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融资全攻略:12类资金渠道+5大实操模式

凝蝶猜猜 2025-05-01 09:37:30

当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6.2%,城市发展模式从 “增量扩张” 转向 “存量优化”,城市更新成为破解 “城市病”、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据《2025 中国城市更新白皮书》显示,全国待更新存量建筑面积已达870亿平方米,“十四五” 期间预计资金需求超15万亿元。然而,传统 “政府财政 + 银行贷款” 的二元融资模式已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构建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 的多元资金生态成为破局关键。本文将从政策体系、资金谱系、创新模式、实践案例及未来趋势五个维度,展开对城市更新资金来源的深度剖析。

国家政策依据

国家层面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实施细则的立体化布局

1.基础性法规确立框架

《城乡规划法(2024 修订)》首次增设 “城市更新专章”,明确更新项目的规划许可、土地供应、资金筹措等原则,提出 “留改拆” 比例不得低于 70%,为资金配置划定底线约束。《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24)》允许通过 “协议出让、土地置换、容积率转移” 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为项目收益测算提供政策空间。例如,深圳旧工业区改造项目可通过提高容积率增加建筑面积,其中 30% 用于产业升级,70% 可用于商业开发平衡资金。

2.财政金融政策打通渠道

财政部《城市更新专项债券管理办法(2025)》将专项债支持范围从土地整理、基础设施扩展至产业导入、历史文化保护,允许项目收益覆盖本息后,债券规模突破 “不超过项目总投资 50%” 的限制。2024 年全国发行城市更新专项债4870亿元,较 2023 年增长65%,平均发行期限12.7年,利率3.12%。

央行《关于金融支持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明确政策性银行可提供最长30 年期贷款,利率下浮20%;商业银行可发行城市更新主题ABS,底层资产包括租金收益、物业费、政府补贴等。2024年国开行向重庆、成都、武汉投放专项贷款超1200亿元,支持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连片更新。

3.产业与区域政策引导方向

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更新指引》提出,对纳入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的更新项目,允许将产业税收增量的50%用于偿还融资,吸引产业资本深度参与。例如,苏州工业园东区更新项目,通过 “产业税收反哺” 机制,实现社会资本年回报率达8.5%。

住建部《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名单(2025)》在21个试点城市推行 “资金方案备案制”,允许突破传统 “一项目一平衡”,实现片区内不同收益项目的统筹调配。深圳光明科学城通过跨地块统筹,将科研用地与商住用地配比设定为7:3,确保整体项目 IRR 达6.2%。

一、二、三、四线城市差异化政策

1.一线城市:市场化程度高,侧重金融工具创新

上海 “留改租” 政策组合:对旧里弄改造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项目,给予 “基准地价30% 优惠 + 房产税减免50%+REITs优先申报”,引导万科、华润等企业参与。2024年黄浦区建国东路更新项目通过 “留改租 + 商业开发” 模式,发行全国首单城市更新类CMBS,规模56亿元,利率 2.98%。

北京 “容积率转移 + 央地合作”:中心城区更新项目允许将未使用的容积率转移至郊区新城,换取社会资本投入。例如,朝阳区CBD核心区更新项目,将20万平方米容积率转移至通州副中心,吸引国开行、社保基金联合设立200亿元更新基金,重点支持写字楼智能化改造和绿色能源升级。

2.新一线城市:存量需求大,探索政策集成创新

重庆 “肥瘦搭配 + 专项债分期”:针对长江沿岸老旧工业区更新,将滨江优质地块与内陆低效地块打包开发,首期发行专项债3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后期通过土地出让和商业运营收益偿还。2023年寸滩国际邮轮母港项目通过该模式,实现 “基础设施先行-产业导入-土地增值” 的滚动开发,预计整体收益覆盖倍数达1.8倍。

成都 “社区合伙人” 制度:建立居民、企业、社会组织 “三方共投” 机制,居民可通过出资、让渡空间使用权等方式参与,政府以 “未来社区” 建设资金给予 1:1 配套补贴。玉林片区更新中,23 家商户联合成立社区合作社,出资 1200 万元改造街区,获得 30% 的商业收益分成,政府同步投入 1500 万元用于管网改造。

