56

美好人生,并非拥有一切,而是有选择地收获。有舍有得,才是现实中的完美人生。当然,人死之后,想要什么,活人是可以多烧些给他的。

贪得无厌

《左传》中就曾提到过这样一段往事。虞国的国君,虞公生性贪婪。他先是看上了弟弟的一块美玉,就毫不客气地向弟弟讨要。

虞君

弟弟虞叔一开始并不乐意,但不久就改变了主意。他认为,凭借自己的身份地位,确实不配拥有,或者说守不住,这样一块美玉。

强行拥有,反而会给自己招来灾祸。于是他恭敬地,向哥哥献上了自己的美玉。

不久之后,虞公又看上了虞叔的一把宝剑,又想让虞叔把宝剑进献给他。虞叔和手下人商量,认为虞公一再讨要东西,说明无法节制内心欲望。

任由欲望膨胀,贪婪不知收敛,这样的人,终有一天会夺走自己的一切,无论财富还是生命。于是虞叔抢先下手,发动兵变,迫使虞公逃出国都。

虞君

无独有偶,曾列晋国六卿之一的智氏家族。因为族长,智瑶的贪得无厌,使自己孤立无援。又因为恃才自傲到处挑衅,以致于智氏家族,陷入争斗迅速凋亡。

历史告诉我们,再了不起的人,也抵挡不住群情激愤。

假途灭虢

根据《史记》记载,虞国是被晋国吞并的。虞国和虢国相邻,在他们周围,虎视眈眈的诸侯有很多,晋国是其中最强大的。

虞国和虢国,一直是凭借相互支援,在诸侯的夹缝中得以生存。虞国应当处于,对虢国发动战争,途中的必经之地。

虞国的援兵,对虢国的战略意义,恐怕就在于截断敌后。根据当时的作战经验,被人截断后路,必然引起军队恐慌。

荀息和晋献公共同谋划,他们抓住了虞国国君贪婪的弱点,用屈地的良马和垂棘的宝玉,向虞国换取一条进攻虢国的道路。

收下礼物,虞国等于默许,外敌侵犯虢国时,袖手旁观的请求。

息妫

古往今来,小到兄弟阋墙,大到邻国相争,都只能让外人获益。息侯因为蔡侯,冒犯夫人息妫,一时不忿,联合楚国,算计蔡侯。使带兵来救援的蔡侯,反被楚国掳走。

后来蔡侯得知原委,就怂恿楚文王强娶息妫,致使息侯国破家亡。数年之后,楚文王为重得息妫欢心,再度讨伐蔡国,为息侯复仇。致使蔡哀侯,身陷异国,耗尽余生。

小国之间相互缠斗,最终谁都没有好下场,这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倾国与倾城

秦晋不睦,晋楚争霸,秦国就会帮助楚国。秦国向西戎进兵,秦晋交锋,西戎就与晋国联手。由此观之,眼前的胜利,不如长远的获益。

马齿徒长

好处在眼前,危机在日后,能透过好处,看见危机的人,至少需要拥有,中等以上的智慧。骗局的共性,又何尝不是将利益作为诱饵,而展开的捕猎计划。

张仪数次诓骗楚怀王,使齐楚交恶,在旁人看来,伎俩拙劣。身陷局中的楚怀王,却浑然不觉。极度渴望的东西,容易让人丧失理智。所以越是厚爱,越要正当获取。

不合常理的举动中,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大国向小国示好,厚礼结交言语谦卑,这样看似多余的举动,实则是欲取先予。为换取更大利益,而投入的成本。

当时,虞国国内,不仅有宫之奇这样的贤臣,还有百里奚这样的能人。但虞国国君,一不能重用能人,二不能听进劝谏。

虞君

那么招贤举贤,不过是虚假广告。只用于宣传,不代表需要。

不仅如此,虞国国君不明白,什么东西珍贵,什么东西对自身存亡有决定意义。无论美玉良马,都有兑换市值。然而举国之重,难道是美玉良马,就能轻易交换的吗?

实际上,这件事也反映出了,虞国国君重物轻民的思想。这与那个在齐威王面前,大肆炫耀国内有明珠,堪称国宝的魏惠王,何其相似。

如果虞国国君,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收下重礼出卖战友。那么为长远计,就需要在空窗期,改变战局形式。

譬如晋国在楚国后方,培植吴国;楚国在吴国后方,培植越国。

虞国并非是与虢国同时灭亡的,根据《史记》《左传》中的记载。在虢国灭亡后五年,晋献公才发兵,一举拿下虞国。

晋献公

晋献公那一句,意味深长的“马齿徒长”,又何尝不是对虞国国君,虚度时光,贻误战机,断送大好河山的嘲笑。

由此观之,人生起落沉浮,历史循环往复。须知害人终害己,得饶人处且饶人。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当读书。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