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是建筑工程中确保施工安全的关键环节,不同类型的支护结构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基坑深度及周边环境。本文系统梳理八种常用支护类型的核心优势、适用场景及注意事项,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一、放坡开挖
优势:造价最低、施工最快,无需复杂支护结构。
适用:场地开阔、土质稳定且周边无重要建筑的区域,放坡高度超过5m时建议分级处理。
要点:软土区需增加坡脚反压,做好截水与泄水措施;可用铁丝网替代钢筋网降低成本。

二、土钉墙
优势:经济性好、稳定性强,适合土质良好地区。
适用:浅基坑(通常≤10m),需配合分层开挖。
要点:在变形敏感区或较深基坑中,可增设预应力锚杆(加强型土钉墙);遇回填土时改用钢花管土钉以增强抗剪性。

三、复合土钉墙
特点:结合搅拌桩或旋喷桩,兼具挡土与止水功能。
适用:软土、回填土或需垂直开挖的狭窄场地。
要点:砂层中需多排搭接搅拌桩,必要时内插钢管或型钢提升抗拉性能。
四、拉森钢板桩
优势:施工便捷、可重复利用,工期短。
局限:悬臂支护仅适用≤4m浅坑;高水位区需另设止水措施。
要点:超过4m的基坑需增设内支撑,并确保桩端嵌入稳定土层以防倾覆。

五、灌注桩+锚索
优势:刚度大、变形小,适用于复杂土层。
适用:2层及以上地下室,坑深8~20m。
要点:高水位砂层中需采用注浆或三轴搅拌桩止水;锚索施工困难时可改用混凝土内支撑。

六、重力式水泥土挡墙
特点:无锚杆/支撑,兼具挡土与止水功能。
适用:淤泥、回填土等软土区,但需控制开挖深度。
要点:搅拌桩需达到强度后方可开挖;深厚软土区需被动区加固。
七、地下连续墙
优势:刚度最强、止水效果最优,适用于超深基坑(≥20m)。
局限:造价高、需专用设备,施工场地要求严格。
要点:咬合桩工艺可提升地下水控制能力,敏感区域优先采用。

八、SMW工法
特点:H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组合,平衡强度与成本。
优势:低噪声、防渗性好,可替代地下连续墙。
要点:需确保搅拌桩垂直度及搭接厚度,H型钢表面涂减摩剂以提升回收率。

总结与选型建议:基坑支护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及成本。例如:土质良好区:优先土钉墙或放坡,经济高效;软土/高水位区:复合土钉墙或SMW工法更可靠;超深/敏感工程:地下连续墙或灌注桩+锚索为首选。
核心原则:以安全为前提,灵活组合支护形式,针对性解决工程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