3.三四线城市:财政压力大,聚焦资源整合

佛山 “集体土地入市 + 村企合作”:允许村集体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城市更新项目,享受不低于50% 的物业自持或收益分成。南海区夏北村更新项目中,村集体以1200 亩土地入股,与保利发展共同开发,建成后村集体每年获得保底分红8000 万元 + 物业增值收益的30%,解决了传统 “货币补偿” 导致的可持续性问题。

洛阳 “文旅资源证券化”:将历史街区经营权、旅游门票收益等打包发行 ABS,支持古城更新。2024年洛邑古城更新项目发行规模18亿元 ABS,底层资产包括景区商铺租金、研学基地收入、文化 IP 授权费,优先级收益率3.5%,吸引保险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认购。

城市更新多元化资金

一、财政资金

(一)中央财政直达机制

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资金:2025年预算达3500 亿元,按 “东部地区30%、中部地区60%、西部地区80%” 比例补贴,单个小区最高补贴200万元。例如,武汉市2024年改造1200个老旧小区,中央补贴占比达 55%,带动地方财政配套18亿元。

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0亿元,对国家级历史街区保护项目给予50%-70% 补贴,北京钟鼓楼片区修缮工程获中央补贴1.2亿元,占总投资的60%。

(二)地方土地出让收入

广州规定城市更新项目土地出让金的20%必须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24 年筹措资金280亿元,用于片区内学校、医院、公园建设;深圳设立 “城市更新公共设施专用账户”,要求开发商按住宅建筑面积每平方米800元缴纳配套费,2023年归集资金150亿元。

(三)地方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均支持城市更新项目,一般债券本息由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专项债券本息由项目自身运营期内产生的收益还本付息。

具体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老旧街区改造、老旧厂区改造,专项债券支持用于项目资本金(不超过30%);用于项目建设支出时,最高申请项目总投资的80%。

二、政策性金融资金

(一)国开行城市更新专项贷款:

产品特点:最长25年期,利率 3.0%-3.5%,允许项目建成后10年宽限期只还利息。2024 年支持西安 “三改一通一落地” 工程,投放贷款200亿元,用于棚户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惠及居民35万户。

创新模式:“贷款 + 基金” 组合,即专项贷款解决建设资金,配套设立产业基金支持招商运营,郑州高新区产业园更新项目通过该模式,实现 “建设 - 产业导入 - 税收增长” 的闭环。

(二)农发行城乡融合发展贷款:

聚焦县域更新:允许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山东滕州市县域更新项目获贷款50亿元,用于工业园区升级和乡村振兴配套,还款期与土地出让周期匹配(8-10 年)。

绿色专项通道:对低碳改造项目利率再下浮0.5个百分点,河南洛阳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更新项目,因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地源热泵技术,获得利率 2.8% 的优惠贷款30亿元。

三、资本市场资金

(一)城市更新基金

市级母基金:北京设立1000亿元城市更新母基金,吸引社保基金(40%)、保险资金(30%)、国企资本(20%)、社会资本(10%),重点投向 CBD 商圈升级、轨道 TOD 项目,要求子基金投向单一项目的规模不超过母基金的15%。

项目型子基金:深圳南山科技园更新基金规模50亿元,采用 “GP(华润置地)+ LP(高瓴资本、深创投)” 结构,以 “股权 + 夹层融资” 方式参与旧厂房改造,约定8%的优先分红权,超额收益按2:8 分配。

(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1.产业园区 REITs:2024 年北京金隅智造工场REITs 发行规模450亿元,底层资产为旧家具厂改造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出租率98%,年化分红率 4.9%,实现工业遗存向高端产业空间的价值跃升。

2.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深圳水围村改造项目REITs 底层资产为1200套租赁住房,引入腾讯、华为等企业签订长期租约,租金收益率稳定在4.5%,通过 “租金收益 + 物业增值” 双重回报吸引机构投资者。

