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BRICS)已有11个成员国,包括“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和近几年相继加入的沙特阿拉伯、埃及、阿联酋、伊朗、埃塞俄比亚和印度尼西亚。作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目前,金砖国家金砖合作机制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最新数据显示,扩员后的金砖国家集团总人口约35亿,占全球总人口的45%,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已攀升至37%左右。2024年1月发布的金砖国家财富报告显示,金砖国家持有的可投资财富总额已突破45万亿美元大关,在全球经济金融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金砖国家而言,发展旅游业既可拓宽金砖国家外汇收入来源,也是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金砖国家旅游合作日益频繁,旅游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一、从资源到治理:金砖五国旅游新征程
(一)景观与文化交织:金砖五国旅游富矿
金砖五国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造就了巨大的旅游吸引力。热带雨林、亚马逊河、桑巴舞、狂欢节为巴西增添了神秘色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西伯利亚的滑雪旅游休闲地、极地国家公园的冰上游等受到众多游客青睐;印度古老的宗教文化、泰姬陵等文化遗产吸引着大量游客;中国悠久的东方文化、多元的民族文化、壮美的自然景观令无数游客为之向往;南非以其独特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多元文化著称。《世界遗产名录》显示,截至2024年底,金砖五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总数为170项,金砖国家拥有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了236项,占全球世界遗产名录的19.30%,而金砖五国拥有的世界遗产占金砖国家拥有世界遗产总数的77.03%。金砖五国数量种类丰富和高品质的旅游资源,为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后疫情新篇:金砖五国旅游市场的多元复苏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布的《2025年旅行与旅游的未来:拥抱可持续与包容性增长》报告指出“尽管受疫情影响,全球旅游业正在加速复苏”。后疫情时代,金砖五国旅游市场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全球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国内旅游市场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比上年同期增加7.24亿,同比增长14.8%。据印度政府数据显示,2022年印度国内游客访问量达17.31亿人次。《金砖国家联合统计手册2023》显示,在国际旅游市场方面,金砖五国入境旅游市场存在差异。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规模持续复苏,接待的入境游客数量位列五国之首,主要客源地为周边国家和地区;俄罗斯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则来自欧洲、亚洲和中东地区;巴西、印度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相当,但主要客源地分布不同;南非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发展潜力较大。
(三)重构与赋能:金砖五国旅游管理体制革新
旅游管理体制是旅游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涉及旅游的各环节、各领域和各方面,是旅游经济活动正常开展和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旅游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巴西2003年1月设立旅游部,负责规划、发展、规范、协调和监察旅游活动,具体承担制定和落实旅游政策和规划、对内对外开展旅游宣传和推广、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核准旅游经营者、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就业以及将旅游业发展成果惠及其他部门的职能。印度旅游部是制定印度国家旅游政策和计划的核心机构,负责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下设印度旅游发展公司(ITDC)等多个机构,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南非将环境事务与旅游部更名为旅游部,旅游部负责促进旅游业的包容性增长,南非旅游局是南非的国家旅游推广机构,致力于将南非作为首选旅游目的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2022年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废除俄罗斯联邦旅游署的法令,将其职能移交给俄罗斯经济发展部,以加快俄旅游业发展步伐。2018年,中国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进行整合,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同时,设立各级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在本地区范围内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
金砖五国政府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巴西聚焦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强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广亚马逊雨林等生态旅游目的地,不断简化签证程序,同时,大力支持里约狂欢节等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促进文化旅游融合。俄罗斯积极推广“红色路线”等特色旅游项目,并对多个国家实施电子签证,覆盖主要旅游城市,方便游客入境。2024年俄罗斯发布“旅游与接待”新版国家项目,聚焦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现代化住宿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印度政策出台旨在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推广特色旅游,主要措施包括大力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生态旅游和医疗旅游,实施电子签证和落地签政策,简化入境手续等。中国旅游政策制定是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过程,顺应了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政策制定的着力点从关注景区规模扩张转向服务质量提升,从聚焦经济效益到强调旅游业的综合贡献,从“旅游+文化”到“文旅+”“+文旅”。南非旅游政策目的在于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主要措施包括大力推广克鲁格国家公园、开普敦等旅游目的地,发展生态旅游和冒险旅游,推动实施签证新规,简化入境流程等。
二、多维剖析:金砖五国旅游发展全景图
(一)立足禀赋:金砖各国旅游开发差异化探索
旅游开发是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金砖国家拥有以世界遗产为代表的众多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十分重视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保护与推广,追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但各国在旅游资源开发侧重上有所不同,旅游产品呈现出差异性。印度和巴西侧重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南非则聚焦生态旅游和冒险旅游;俄罗斯重点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中国注重全域旅游发展,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鼓励各地立足本土资源禀赋,结合市场需求,创新发展文博游、研学游、冰雪旅游、红色旅游等。
(二)市场规模与消费分化:金砖五国的旅游轨迹
从市场规模来看,金砖五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征,中国和印度本国人口基数庞大,国内旅游市场十分可观,且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同时其国际旅游市场也在快速扩张。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的旅游市场结构则以国际游客为主,同时也在着力培育和壮大国内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产业均衡发展。在旅游消费结构方面,中国和印度的旅游消费结构相对传统,主要集中在交通、住宿和餐饮等基础性旅游要素;而前往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的游客更倾向于为深度旅游体验和高端服务支付溢价。
(三)优势与困境交织:解码金砖五国旅游基建
金砖五国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加快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从交通基础设施来看,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整体相对完善,但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俄罗斯凭借横跨欧亚的西伯利亚铁路形成了独特优势,而偏远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印度公路网络覆盖面广,但道路质量参差不齐,且主要城市交通拥堵严重,部分景区卫生条件不佳,影响了旅游体验。巴西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里约热内卢等沿海城市旅游设施较为完善,而内陆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南非在生态旅游设施建设方面成效显著,但交通安全问题仍是制约因素。在住宿设施方面,中国和南非的高端酒店设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印度和巴西的特色住宿业态发展迅速,民宿、精品酒店等新兴住宿形式蓬勃发展,但中低端设施质量亟待提升;俄罗斯住宿设施供给不足,其数量和质量都与快速增长的旅游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而言,金砖国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优势突出、短板明显”的特征。
