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读京华探寻文脉|首都图书馆“文脉印象”活动开启文化传承之旅

文旅中国 2025-04-30 12:43:23

时间如丝,在北京的经纬间穿行,织就一部流动的史诗——什刹海碧波荡漾,吞吐着漕运往事的烟云;故宫的红墙内,雨燕年复一年掠过飞檐;天坛的祈年殿三重檐气势恢宏、熠熠生辉……这座城的三千年,不仅承载着京城的辉煌,更升腾着百姓的烟火。

如何读懂这部流动的史诗?4月24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首都图书馆主办的“文脉印象”大型阅读推广活动给出了答案:以书为舟,以足为笔,在阅读与行走的交织中,触摸京城文脉,实现“读城窥史、读史明人、读人省己”,彰显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

大师讲解—千年古都的历史回响

活动启动首日,北京城市图书馆智和厅内座无虚席,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教授以《北京文脉:千年古都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魅力》为题,为线上线下近139万名读者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这场讲座是首都图书馆“文脉印象”阅读推广活动的首场大师课。

“北京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部流动的史诗。”阎崇年从北京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讲起,通过北京的古都、京味、红色、创新四大文化基因视角,剖析了北京作为军事重镇、草原丝路枢纽、世界都会的演变历程。他特别提到中轴线:“这条贯穿南北的城市脊梁,是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缩影。从元大都的营建到明清的完善,中轴线承载着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也见证了北京从边陲到核心的崛起。”

“北京中轴线,这条历经千载岁月沉淀的重要轴线,全长7.8公里,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变迁,与历史曼妙邂逅。”阎崇年还指向景山的位置,“景山不仅是紫禁城的屏障,更是城市规划的几何中心。明清两代帝王们登高望远,俯瞰的不仅是宫殿,更是天下秩序。”

本场大师课的主持人、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佟凡在互动环节感慨道:“阎老师的讲述让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作为演员,我常在舞台上演绎历史题材剧作,但今天才真正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远比剧本厚重。”

现场读者中,北京物资学院大一学生赵子硕听得格外专注。他随身带着《北京:当历史成为地理》一书,书页上密密麻麻的笔记与讲座内容呼应。“阎崇年老师提到北京曾为‘草原丝路枢纽’,让我联想到书中对元代骆驼商队的描写。北京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多元文化的熔炉,这种包容性至今仍在延续。”赵子硕说。来自大兴区垡上中学的初一学生李浩博则对中轴线充满兴趣:“原来景山不仅是俯瞰故宫的观景台,更是城市规划的几何中心。下次去景山,我要带着新视角观察。”

行读探秘—在行走中触摸文明密码

阎崇年的讲座余音刚落,一场更生动的实践已悄然拉开帷幕。4月26日,聚焦“中华文明有力见证”主题的3场行读活动分别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中轴线北段,带领读者用脚步丈量历史,从千年文脉纵横处照见京华风云与中华文明。

当日一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75名小读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王月前和讲解员刘钰婷的带领下,开启了五千年兼容并包的中华文明见证之旅。

步入“古代饮食文化展”展厅,一股穿越时空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展柜中陈列着西周青铜鼎、汉代陶灶、元代青花瓷碗,以及《齐民要术》《随园食单》等古籍抄本。王月前向孩子们讲述:“北京自古便是南北食材的交汇地。汉代蓟城的陶灶上刻有‘蒸黍’纹路,说明小米曾是这里的主粮,而元代青花瓷盘上的葡萄纹,则印证了西域水果通过草原丝路传入北京的轨迹。”

天津育婴里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赵荣博用自己的智能手表为一组唐代胡饼模具拍照,他惊讶地表示:“书里说,胡饼是丝路商队的干粮标配,没想到模具这么精致!原来长安的胡商也把美食带到了幽州。”

在“古代中国”展厅,一件西周燕都的青铜器成为焦点。刘钰婷手持《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指着器物上的饕餮纹饰说道:“这种纹样融合了中原的庄重与草原的粗犷,说明3000年前的北京已是文化交流的枢纽。”来自北京育才中学的初一学生袁瑞含掏出笔记本,认真记录:“原来‘多元一体’不是口号,文物上就能看到证据!”

行前,许多孩子通过活动推荐的《全景看中华文明》系列书籍预习了文明脉络。这套书以《一百万年古人类》《八千年国宝记忆》《一词一世界》等分册,将百万年人类演化、国宝故事与语言密码娓娓道来。来自北京通州临河里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倪知雨翻开《八千年国宝记忆》,指着书中的红山文化玉龙照片兴奋地说:“终于见到了历史书上的实物,书上说玉龙是部落的‘通天神器’,原来古人用玉器沟通天地!”

同一时间,首都博物馆的“辉煌中轴”展厅内,一件件精致典雅的文物也让另一组学生发出连连赞叹。徐悲鸿纪念馆副研究员杜永梅以《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为蓝本,以书中提到的辽南京城遗址为引,带领学生们一步步解开北京城的变迁密码。

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12岁学生房楚惟驻足在一件汉代陶罐前。她翻开随身携带的历史课本,对照书中的照片说道:“书中提到,汉代蓟城的陶罐碎片证明了北京早期聚落的繁荣。眼前的完整陶罐,让我想象到2000年前古人汲水烧饭的场景。”

与此同时,文化学者刘阳以《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为导览手册,带领着孩子们从万宁桥开启对中轴线北段的探寻。在万宁桥旁,刘阳指着万宁桥边的镇水兽——趴蝮,向孩子们揭秘:除了装饰之外,镇水兽还具有标注水位的功能。如果水位触及了岸上的趴蝮,则要警惕洪水;触及河道中的趴蝮,则要警惕大旱。学生李胤儒兴奋地说:“书上写的‘趴蝮测水’原来是这样的,古人真聪明!”

未来之约—文脉传承的当代延续

从大师课的智性启迪,到行读途中的感性触摸,“文脉印象”用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活动编织出立体的文化图谱。来自河北涿州的初一学生徐沛琪在自己的活动手账中写道:“北京像一本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有惊喜。”

“文脉印象”活动并未止步于此。据了解,5月,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还将为广大读者带来“中轴线申遗与文化遗产保护”主题的大师课;6月,另一场神秘文化名家讲座也将继续为读者解码北京古都的文化基因。

此外,5月至6月期间,还有13场行读活动将与读者陆续见面。活动将围绕北京的古都、京味、红色、创新四大文化基因展开,分为“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蕴”“烟火气中的文脉传承”“觉醒与赶考的精神地标”“古都基因的现代转化”四大主题,与小读者们一起在行走中感触北京文脉。

“文脉印象”大型阅读推广活动是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它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让文脉永续流淌。正如首都图书馆党委书记许博所言:“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单向的膜拜,而是古今的共舞。”当青少年们在先农坛感受农人的信仰、在宣南胡同里参访名人故居、在颐和园里泛舟赏春、在首钢园观看科普表演……文明的密码早已潜移默化地渗入他们的内心,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胚芽还在面向未来不断生长。

(本文图片均为活动现场,由首都图书馆提供。)

责编:武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