3.城市更新 ABS/ABN:

收益权类:以上海新天地更新项目为例,发行规模30亿元ABS,底层资产为商场租金、餐饮收益、停车费,设置优先/次级分层(9:1),优先级利率3.2%,次级由开发商自持,获取超额收益。

债权类:重庆长滨片区更新项目发行 ABN,将政府应收账款、土地出让远期收益作为增信措施,规模80亿元,期限15年,利率 3.3%,解决了基础设施投资回收周期长的问题。

4.商业银行创新产品:

更新贷”:中国银行推出 “城市更新供应链金融”,为施工企业提供保理融资,将政府付款周期从180天缩短至30天,2024 年累计投放200亿元,支持广州、成都等地城中村改造。

“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杭州未来科技城更新项目,以园区未来10年税收增量、租金收益为质押,获得工商银行50亿元贷款,利率 3.8%,实现 “产业升级预期” 向现实融资能力的转化。

一、社会资本

(一)居民参与

1.直接出资模式:

广州集群街2号楼危房改造中,居民按 4600元/平方米自筹资金(占总成本40%),政府给予容积率奖励(从 2.0 提升至 3.0)和税费减免,建成后房屋价值提升 60%,实现 “原拆原建 + 资产增值”。

成都 “金角银边” 微更新项目,居民可通过 “时间银行” 参与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积累的志愿服务时长可兑换物业费减免或商业消费折扣,间接降低更新成本。

2.权益让渡模式:

上海虹口区春阳里更新项目,居民自愿将部分房屋使用权让渡给开发商,换取15年租金收益(约合市场价70%),同时保留产权,开发商将房屋改造为精品民宿,收益按 “居民60%+ 开发商40%” 分成,实现历史保护与居民增收双赢。

(二)产业资本

(一)“产业勾地 + 收益分成”

肥滨湖科学城更新项目,要求拿地企业承诺5年内引入3家以上国家级研发机构,年纳税额超10亿元,方可获得产业用地优惠(地价下浮30%),并享受园区税收增量的40% 分成,吸引中科大先研院、寒武纪等企业参与,带动区域产值年增200亿元。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更新项目,腾讯、阿里等企业以 “联合竞买” 方式获取土地,需配建50% 的公共研发空间和人才公寓,政府以 “产业贡献度” 核定地价优惠,形成 “企业投资 - 产业集聚 - 税收反哺” 的闭环。

(二)“运营前置 + 价值提升”:

北京华贸中心商圈更新中,SKP 商场提前3年参与规划设计,出资1.2 亿元改造周边市政道路和景观,换取商业面积增加 15% 和租金定价自主权,改造后商圈客流提升 40%,租金水平达15元 / 平方米/天,较周边高出30%。

成都麓湖生态城更新项目,引入阿那亚团队负责社区运营,通过收取管理费(占运营收入15%)和利润分成(超额收益的 20%),将单纯的住宅开发转化为 “文化 + 旅游 + 居住” 的复合社区,物业价值提升 50%。

三、跨界资本

(一)绿色债券与 ESG 投资:

雄安新区启动区更新项目发行50亿元碳中和债券,募集资金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光伏路面等改造,债券利率较普通债券低1个百分点,期限20年,获得 MSCI ESG AAA 评级,吸引贝莱德、先锋领航等国际机构认购。

上海桃浦工业区更新项目引入 “绿色信贷 + 碳账户” 机制,银行根据项目碳减排量(预计年减排 1.2 万吨 CO₂)给予利率优惠 0.6 个百分点,同时允许通过碳交易市场获取额外收益,预计年增收益 800 万元。

(二)社会影响力债券(SIB):

广州永庆坊历史街区更新试点 SIB,政府与公益组织、企业签订协议,约定改造后居民满意度达 85% 以上、文化遗产活化率超 90%,则政府按投资总额的 12% 给予奖励。项目吸引万科公益基金会投资 5000 万元,带动社会资本 1.5 亿元,最终居民满意度达 92%,政府支付奖励金 2400 万元,实现 “社会目标 + 财务回报” 双达标。