(四)共筑文旅新篇:金砖五国文旅治理实践
金砖五国出台的政策举措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签证办理便利化改革、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和智慧旅游创新等关键领域。由于各国在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其文旅政策体系和管理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在管理体制创新方面,金砖国家立足本国实际,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旅游治理体系,但提升服务质量和加强市场监管仍是核心目标。中国通过系统性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融合政策,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其“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印度则着力优化旅游营商环境,通过简化签证流程、强化市场监管等举措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国则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这些政策创新和制度安排不仅为金砖五国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深化国际文旅合作、促进游客互访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有效推动了金砖五国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多管齐下:共筑金砖国家旅游合作新高地
金砖国家作为一个国际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合作基础日益夯实,合作领域持续拓展。发展旅游业是金砖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在全球局势变化的影响下,金砖国家旅游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为加快构建更加全面、紧密、务实、包容的合作机制,推动“金砖+”合作模式,未来,金砖国家旅游发展可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工作:
(一)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推动制度化建设
建立跨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机制将有助于打破金砖各国旅游业发展各自为政的状况,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首先,金砖国家可通过设立金砖国家旅游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各国旅游政策,推动大型旅游合作项目实施;其次,金砖国家可制定统一的旅游政策框架,推动出台金砖国家旅游合作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合作目标和重点领域;同时,金砖国家还需加强政策对接与融合,根据自身国情,调整旅游政策,使其与整体合作框架相一致,避免政策冲突。
(二)促进旅游市场互联互通,打造跨区域旅游共同市场
金砖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金砖国家需加快推动旅游市场互联互通,助力旅游业蓬勃发展。为快速打造金砖国家跨区域旅游共同市场,金砖国家一是可探索建立金砖国家旅游签证便利化机制,允许游客在一次签证后自由前往多个国家,减少签证手续,促进人员流动;二是联合开展旅游市场推广活动,打造统一的金砖国家旅游品牌,提升各国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各国可共同开发旅游线路,整合旅游资源,推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三是鼓励国家间的旅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提升整体竞争力,促进成员国之间的旅游市场一体化。
(三)深化旅游产品与服务合作,注重特色与质量
旅游产品是旅游发展的核心,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是金砖国家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为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深化旅游产品与服务合作,金砖国家一是可结合各国资源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如中国的文化旅游、印度的宗教旅游、巴西的生态旅游、俄罗斯的军事旅游和南非的野生动物旅游等,满足游客市场需求,增强旅游吸引力;二是可推动统一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各国可共享旅游服务经验,开展旅游服务质量评估和认证工作;三是可不断创新数字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发展智慧旅游,联合开展旅游科技创新项目,提升旅游业的科技含量。
(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提升旅游便利性
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它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也会影响游客的体验。金砖国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同,旅游的可进入性也存在差异。为提升旅游便利性,金砖国家一是可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各国之间的交通连接,开通更多直飞航线,提升铁路、公路的互联互通水平,方便游客出行;二是可加大对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住宿、餐饮、购物等设施的质量,同时合理规划旅游设施布局,确保游客旅游服务;三是可鼓励各国企业通过合作方式参与其他各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措并举推动成员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五)推进信息数据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有效的信息数据将为明确旅游发展方向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金砖国家资源共享,金砖国家一是可整合各国旅游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数据库,提供景点介绍、交通信息、住宿预订等信息;二是可推动建立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旅游数据合作,共享游客流量、消费数据等,为旅游政策制定和市场开发提供数据支持;三是可推动旅游市场信息透明化,减少信息不对称,以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信任度。
(六)推进人才培养一体化,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人才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更是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保障旅游业的人力资源水平,金砖国家一是需加强旅游教育合作,鼓励各国高校之间开展旅游专业教育合作,共享教育资源,联合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二是加速建立人才交流机制,设立金砖国家旅游人才交流项目,鼓励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专业水平;三是针对在职旅游从业人员,创新开展短期培训项目,提升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七)注重整体效益与可持续发展,平衡区域差异
为提升金砖国家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快速缩小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金砖国家一是可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帮助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提升接待能力;二是应加快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避免过度依赖少数热门旅游目的地,通过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分散旅游流量,减轻对热门景点的压力。三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各国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
何小东简介
博士,副教授。四川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文化和旅游部万名英才计划专家、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智库专家,四川省旅游地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成都大学旅游管理MTA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财经大学旅游管理MTA硕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任职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宜宾市兴文县人民政府、成都大学等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研究方向:旅游发展与管理,区域经济。先后参与国家、省、市、州、县/区级旅游规划、产业规划等规划项目50余项(《伊犁河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湖北省恩施州腾龙洞—恩施大峡谷旅游发展控制性规划》、《金沙江流域大香格里拉(四川)国际精品旅游区总体规划》、《四川省美食旅游规划》、《四川省温泉旅游规划》、《四川省康养旅游规划》、《四川省生态旅游规划》等)。
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2项(40571054、40471043),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省厅级科研项目5项。参与了多项国家与地方标准及文件的起草。参与了《区域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基于四川旅游经济强省视角》、《四川省山地旅游发展研究报告》等课题研究,出版专著3本,在《旅游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研究成果10余篇。
责编: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