实践案例

一、北京劲松小区 “物业革命” 模式

(一)项目基本情况:

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居民 1800 户,改造资金需求1.2亿元。

(二)资金来源:

政府资金:中央财政补贴3000万元(占25%),地方财政配套2000万元(17%);

社会资本:愿景集团投资5000万元(42%),通过 “物业 + 养老 + 商业” 运营获取收益;

居民出资:公共维修基金1500万元(12%),电梯加装等自主改造部分自筹500万元(4%)。

(三)收益来源

1.物业增值:改造后物业费从0.5元/平方米/月提升至2.8元,引入电梯广告、快递柜租赁等增值服务,年收益300万元;

2.养老反哺:建设社区养老驿站,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年获补贴200万元,同时向居民提供付费养老服务,年营收150万元;

3.政策红利:利用 “劲松模式” 获得住建部试点推广,额外争取专项奖励资金500万元。

项目 IRR(内部收益率) 达 6.8%,成为全国首个实现 “自我造血” 的老旧小区更新项目,复制推广至300余个同类小区。

二、华润城-深圳大冲村旧改与产城融合

(一)项目基本情况:

原大冲村面积68.4万平方米,居住人口10万,改造后建成300万平方米产城综合体,含120万平方米写字楼、80万平方米商业、100 万平方米住宅。

(二)资金来源:

企业自有资金:华润置地投入80亿元(占 30%);

银行贷款:国开行、工商银行联合提供150亿元开发贷(56%),利率 4.2%,期限10年;

预售回款:住宅部分提前预售回笼资金40亿元(14%)。

(三)收益来源

1.土地溢价:原集体土地通过 “招拍挂” 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地价从5000 元/平方米跃升至5万元/平方米,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基础设施;

2.产业导入:引入腾讯大厦、大疆总部等科技企业,写字楼租金达 200 元/平方米/月,年收益24亿元,覆盖贷款利息后实现盈利;

3.商业反哺:万象天地购物中心年客流量5000万人次,年营收30亿元,利润用于补贴公共空间维护和产业服务。

项目成为 “城中村改造 + 产业升级” 的标杆,其资金平衡模式被纳入住建部推广案例。

三、上海张园 -“修旧如旧” 的保护性开发典范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上海最大石库门建筑群,占地4.3万平方米,含17处文保建筑,改造资金需求50亿元,其中保护修缮成本占40%。

(二)资金来源:

政府专项资金:文物局补贴8亿元(16%),历史风貌保护基金5亿元(10%);

社会资本:上海地产集团联合外资基金设立30亿元更新基金(60%),采用 “股权 + 收益权” 模式;

商业融资:发行 CMBS7亿元(14%),底层资产为改造后商业物业租金。

(三)收益来源

1.分级保护:核心保护区(30%面积)由政府主导修缮,限制商业开发;风貌协调区(70%面积)引入高端零售、艺术展览,租金达100元/平方米/天,是周边普通商业的2倍;

2.容积率转移:将张园未使用的20万平方米容积率转移至郊区新城,获得补偿资金12亿元;

3.品牌溢价:引入爱马仕、卡地亚等奢侈品牌开设全球旗舰店,收取品牌入驻费和租金分成,预计年收益超5亿元。

项目实现 “保护投入 - 商业收益 - 文化增值” 的正循环,获评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成为城市更新中历史价值与经济价值平衡的典范。

城市更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平衡难度大:纯公益性项目(如历史街区保护、老旧小区改造)收益不足,依赖政府补贴,部分城市财政承受力接近极限。

二、社会资本参与壁垒高:政策对土地收益分配、运营权责界定不清晰,导致企业担忧长期收益不稳定。

三、居民利益协调复杂:老旧小区改造中,高层与低层居民对加装电梯费用分摊、容积率增加的利益分歧,导致项目推进缓慢。

应对措施

一、建立动态资金平衡模型

(一)推广 “片区统筹” 模式,如深圳 “1 个核心区 + 3 个配套区” 规划,用商业地块收益反哺公益项目。

(二)开发 “政策计算器” 工具,自动测算财政补贴、土地溢价、税收返还等政策红利,降低企业前期论证成本。如:“宁夏政策计算器”,该平台旨在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聚集,增强企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上线3年半的时间里,其累计推送了12万次惠企信息,用数字技术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二、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

(一)加快 REITs 常态化发行,扩大底层资产范围,将社区服务中心、公共停车场等纳入,提升资产证券化率。

(二)完善城市更新项目产权交易机制,企业通过股权转让、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提前退出,缩短资本回收周期。

三、构建多元化协商体系

(一)推广 “居民议事会 + 专家委员会 + 政府监管” 三方协商机制,北京劲松小区通过 “周末议事厅” 解决80%的利益分歧,资金筹集效率提升40%。

(二)引入 “更新意愿度投票” 制度,对同意率超90% 的项目开通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安排财政资金和专项债额度。

未来城市更新资金趋势

一、绿色融资

“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城市更新项目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未来,零碳社区、海绵城市等技术应用将带来额外收益。

如,深圳光明科学城更新项目通过碳交易市场,预计每年可获得1500万元碳减排收益,占项目净利润的12%。

政策层面,202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并优化绿色公司债的申报受理、审核注册等制度安排。

如上海某老旧城区改造项目,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募集资金10亿元,用于建设绿色建筑、优化能源系统以及打造生态景观,将原本高能耗、环境质量差的区域,逐步转型为低碳环保、宜居宜业的绿色社区。

二、数字化管理

在城市更新领域,传统资金管理模式往往依赖于过往经验与人工核算,决策过程耗时较长,对市场变化与项目需求的响应不够及时,资金使用效率与精准度均有待提升。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资金管理的变革带来了新契机,数字化正逐步重构城市更新的资金管理模式,实现从经验决策到智能调度的跨越。

如信阳市财政局成功打通地方债务管理系统、政府采购电子化交易平台、财政惠农补贴 “一卡通” 系统、人行TipS系统、“免申即享” 平台等5个专项系统与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交互共享。

城市更新项目涉及多方主体与多种资金来源,通过跨系统数据共享,能够实现资金的全流程追踪,确保资金流向清晰、使用规范,为科学调配资金提供有力支撑。例如,一个包含商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城市更新项目,可借助数据融通,清晰了解不同子项目的资金投入、使用进度以及剩余资金规模,及时调整资金分配,保障项目整体推进。

三、城市更新向精准滴灌转变

社区经济以 “小场地、小投入、小项目” 为显著特点,这些 “小而美” 的项目却蕴含着巨大能量,能够有效激活社区的内生动力。

如南京小西湖片区,2022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保留80% 原有建筑,通过公房腾退、厂企搬迁释放空间,引入民宿、非遗工坊等业态。项目总占地面积5公顷,涉及810户居民,改造后居住密度下降 30%,公共空间增加40%。

资金来源包括:政府专项债券3.2亿元用于基础设施改造与历史建筑修缮;引入南京壹城集团等国企,投资1.5亿元开发商业综合体,通过租金分成回收成本;居民以房屋入股形式参与,例如部分居民将老宅改造为民宿,与运营方按收益分成。

年租金收益5.4亿元(2023年数据),文旅收入占比40%。原住民保留率达75%,社区凝聚力显著提升。项目带动周边房价上涨15%,成为南京老城更新标杆。

总结

城市更新的资金革命,本质是城市发展逻辑的深层变革 — 从 “土地财政依赖” 转向 “多元价值共创”,从 “政府单边投入” 转向 “社会协同共投”。当财政资金的 “杠杆效应”、市场资本的 “效率优势”、社会力量的 “参与活力” 形成共振,城市更新将超越简单的空间改造,成为重塑城市治理模式、激活产业创新动能、增进民生福祉的核心抓手。

未来,随着政策工具箱的持续丰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治理机制的日益完善,城市更新的资金密码将被进一步破解,为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来源:城投&低空产业

0 阅读:2

凝蝶猜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